山东省滨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9-01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绘画精神性的集中表现,就在于心画。心画,是中国绘画最突出的特点和优点。

    中国绘画的发展过程,是从写实到写心的过程,以元代为分水岭。元代之前,追求形似,师法造化,是写实性绘画;在元代,绘画表现心灵,叫作心画。在元代文人的著作中,绘画被看成一种自我表现的方式,如同书法那样,绘画再现的一面被贬低了。这种看法在元代文人那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元代画家的作品中,没有杀戮,没有死亡,没有流血,没有废墟,没有饥饿,只有清风明月,平山秀水,梅兰竹菊。更为奇怪的是,那墨梅不是残梅,不是“雨骤风狂花尽落,雷鸣电闪人驻足”的梅。王冕笔下的梅,竟然是繁花似锦,千朵万朵,竞相怒放,生意盎然。这对于不明就里的人来说,哪里是“天翻地覆”的元朝,分明是汉唐盛世;哪里是国破家亡的画家,分明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新科进士。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元代汤屋在《画鉴》中,深刻地揭示了王冕创作《墨梅图》的奥秘,他说:“画梅谓之写梅,画竹谓之写竹,画兰谓之写兰,何哉?盖花卉之至清,画者当以意写之,不在形似耳。”

    “写梅”与“画梅”有什么区别?写者,泻也,泻自我之情也。王冕笔下的梅花,不是对国家命运的愤慨,不是对人民灾难的叹息,也不是对前途迷茫的无奈,而是对纯洁心灵的表现。只有繁花似锦、生意盎然的梅花,才能够表现画家那蔑视权贵、不慕名利、耿介拔俗、潇洒出尘的纯净心灵。

    中国画学突出一个“心”字。绘画不是摹仿,是“心造”,画境就是心境。画中的气象氤氲,原是心中的灵韵磅礴;画中的古木萧疏,原是心中的高逸耿介;画中的一轮寒月,原是心中的纯净无尘。

    (摘编自杨琪《中国绘画的精髓》)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美术发展打开了国际艺术视野。一方面,中国美术开始迈向多元艺术观念与多样艺术风貌并置的发展生态,并逐渐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形塑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新形象;另一方面,中国当代美术的这种国际化并未完全被同化,其中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美术自主发展的鲜明特征。中国当代美术把艺术人文关怀的个体性更多地移向了对社会公众——“人民”这个更能体现国家与民族意识的概念,把艺术的实验与探索更多地聚焦在对古今中外优秀艺术传统的守正创新上,而不是把媒介的无度泛用和观念的高度抽象作为艺术创新的唯一尺度。

    人物画对工农兵形象的塑造、山水画对山川巨变的描绘,使传统文人画的自我欣赏、自我寄寓和自我娱乐变成现代中国社会人民精神风骨的表现和亢奋激越情感的抒发,其诗意的栖居已不是文人的孤芳自赏,而是一个民族奋斗精神的诗画凝固。五四新文化运动擘画的“美术革命”,至此才因表现这个社会的主体精神而开始实现中国美术现代性的深刻转型。传统文人笔墨在借鉴西方写实造型或形式结构之中改变的只是“怎样表现”的外在形态,而“表现什么”才真正赋予当代中国美术以磅礴的内在精神意蕴,传统笔墨也因表现人民朴素却伟大的精神情感而发生了根本的审美品质与美感经验的转换。

    “大众化”无疑是当代中国美术最重要的艺术品质,这不仅决定了传统文人画的现代性转型,而且决定了外来美术的民族化重生与本土化再造。因为,人民的定义对中国文化艺术来说,必然标志着这种艺术的民族特色或民族气派。在中国当代美术发展中,不难看到这样一个事实,这就是外来传统美术、现当代美术在中国均获得了跨文化发展。也即,外来美术因播种在中华民族这块文化土壤上并因表现当代中国的现实人文关怀而得到崭新增长与创新活力。

    所谓守正创新,就是尊重人类劳动创造美的基本规律,尊重人类已有的艺术历史与文化积淀,从社会现实尤其是从人民生活的现实境遇之中汲取变革的力量源泉。如果像西方某些批评家所宣扬的当代艺术是大众媒介呈现的绝对理念的显现,是艺术哲学化的一种艺术史的必然转向,那么,这种艺术的当代性只能远离社会现实,远离这个社会存在的主体——人民。因为,这种艺术的大众化所表达的、所信奉的是超越了人民思想界限的另一种艺术贵族的“乌托邦”。对艺术“源泉论”的违背,或许是对远离了这个社会存在与社会主体的一种荒诞艺术创新的证伪。中国当代美术与世界艺术的同步并不意味着消解自主创新的探索,而艺术“源泉论”正是人类在媒介传播与图像生产的发达时代探寻另一种当代性发展的理论基石。

