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学年必修(上)历史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2-08-3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北魏统治者在战争中让其他族人民充当步兵,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骑兵践踏致死。这主要反映了 ( )
    A、北魏统治者战略战术不当 B、其他族人民作战勇敢 C、北魏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 D、北魏的部队战斗力强
  • 2.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人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    )
    A、为隋唐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B、促进民族大融合
    C、促进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为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 3. 占田制是西晋颁行的土地、赋税制度。它明确规定一品官有权占田五十顷,以下每品递减五顷,至九品占田十顷。贵族官僚还可以荫亲属,多者九族,少者三族。一品官到九品官还可以荫佃客十五户到一户,荫衣食客三人到一人。这一规定有利于(   ) 
    A、减轻百姓负担 B、维护士族特权 C、防止官员腐败 D、遏制土地兼并
  •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少数民族政权创立者对其祖先追述如下,该记述可以说明(    )

    政权及创立者

    民族

    史书记述

    出处

    汉 刘渊

    匈奴

    汉室之甥

    《晋书·刘元海载记》

    夏 赫连勃勃

    匈奴

    大禹之后,世居幽朔

    《晋书·赫连勃勃载记》

    北燕  慕容氏

    鲜卑

    有熊氏(炎帝)之苗裔,世居北夷。

    《晋书·慕容廆载记》

    北魏  拓跋氏

    鲜卑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魏书·序记》

    A、北方民族共同的民族起源 B、北方少数民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
    C、北方民族政权的制度沿革 D、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
  • 5. 下列属于我国封建社会存在的土地所有制形态的是( )

    ①井田制       ②地主土地所有制      ③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④君主私有土地       ⑤均田制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④⑤⑥ D、②③④⑤
  • 6. 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基本特征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 B、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 C、民族交往与民族交融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 7. 中国历史上三次人口南迁高潮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      )
    A、自然灾害 B、战乱频繁 C、逃避兵役徭役 D、逃避债务
  • 8. 494年,北魏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其根本目的是(   )
    A、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B、顺应民族交融潮流 C、打击鲜卑族保守势力 D、缓和阶级矛盾
  • 9. (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C、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 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 10. 东晋初期,琅玡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士族专权取代皇权政治 B、出现了权力制衡机制 C、势力均衡有利于政权稳固 D、士族专权威胁皇权
  • 11. 北魏实行均田制,把土地划分为生产谷物的露田,栽植桑、榆、果木的桑榆田,植麻的麻田,造屋和种菜的园宅田,备休耕的倍田,明确规定各类上地的用途。这一做法(    )
    A、推动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B、推动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C、有利于棉纺织业的发展 D、限制了土地的高度集中
  • 12. 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西晋

    东晋

    南朝

    宗室外戚

    19%~38%

    7%

    19%~38%

    世家大族

    49%~64%

    78%

    49%~64%

    A、官僚体系日益遭到破坏 B、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 C、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 D、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
  • 13. 北齐时将“不孝”列人“重罪十条",为不赦之罪。《唐律》规定:子女听到父母的丧讯,没有马上进行哀悼者,处流放二千里之刑。对不孝之罪处重刑( )
    A、有利于儒家思想趋向法律化 B、表明了儒学成为官方哲学 C、维护了父为子纲的道德规范 D、体现了古代法律残酷无情
  • 14. 北魏时期均田制规定,男子、妇女、奴婢和牛都可受田。到了隋唐时期,妇女、奴婢和牛都不再受田。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土地国有化程度逐渐降低 B、妇女的社会地位逐渐降低 C、奴婢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D、提升了男子的社会的地位
  • 15. 南北朝时期,“镇”作为军事据点被广泛设置。进入隋唐后,唐政府在镇上设置税务机构。宋代   出现了“市”“镇”并称。推动“镇”之职能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B、抑商政策的改变 C、提高政府财政收入的需要 D、社会经济的发展
  • 16. 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衣冠南渡”直接推动了(   )
    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B、黄河流域少数民族的大交融 C、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D、江南地区的大开发
  • 17. 曹魏景元四年,蜀汉后主刘禅面对司马氏强大的军事压力,主动献降。司马氏将蜀汉的军政实力派人物和有声望的士人,一律迁往中原。据《华阳国志●大同志》记载,随后主刘禅迁往北方的就有三万家之多。“蜀人北迁”这一做法旨在(    )
    A、促进民族融合 B、发展北方经济 C、重建中原秩序 D、加强地方统治
  • 18. 北朝时期,政府推行均田制,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规定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这表明政府意在(   )
    A、杜绝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加强君主专制
  • 19. 如表为历史文献中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依附民的部分记载。当时大量农民依附的意图在于(    )

