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学年必修(上)历史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2-08-3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北宋开宝三年,朝廷颁布《举孝悌诏》,要求“孝悌彰闻、德行昭著、擅乡曲之誉、为王庶所服者”方可被举,但又规定“有奇才异行者,不拘此限”。这一举措使( )A、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B、人才选拔程序规范 C、地方尚学风气养成 D、传统社会结构松动2. 图示法是一种很好的历史学习方法。如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形成于( )
A、先秦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3. 有学者认为由于唐太宗在武德年间曾任尚书令,因此,唐朝此后不设尚书令。唐初,事实上掌握尚书省大权的长官是( )A、典客 B、仆射 C、谏议大夫 D、司隶校尉4. 唐代选拔政府官员的途径主要有三:是科举入仕,二是门荫得官,三是流外和杂色入流。这说明唐代( )A、官僚机构庞大臃肿 B、科举取士受到削弱 C、官吏选拔程序规范 D、官吏的来源多元化5. 在科举制的推动下,官本位思想日益占据人们思想的主导地位。士子们为了中举入仕,只学习考试内容,其他的一概不问。蒙学教育也强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以金榜题名、功名利禄的诱惑来规劝学童读书。据此可知,科举制( )A、助长了士人功利的读书观念 B、实现了士人追求享乐的愿望 C、促使社会阶层开始发生流动 D、强化世家受教育的优越地位6. 清朝考核制度规定:凡京察三品以上官员和各省督抚,先行自陈,然后经吏部、都察院查实,题列引见,以备敕裁;大计自最基层的州县起,经抚道司到督抚,最后呈交吏部。这说明清朝考核制度( )A、注重道德评判 B、流程相对严密 C、彰显政府职能 D、便于人才选拔7. 南北朝时期,士庶不婚的现象得到了政权的肯定和支持,甚至平民中的良贱通婚也被禁止。而到了唐代,士庶不婚现象被打破,婚姻中重财的风气逐渐加重,并蔓延到社会下层,“聘财”与“嫁妆”在婚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科举制的发展,社会上才子佳人的观念兴起,文人才子成为理想的择偶对象。这一变化反映了唐朝(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社会的平民化趋势 C、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变 D、等级制度被打破8. 唐玄宗开元年间将西汉的监察法规“六条问事”发展为《六察法》,内容不仅涉及官吏的政绩,也旁及官员的品行、才能、学识等方面,规定:“诸诬告人者,各反坐,即纠弹之官,挟私弹事不实者,亦如之。”这说明唐代监察制度( )A、依法监察,立法全面 B、选官慎重,考核严格 C、以卑察尊,以轻制重 D、机构完备,职能健全9. 杜佑在《通典·选举六》中指出:“我开元天宝之中,一岁贡举凡有数千,而门资、武功、艺术、胥吏,众名杂目,百户千途,入为仕者,又不可胜记。”这主要说明了唐代( )A、科举制成为正式选官制度 B、选官途径的多元化 C、门第观念仍有较大的影响 D、官员素质参差不齐10. 唐代选官重视容止有仪,并且鼓励门荫制度,由此官员子孙可以进入太学准备科举考试。这说明唐代( )A、出身仍是选官的唯一标准 B、科举成为取士的重要补充 C、重视社会道德修养和规范 D、科举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11. 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之初,中正由现任中央职官兼任,须“德充才盛”,经郡国长官推举,报请司徒确认并予以任命。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A、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B、无法为政府选拔优秀的人才 C、有利于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D、彻底改变了乡里评议的传统12. 宋朝“取士不问家世”,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这是由于( )A、科举制的发展 B、门阀政治消失 C、地方割据的结束 D、中央集权加强13. 唐代科举由礼部主持,选官则由吏部主持,二者是分开的。只有在通过科举考试取得资格后 ,才能参加吏部的铨选,铨选合格才能获得授官。吏部铨选的择人标准,有身(体貌丰伟)、 言(言辞辩正)、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四事。可见,唐代铨选制度( )A、完善了选才用人制度 B、使孝廉成为选官的依据 C、确保了选官的公平性 D、使中央开始掌握选官权14. 下表为东汉获乡论支持者仕进途径表。这些史实可用来说明,东汉时期( )姓名
乡论事迹
入仕途径
赵宣
乡邑称孝
州郡数礼请之
张霸
年数岁而知孝让
举孝廉光禄主事
江革
乡里称之日“江巨孝”
举孝廉为郎
朱儁
以孝养致名
为县门下书佐
A、地方舆论影响人才选拔 B、察举制度得到了完善 C、乡论支配国家统治秩序 D、社会阶层间流动固化15. 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16. 政事堂制度是唐代议政制度。唐初,政事堂设在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三省长官在此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政事堂的变化有利于( )A、加强中央集权 B、分割宰相权力 C、提高行政效率 D、避免决策失误17. 江苏有一显赫世家,世世代代珍藏着其祖.上进士及第时的条幅:“少年才俊光宗耀祖,天子门生惠及乡邻”这一条幅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A、早在汉朝,此条幅就已经出现 B、文人在当时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C、当时的皇帝和官员都特别重视科举考试 D、这一家族是通过科举考试显赫一时的18. 清朝实施摊丁入亩,即将一省总丁银平均摊入地亩田赋之内统一征收。下表反映直隶十府五州通省摊丁后负担变化表。(单位:两)这说明( )府、直隶州
顺天府
永平府
天津府
大名府
…
总计
原征丁银
36264. 76
26783.24
8278.37
47188.41
…
400171. 7
摊入丁银
26903.77
14357.44
17183. 69
56760. 58
…
404854.9
A、天津府地区相对地多丁少 B、永平府农民赋税负担最轻 C、标志着农业税在中国退出历史舞台 D、由康熙皇帝下诏推行19. 唐朝前期军功拜相现象较为普遍,从高祖时代的刘文静,太宗时代的李靖、李勋,到玄宗时代的张说、萧蒿等,络绎不绝.(唐中期以后,出将入相现象由盛转衰,到宋代最终确立起文人政治的格局。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经济的繁荣 B、国家职能的转变 C、科举取士的完善 D、边患内乱的减轻20. 唐太宗曾对门下省长官说,国家“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苞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唐太宗此言表明( )A、国家治理有赖于严格执行国家制度 B、人情的泛滥严重威胁唐王朝的统治 C、三省六部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困境 D、皇权的加强限制了官僚的议政功能二、材料分析题
-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官员考核制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尚书》、《周礼》均有记载。战国、秦汉时期,主要采用以赋入多少作为考核标准的“上计”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事考核的对象逐步由地方官吏扩大到中央官吏,出现了专门负责考核的机构;唐宋时对官吏的选择和考核更加重视,主要实行“善最”考课;明、清考核分“考满”“考察”两种。在两千多年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且运作有效的考核机制。
