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学年必修(上)历史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2-08-3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书法等都讲究意境,意境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下列书画最能体现意境的有(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2. 敦煌壁画较多取材于佛教故事。以下壁画形成于北朝时期,描绘了佛教中目连救母的故事。故事叙述的是佛陀弟子目连拯救亡母出地狱的事,其意在劝人向善,劝子行孝。据此可知( )A、佛教与本土文化逐渐融合 B、“三教合一”的趋势开始出现 C、儒学借佛教强化社会影响 D、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的趋势3. 现存东晋顾恺之的名画《女史箴图》共有九个片段。下图为其“修容饰性”片段。画旁附有文字:“人咸知饰其容,莫知饰其性。性之不饰,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据此可知东晋时期( )A、女性的自我审美意识提升 B、社会重视女性品德的教化 C、人物画是绘画的主要题材 D、理学对女性的思想影响大4. 董仲舒认为:“天道有阴阳,人间有德刑。天以阳气为主,以生养为德;人亦应以德政为主,以生成为意……今废先王德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与!”这一观点( )A、继承了先秦儒学仁政思想 B、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 C、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D、阐释了三纲五常的伦理观5.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文字之一,其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是( )A、由象形到发音 B、由繁到简 C、由象形到会意 D、由符号到图画6. 汉唐中国遵循古代文化秩序与政治秩序叠合的理想形态,在中国与四邻的关系中,形成一个多重同心圆网络,中国居于中央,编织列国于四周。这一网络的形成根源于( )A、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B、农耕经济领先世界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册封朝贡制度形成7. 在参观博物馆的活动中,四位同学对右面这件宋代瓷器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展开讨论,它最可能是( )A、景德镇哥窑的青瓷 B、钧窑青花瓷代表作 C、定窑代表作秘色瓷 D、汝窑青瓷作品风格8. 如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作《职贡图》。这幅图反映的是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着贡品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浓郁的中原文化色彩9. 据载:新罗的职官,如宰相、侍中等都是仿唐制而设的;新罗的都城平壤,也是模仿隋唐的长安城而建的。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新罗是唐朝的附属国 B、唐朝国力强盛 C、唐朝时期中外交流活跃 D、新罗经济欠发达10. 论及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多元文化的面貌,有研究者指出:“这个时代,儒玄佛道四家并立,而且相互影响,有的人儒玄双修,有的人调和儒佛。……(这其中),佛教在这一时期初步完成了中土化的过程,道教则完成了官方化的过程。”该时期这一多元文化面貌的出现,反映了( )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逐渐确立 B、庞大而又严密的理学体系建立 C、儒家思想的核心地位受到冲击 D、儒学的正统地位在根本上动摇11. 隋唐以前,图书主要是依靠手工抄录和单点式传播,隋唐以后图书的流程发生变化,该变化主要得益于 ( )A、雕版印刷术的出现 B、造纸术的改良 C、火药技术的成熟 D、指南针的普及12. 传说东晋名僧慧远法师隐居庐山三十年,送客时从不过虎溪,一日道士陆修景和文人陶渊明来访,三人谈禅论道,语洽道合,慧远送客时仍谈论不已,不觉送过了虎溪,待三人反应过来相顾大笑,这便是有名的“虎溪三笑”典故。这一典故反映出当时( )A、儒学丧失了主流意识地位 B、佛教吸收了道家避世理念 C、思想文化领域多元而融合 D、佛道两教社会影响力增强13. 钱钟书在《谈艺录》中对唐宋诗词进行比较,曾指出:“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忱,乃染宋调”。在钱钟书看来,唐诗体现出:( )A、推陈出新的创作风格 B、自娱自乐的价值追求 C、国家兴亡的社会关切 D、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14. 《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这一著作突显( )A、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 B、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 C、中国传统科技开始进入了总结阶段 D、工商皆本的思想已经出现15.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一些儒者杂糅老、庄之说,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玄学的兴起( )A、使治国思想发生根本改变 B、促进了佛教的传播 C、加强了儒学的哲学化倾向 D、重建儒家统治理论16. 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流俗、甚至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以陶渊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贤等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而著称于世,形成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流”。造成这种文化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门阀士族特立独行,思想活跃 B、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发展 C、魏晋时期佛道盛行,援老入儒 D、魏晋以来国家分裂,社会动荡17. 某校高一学生开展历史兴趣小组活动。其中一个小组搜集了下面一组图片,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A、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变迁 B、丝绸之路的开辟 C、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D、中外文化的交流18. 中国古代科技巨匠不计其数,祖冲之、贾思勰二位科学家的共同点是( )