    (摘编自尚辉《中国当代美术理论的基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写实性绘画追求形似,师法造化,而心画则表现心灵,两者以元代为分水岭。 B、传统笔墨发生根本的审美品质与美感经验的转换正是因为表现了人民的精神情感。 C、中国绘画不仅是摹仿,更突出一个“心”字,是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画境就是心境。 D、外来美术的民族化重生与本土化再造由当代中国美术的“大众化”艺术品质所决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重在阐明中国绘画心画这一最突出的特点,与材料二的论述重心并不相同。 B、元代画家作品中没有痛苦悲观,只有对纯净心灵的表现,这是心画特征的有力证明。 C、中国美术现代性的深刻转型源于开始表现现代社会人民精神风骨,抒发亢奋激越情感。 D、西方宣扬的艺术理念无助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守正创新才是中国美术发展的出路。
    (3)、下列画论,不符合中国画心画特点的一项是(   )
    A、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B、笔墨之妙,画着意中之妙也。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 C、千山万山归为一山,实乃胸中之山,笔落纸上,心游万仞,树石云水,俱无定形。 D、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所在皆为意也。
    (4)、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的论证手法。
    (5)、习总书记指出:“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请结合材料二谈谈文艺工作者怎样才能更好地“大有可为”?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断魂筑

    蔡楠

    自从荆轲死了之后,高渐离再也没有摸过我。他把我装进箱子里,悠悠地对我说,燕国不保了,我们该离开这里了。我听见有东西噼里啪啦砸在箱子上。直到那东西顺着箱子的缝隙滴在丝弦上濡湿了我的身体,我才知道那是高渐离汹涌的泪水。

    果然,秦国大军旋风一样扫过燕国。他们的旋风是向北刮,我和高渐离是向南逃。他带着我爬过他故乡范阳城的残垣断壁,涉过血水流淌的易水河,来到白洋淀边的秋风台。那时,秋风台已经坍塌了半边。我感觉,高渐离的脚步在这里停顿了好久。往事如昨,高渐离和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场面连我都记忆犹新。我发出的高亢悲壮的音律在这里曾经撼动了那么多人。那是我迄今为止最痛快淋漓的呐喊。呐喊完了,我开始疲惫地歇在高渐离的行李箱里。作为一把筑,我除了听命于高渐离的手指,发出不同的音律,我还能做什么呢?

    来到了宋子城,我们就听到了太子丹被他的父亲割掉头颅献给秦国的消息。高渐离拍着行李箱,拍着我昏睡的身体,嘶哑着嗓子说,燕王喜割掉的不仅是太子丹的头颅,他割掉的也是他自己的头颅啊!高渐离的话很快就得到了应验。秦国大将王翦的儿子王贲把燕王喜从蓟城追到了辽东,硬是生生地把他的头颅揪了下来。太子丹的头颅掉了,喜的头颅掉了,燕国天空的星辰也掉了。

    我和高渐离不能再往南逃了。逃到哪里看到的都是秦国的星辰。我们在宋子居住了下来。高渐离做了一家酒楼的酒保。他的名字改成了燕惜。我就被燕惜安排在他那简易得不能再简易的床底下。虽然我动弹不得,但每天我又都在跟随着他。我是他的影子,一个曾是天底下最好的乐手的影子。我随着他端盘上菜,刷盘洗碗,砍柴劈木。我眼睁睁地看着他的一双调琴弄筑的纤手变得粗糙皲裂,骨节粗大。看着他的心在一点一点破碎开来,我躁动不安。我在箱子里激烈地扭动自己颈细肩圆的身子,我的十三根铜弦铮铮作响。我觉得那简易的床铺也在我的响声中摇晃。我停止不下自己。直到中间那根长弦在燕惜沉重的叹息声里砰然抻断,我才有了暂时的安静。

    燕惜停止叹息是在那个月明星稀的夜晚。那晚他破例多喝了几杯冰烧酒,正要回房休息,却听到了一阵久违的筑声隐隐传来。他循着筑声挪动着脚步,他的褴褛的衣袂很快就飘到了主人家的堂前。那是一个咸阳来的客人在击筑。堂下一群人正侧耳细听。一曲终了,众人鼓掌赞叹。燕惜却不合时宜地嘟哝了一声:好是好,就是差了一些东西!