——据刘承《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及其借鉴意义》等整理
材料二:中国文官制度中的重要一环就是被归纳为“扬清激浊”的考核制度。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根据对官吏的考核情况,分不同的等级,予以升降赏罚,考核和官吏的选拔与任用紧密相连。纵观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尽管有着不少弊端,但其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
——摘编自林艳玉《中国古代官吏的考核制度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积极作用。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为东汉士人入仕之途。此两制皆起于西汉。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 …与察举相辅并行的,尚有征辟制。
——引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明法,有明书,有明算。自京师、郡、县,皆在学焉。
——引自《通典·选举·历代制下》
(1)、根据以上材料,分别指出汉朝和隋唐两个时期各自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2)、试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上述两个时期实施各自的选官制度的原因。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对我们今天的人才选拔有何启示?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汉的乡举里选是在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后,乡里民众政治参与的一种形式。秦代是“选贤与能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的新时代的确立”,两汉的察举制“正是新的选举方式的制度化、法典化的结果。这种制度,使得不少的小农都拥有了被选举权,而选举权则掌握在官僚和地方豪强手中”。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至少入仕资格“原则上扩大到整个自由民阶层”。在汉代的社会结构中,只要具备了某种素质或满足国家要求的乡里编户民,理论上都有自由入仕的机会,并无法律的特别歧视。当然,自由入仕并不是没有限制。秦汉国家针对包括乡里民众在内的社会各阶层的仕进途径都有细密的规定。
——摘编自 卜宪群《秦汉乡举里选考辨》
材料二:东汉末期由控制中央开始,外戚宦官的势力也开始向帝国的州郡等地方政府延伸,派他们的亲朋好友或党附他们的人到地方去担任州郡的行政长官。这些人到了地方上,他们不关心地方,仅关心他们所属外戚或宦官集团的利益。地方政治在此类州郡长官治理下,自然不上轨道。特别是选举方面,乡举里选的理想被破坏无遗。历经数百年而摸索出来的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政府与人民的沟通,竟因偶然事件而被轻易破坏。仅仅因为和帝以后皇帝的短命、嗣君幼冲,居然使宦官、外戚混扰了中央、地方的政治。追根究底,仅因帝国政体自始皇以来是所谓的皇帝体制,立于权力顶峰的皇帝,没有其他任何可以制裁他的力量。于是,控制皇帝,假藉其势的一小撮外戚、宦官的倒行逆施,终于令沉默的多数难以容忍,爆发了他们的不满。东汉的清流运动与地方自立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的。
——摘编自 国风《乡举里选理想的破坏和地方自立趋势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乡举里选制兴起的历史背景并概括这一制度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乡举里选制遭到破坏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24. 选官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创举,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汉廷每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简称则曰“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吏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更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指有权势的大族)。暨时有之,皆曲有故。慢主罔时(欺君欺世),实为乱源。
——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至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注:无需官员举荐),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材料四:科举选官制度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为中小地主和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形成了由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的政治通道,特别是科举制度将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结合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上层官员队伍的知识水平,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贡献。
——摘编自张岂之《从民族复兴的高度看中华文化前景》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察举制度创立的背景和积极作用。(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该制度的弊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隋朝创立科举制的背景,归纳科举制的特点。(4)、依据材料四概括科举制的影响。25.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腮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废止“田里不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公元前106年,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郡国的管理,把全国除了三辅、三河和弘农以外的地区分成了十三个州部、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负责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
材料三: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
——钱穆《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是如何摧毁奴隶主贵族特权,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制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