    文献

    记载内容

    《隋书·食货志》

    (东晋)都下人多为诸王公贵人左右、佃客、典计、衣食客之类,皆无课役

    《南史·齐东昏侯纪》

    凡属名(依附民)多不合役,止避小小假,并是役荫之家

    《魏书·食货志》

    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

    A、逃避封建剥削 B、取得合法身份地位 C、获得主人荫庇 D、得到免役政治特权
  • 20. 东晋南朝时期面食十分流行,甚至成为朝廷规定的祭品。这一饮食习俗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A、全国经济重心转移 B、曲辕犁的推广 C、南北经济交流加强 D、老百姓的喜爱

二、材料分析题

  •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

    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 22. 北朝民歌《木兰诗》最早记录了花木兰的形象。此后,木兰形象在文艺作品中不断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木兰形象描写

    出处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北朝民歌《木兰诗》

    增加了“放小脚”、“练武艺”、“劝爹娘”、“擒贼首”、“配因缘”等情节;“休女身拼,缇萦命判,这都是裙钗伴。立地撑天,说什么男儿汉!”

    明朝徐渭杂剧《雌木兰替父从军》

    “花木兰心如麻无心纺织,恨敌寇犯边关侵我乡邻,可惜我曾学就混身武艺,不能够分亲忧为国效力”“但愿一去旗开得胜,平了贼儿回家再孝双亲”“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

    豫剧电影《花木兰》(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56年出品)

    根据材料概括“花木兰”形象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

  • 23.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 24.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渊字子尼,乐安郡盖县人,师事郑玄,后避乱辽东,回到故乡后,被曹操任命为司空掾属,每于公朝论议,常直言正色。曹操要广设屯田,派国渊管这件事。“渊屡陈损益,相土处民,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五年之内,仓库丰实,百姓竞劝乐业。田银、苏伯在河间叛乱,被曹操击破,余党都应伏诛,国渊认为这些人不是首恶,请求不要行刑,曹操依了他的话,赖国渊得生者千余人。时有投书诽谤者,曹操欲必知其主。国渊留其本书,发现书中引用了很多《二京赋》的词句,于是派人去找能读《二京赋》的人。找到之后,吏因请使作笺,比方其书,与投书人同手。国渊居列卿位,但穿着仍是布衣,粗荼淡饭,受了赏赐就散发给亲友亲族,持身恭敬节俭。

    ——据《三国志·魏书》

    (1)、根据材料,概括国渊对曹魏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渊得到曹操器重的原因。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所谓英雄,乃如刘劭所言:“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主儁谓刘表曰:“曹公,天下之雄也,必能兴霸道,继桓、文之功者也。”184年,黄巾大起义,各大军阀趁机打劫,个个窥机夺权篡位,董卓、袁绍等大军阀都想称帝,但曹操只做丞相,辅佐汉帝。曹操把屯田分军屯和民屯两种,都采用军事编制组织农耕,都为供应军粮而兴办。曹操强调:“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

    早在汉代末年,曹、孙、刘三大政治集团形成的时候,曹操已被斥为汉贼。周瑜谓:“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刘备在给汉献帝的奏章中称:“董卓首难,荡覆京畿,曹操阶祸,窃执天衡。”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孙、刘政治集团所极力攻击的。

    ——摘编李思达《曹操形象演变》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曹操在当时为人称道和攻击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对曹操做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