    差什么东西呢?主人和客人把燕惜请到了堂上。燕惜说,客人的筑声是从琴弦上弹出来的,只能悦人耳,还不是真正的音乐。真正的音乐是悦人心,是从心底发出来的!客人把筑一下子就掷到了他的脚边,那你弹一首真正的音乐给我听听!

    燕惜一脚就把那筑踢到了堂下,然后一个漂亮的转身,走了。他从床下掏出尘封的我,然后换上了那身在燕国朝廷穿过的华丽衣服,整容净面,回到了主人堂上。在众人惊诧的目光里,修颀俊逸的燕惜左手按住我的头部,右手捏着竹尺,优雅而娴熟地一击,我渴盼已久的身体顿时生动起来,震颤着发出了一声贯穿天地的妙音。众人的心一下子就被击昏了。昏迷的心不会死去,它们注定还会被持续的筑声所唤醒。一阵高亢的筑音穿过,接下来就是激越的旋律。我和燕惜都不由自主地唱起了那首荆轲曾经唱过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好——主人、客人还有堂下的听众禁不住欢呼起来。

    那个夜晚过后,我没有再回到箱子里。我重新回到了燕惜的怀抱。我们又变得形影不离了。我们搬出了那家酒楼。燕惜对我说,不怪那几杯冰烧酒,该是离开宋子的时候了,有人在等我们呢!

    谁在等我们?是嬴政。不,应该叫他秦始皇,他现在已经统一六国了。战鼓声已经远离了咸阳宫,现在这里需要音乐。需要音乐来粉饰装点大秦的一统江山。我和燕惜就做了秦始皇的宫廷乐师。秦始皇要让燕惜做一曲《秦颂》,只是在进宫之前,他让人薰瞎了燕惜的眼睛。其实,燕惜的眼睛根本不用薰了,他基本上已经为荆轲哭瞎了。

    与秦始皇面对面的时候,我才知道他不但懂战争,懂政治,他还懂音乐,懂我。当我在燕惜的手下发声委婉的时候,他微笑。他满足于君临四方威加海内,帝王大业从此开始。当我发声慷慨的时候,他朗笑。他得意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当我发声激昂的时候,他狂笑。他感叹一个曾经的私生子,终于统一了天下所有的声音,终于让天下最好的乐师最美的乐曲为他而奏。他狂笑着,受了我声音的吸引,一步一步走向燕惜,走向我。他俯身想从燕惜的手里拿过我,然后自己弹奏。而这时,我却发出了铅一样沉钝的声音。我灌满铅的身子在燕惜的粗糙大手里化作一道闪电,飞快地向秦始皇砸去——

    应该说我是长着眼睛的,但我的眼睛终究不如人的眼睛,更何况是秦始皇的眼睛。他比闪电还快的眼睛帮助他的头躲过了这致命的一击。我和沉重的铅块跌在大殿上,整个身子霎时七零八落。我成了一把断魂筑!

    燕惜在秦始皇的剑下一动不动。我奇怪他的盲目里竟然还有眼泪,竟然还有铅块一样的眼泪砸落。

    燕惜被秦始皇送上了绞架。我的七零八落的残骸也被他聚拢起来,放在了燕惜的脚下。秦始皇拍拍燕惜的肩膀,轻声地说,我早就知道,你不是燕惜,你是高渐离!薰瞎你的眼睛,是想让你专心音乐,可你却偏偏参与了政治!