①都生活在北朝 ②注重实践
③都在数学领域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 ④在科学研究中刻苦钻研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19. 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确定了绘制地图的重要原则-“制如图体”。但中国古代地图没有固定方位:若地图中陆地在上,海洋在下,是从船上望向大陆,服务于沿海航行;若海洋在上,陆地在下,则是在陆地上观察大海,以备海防。由此可知中国古代的地图绘制( )A、缺乏相应制图学理论 B、更注重地图的实用性 C、受到小农经济的约束 D、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20. 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氏锦”。这表明(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二、材料分析题
-
21.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汉魏之际,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到一个光辉灿烂的阶段。书家名人也应运而出,其中以钟繇最为著,他的书法风靡魏晋。王羲之家族也以善书著称。据记载,东晋书家中的“八王”,琅琊王氏占去六人。这种时代与家风,使王羲之自幼受到薰陶。他七岁开始学习书法。十一岁时,对历代笔记已心领神会。长大以后,阅历渐广,特别是看到李斯、蔡邕、张旭等人真迹后,勤学苦练,用心钻研,他终于熔各家于一炉,成为一代书圣。他的草楷结合的行书,实现了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的完美性的结合。承前启后,并成为隋唐以来书法发展的主流。他对传统性的程式笔法进行改革,创造了富有表现力的书写方法,使其绚丽异常、丰富多采,赋予了书法生命力。唐太宗在《晋书》给予王羲之的书法极高评价:“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贡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王羲之成为一代书圣的原因。22.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颜真卿(709~784),唐代名臣、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初学诸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还与怀素一起探讨书法。他对二王的书法都进行深入研究,吸取其长处,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他任监察御史巡查河东时,劾罢不法县令郑延祚,使其被禁止录用。752年出任平原太守,平原郡属安禄山辖区,安禄山发动叛乱后,唐玄宗惊呼:“河北二十四个郡,难道就没有一个忠臣吗?”此时颜真卿整顿军队,在军中慷慨陈词,泪水直流,他组织军队奋勇抵抗,为平定叛乱作出巨大贡献。783年叛乱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攻陷汝州。朝廷派颜真卿劝降李希烈,颜真卿毅然前往,怒斥李希烈罪行。他最终被叛军杀害,壮烈牺牲,唐德宗为他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颜真卿生活时代唐朝面临的政治困局。(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说明颜真卿事迹体现的精神价值。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有教无类”,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
材料二:“有”和“无”、“难”和“易”、“美”和“丑”、“福”和“祸”都是相互依存,可以相互转化的。
材料三:“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提倡节俭,反对浪费。
请回答:
材料一、二、三思想的学派及代表人物分别是谁?联系所学知识,简要谈一谈这一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4. 1961年,曲阜鲁国故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曲阜被确定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4年孔庙、孔府、孔林三处文化遗产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曲阜周、汉代、明清故城与“三孔”布局关系图如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曲阜城市与“三孔”布局关系演变的特点,分析其政治、文化因素并简述“三孔”文化遗产保护及研究价值。
25. “飞天”是佛教中一种想象的飞神,纵观敦煌壁画中历代飞天形象的演变,可以从一个层面了解古代多元文化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北魏时期的飞天,西域风格是主流,但具体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西魏的飞天洞窟,窟顶绘有道教诸神,有羽人、雷公、电母、雨神等诸神,另有伏羲、女娲等均人面蛇身,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宇宙观念。
材料二 隋代莫高窟《献花伎乐飞天》,洞窟四壁环窟带状飞天一周,飞天呈辐射形式,或奏乐,或撒花,千姿百态、飘逸秀美,充分显示了古代民间画匠的功力和智慧:唐代飞天变化无穷的飞动之美与大唐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完全吻合,画法较前代有很大的改变:由浪漫夸张步入现实,由天宫仙人转变为宫娥舞伎。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刘蓉《丝路多元音乐文化在敦煌壁画中的呈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敦煌壁画飞天的多元特征予以解释,并说明敦煌壁画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