    燕惜抬起头,冷笑道,不,我不是高渐离,我是荆轲的影子,我也是燕国的影子!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荆轲死后高渐离不忍再想起故友,作为一个乐师,在之后的一段日子里不再击筑,表现了对故友的哀悼之情。 B、“高渐离拍着行李箱,拍着我昏睡的身体”,两个“拍”字,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高渐离极其无奈愤懑的心理。 C、高渐离改名为“燕惜”,在酒楼做酒保,弄筑的手指变得粗糙皲裂,骨节粗大,反映出亡国后他放弃了生活的尊严。 D、文末高渐离被杀这一悲惨的结局使人唏嘘慨叹,似有浓得化不开的沉闷和悲伤,同时,也增加了历史的凝重与沉郁。
    (2)、关于文中燕惜闻筑声重新击筑演奏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惜循着筑声走到堂前,源于他对音乐的热爱,也为后文重新击筑做了铺垫。 B、燕惜掏出尘封的筑,换上华服,整容净面,目的是不想让堂上的主客看轻他。 C、燕惜心念故国旧友,击筑时不由自主地唱起了《易水歌》,从而暴露了身份。 D、众人听到燕惜击筑的声音,沉醉其中,不禁欢呼,写出了燕惜演奏技艺的高超。
    (3)、文中高渐离这一形象有何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史记》中记载:“荆轲客高渐离以击筑见秦皇帝,而以筑击秦皇帝,为燕报仇,不中而死。”本文以“筑”的视角叙述此事,这样的视角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讳存勖,武皇帝之长子也。天祐五年春正月,武皇疾笃。及武皇厌代 , 帝乃嗣王位于晋阳,时年二十有四。乃下令于国中,禁贼盗,恤孤寡,期月之间,其俗丕变。帝每出,于路遇饥寒者,必驻马而临问之,由是人情大悦,王霸之业,自兹而基矣。及霸业已定,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群臣愤嫉,莫敢出气;亦反有相附托以希恩泽者,四方藩镇争以货赂结之。又性刚好胜,不欲权在臣下,入洛之后,信伶宦之谗,颇疏忌宿将。李嗣源家在太原,三月,丁酉 , 表卫州刺史李从珂为北京内牙马步都指挥使以便其家,帝怒曰:“嗣源握兵权,居大镇,军政在吾,安得为其子奏请!”乃黜从珂为突骑指挥使,帅数百人戍石门镇。嗣源忧恐,上章申理,久之方解。是岁大饥多流亡,租赋不充。军士乏食,有雇妻鬻子者,老弱采蔬于野,百十为群,往往馁死,流言怨嗟,而帝游畋不息。宰相惧,帅百官上表言:“今租庸已竭内库有馀诸军室家不能相保傥不贩救惧有离心俟过凶年其财复集。”上即欲从之,刘氏曰:“吾夫妇君临万国,虽藉武功,亦由天命。命既在天,人如我何!”须臾,出妆具及三银盆、皇幼子三人于外曰:“人言宫中蓄积多,四方贡献随以给赐,所馀止此耳,请鬻以赡军!”宰相惶惧而退。同光四年三月,李嗣源反。夏四月丁亥朔,帝于乱中为流矢所中,崩于绛霄殿之庑下。

    史臣曰:庄宗以雄图而起河、汾,以力战而平汴、洛,家仇既雪,国祚中兴。虽少康之嗣夏配天,光武之图受命,亦无以加也。然得之孔劳,失之何速?岂不以骄于骤胜,逸于居安,忘栉沐之艰难?静而思之,足以为万代之炯诫也。

    (节选自《旧五代史》,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租庸已竭/内库有馀诸军/室家不能相保傥/不赈救惧有离心/俟过凶年/其财复集 B、今租庸已竭/内库有馀/诸军室家不能相保傥/不赈救惧有离心/俟过凶年/其财复集 C、今租庸已竭/内库有馀/诸军室家不能相保/傥不赈救/惧有离心/俟过凶年/其财复集 D、今租庸已竭/内库有馀诸军/室家不能相保/傥不赈救/惧有离心/俟过凶年/其财复集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厌代,特指帝王逝世。唐朝时,因避太宗李世民讳,改“世”为“代”,后遂沿用下来。 B、丁酉,属干支历法。干支在中国古代主要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文中用来纪日。 C、指挥使,官职名。五代时期,以马军四百人、步军五百人为一指挥,指挥使为最高长官。 D、“光武之膺图受命”中“膺”与《蜀道难》中“以手抚膺坐长叹”的“膺”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庄宗即位初期,勤政爱民,每逢路边饥寒交迫之人,一定会下马亲自安抚慰问。 B、唐庄宗霸业稳定后,开始宠幸伶人,他经常与俳优在庭中表演杂戏,伶人因此当权。 C、唐庄宗没答应李嗣源上书的请求,反而贬黜了李从珂,让他率领数百人戍守石门镇。 D、国家遭遇灾年,收成不好,租税不够,刘皇后拿出梳妆用具等私人物品,欣然出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亦反有相附托以希恩泽者,四方藩镇争以货赂结之。

    ②岂不以骄于骤胜,逸于居安,忘栉沐之艰难?

    (5)、史臣用“然得之孔劳,失之何速”一句感叹庄宗得天下难、失天下易。请结合全文,概括唐庄宗失天下的原因。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送述古【注】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释】述古,即陈述古,时由知杭州改知应天府,为苏轼好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回首望向临平,乱山遮眼,只看到了临平城看不到居民,顿生悲伤。 B、“一枕初寒梦不成”一句表达出了友人离去之后,诗人清冷孤寂的心情。 C、“今夜残灯斜照处”与《江城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在写法上异曲同工。 D、本词虽抒离情,词风却一改前人的柔媚哀婉,读来文笔飘洒,情真意切。
    (2)、苏轼擅长运用多种手法写“多情多感”之词,本词是如何表现离情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临安春雨初霁》中“”两句,描写了文人雅士日常所好,实则写出诗人客居临安时的闲极无聊。
    (2)、《石钟山记》中充满求真辨伪的旨趣,“”两句表达了对郦道元和李渤两人缺乏深入考察精神的不赞同。
    (3)、大海以其一望无际、水深呈青苍色,故称“沧海”,常见于唐宋诗词,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吴天一是我国著名低氧生理学与高原医学专家,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初到青海工作时,年轻的吴天一就下定了决心,一定要      守护高原人民和高原建设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一定要攻克“高原病”!当时,中国的“高原病”领域还处于空白状态,吴天一和他的同事们面对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处境,医学研究工作      。为了收集到第一手的实地考察资料和临床资料,他几乎全年都在第一线开展工作,常年与高山、冰川、雪地、草原为伴。除了工作条件的艰苦,他还要面临生命的危险。他曾多次遭遇车祸,全身有14处发生过骨折,两次与死神       , 他的耳鼓膜曾被击穿,40多岁时就得了白内障。然而,这些从未牵绊他征服险峰的脚步。

    60多年来,不仅他在天山、帕米尔和安第斯山等地进行了长期的综合考察,还踏破了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1990年,他在国内首次组织国际阿尼玛卿山医学学术登山队,获取了大量在特高海拔的高山生理学资料,为高原医学做出特殊贡献。2001年至2006年,青藏铁路施工期间,吴天一创造了以100%的成功率抢救了高原肺水肿患者千余人,让14余万名筑路员工无一人因高原病死亡的高原医学史上的奇迹。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注意语意连贯。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60多年来,他不仅在天山、帕米尔和安第斯山等地进行了长期的综合考察,还踏破了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 B、60多年来,他不仅踏遍了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还在天山、帕米尔和安第斯山等地进行了长期的综合考察。 C、60多年来,不仅他踏破了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还在天山、帕米尔和安第斯山等地进行了长期的综合考察。 D、60多年来,不仅他在天山、帕米尔和安第斯山等地进行了长期的综合考察,还踏遍了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
  • 7.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开播,王亚平演示了温热的“冰球”结晶实验。

    结晶是溶液中析出固体的过程。在一定温度下,向液体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溶液就会达到饱和状态。只有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溶质才会出现结晶沉淀。      , 它就会继续溶解,不会结晶。而环境变化会改变这个状态,比如温度降低,就会使溶质溶解度变低;又或者水分蒸发,就会使液体分子减少,这时就变成了过饱和溶液。在这种溶液里只要有一丁点的结晶核干扰,就能迅速打破它的稳定状,      , 同时还会释放出热量。在地面上,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晶体会因容器形状不同形成不规则形状;而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      , 可以悬浮在半空自由生长,像雪花一样均匀地分布在液体里,形成一个完美的“冰球”。

    “天宫课堂”仍将陆续开展一系列在轨科普活动,这有利于激发广大青少年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加点处“天宫课堂”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幕又一挑,立即就跳出一个两个所谓“二杆子”人物来。 B、宋恩子:你还想拒捕吗?我这儿可带着“王法”呢! C、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 D、“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浩如烟海的古代史籍都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陆游曾感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莎士比亚说“一定是实践和实际的人生经验教给了他这么些高深的理论”;明代《古今贤文》有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狄德罗说“仅仅一个理论上的证明,也比五十件事实更能打动我”。由此可见,先哲们或重实践,或重理论。其实无论在学习或者工作中,理论与实践更多时候是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的。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