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凯里市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8-30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古诗词与中国画,分属文学与艺术两大门类,二者之间的跨界融合,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开始。这种交融不仅有力促进了古诗词和文人画的蓬勃发展,还使二者各自取得了新成就——山水诗和山水画成为古代文学史和绘画史上的艺术典范。诗画合璧的中国画,逐步发展为东方艺术中独树一帜的文化形态和艺术样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在中国文化中,书画亦写心志。这是诗书画印能够结合的内因。由此亦可反观中西文化的异同。按照18世纪西方美学家对于诗画差别的论述来看,绘画主要运用线条和色彩来描绘空间中并列的物体,故与建筑、雕刻等统称为造型艺术或空间艺术;而诗歌主要运用声音和语言来叙述在时间中持续的动作,故与舞蹈、音乐等统称为音律艺术或时间艺术。西方绘画注重对客观自然的再现和真实记录,吸收了大量科学技术成果,不断强化艺术的造型功能。

    可以说,魏晋之前,我国早期的诗歌与绘画在艺术功能、表现方式和审美追求上,也分别具备上述“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特征,各尽其职,各自发展。唐代,随着诗词创作的兴盛,特别是唐诗取得的灿烂成果,让画家得以在诗境的涵泳中,获得更多创作的主题和灵感。尤其是山水田园诗,不仅以人与自然的对话,把诗从玄理中解放出来,强化了诗的画面感和表现力,更通过对山水和田园的审美观照和抒情表达,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同时,一些诗人在欣赏绘画时引发诗情,并开始尝试创作题画诗。只是,此时的题画诗大多没有题于画面之上,但是诗与画彼此启发的萌芽慢慢显现出来。到了宋代,苏轼用“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王维的诗画艺术进行总结和高度评价,从精神境界上将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共通之处讲得更加透彻,推动了中国画“以诗入画”“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创作潮流,也涌现出许多探讨诗画关系的重要理论成果。随着文人水墨画的发展和兴盛,元代画家不仅自觉地在绘画创作中追求“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还流行用书法将题画诗跋写于绘画作品的空白处,并钤盖上自己设计镌刻的印章,形成了中国画“诗书画印”一体的独特艺术面貌,传承至今。

    中国人自古崇敬自然万物,顺应宇宙这行规律,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山水画为例,其诞生之初,在艺术功能上就与标记地理位置的地形图迥然不同。无论是南朝宗炳的“山水以形媚道”,还是王徽的“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都为中国山水画奠定了以艺载道,托物言志的基调和方向,画家的情思和智慧时时隐现于山水作品中。

    千百年来,诗与画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并化为中国人品性磨练、自身修为、知常达变、人格塑造的一种独特方式。

    近代以来,中国画面临难以突破自身高度程式化语言体系、适应时代需要的困境。这一困境以及用两画技法改造中国画的做法,曾引发广泛的讨论甚至批评。总的来看,对中国画创作状况的批评意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过度强调西方绘画求真的技法,逼真有余,意韵不足;一味追求笔墨效果,缺乏真山真水的陶养,流于技术语言上的低水平重复;沉溺于传统文人画趣味之中无法自拔,不能在新的时代语境和创作素材中融思创变,实现中国画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今天,重新认识诗画传统,有助于开拓中国画的艺术新境。

    近年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重要课题。探寻并传永中华美学精神,从“诗画关系”入手思考中国画的当代发展,无疑更具启发性和现实意义,艺以载道,文以化人。重新思考并践行“诗画传统”使其成为推动中国画创作与研究的重要力量,将有助于实现中华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孟繁玮《开拓“诗画合璧”的艺术新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诗词与中国画的跨界融合,使山水诗和山水画成为古代文学史和绘画史上的典范。 B、在中国文化中,书画亦可表情达意,而西方绘画则注重对客观自然的再现和真实记录。 C、不同于标志地理位置的地形图,中国山水画的基调和方向为以艺载道、托物言志。 D、现在中国画发展遭遇瓶颈,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迫切需要用西画的技法加以改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提出观点,然后深入分析论证,最后揭示该观点的现实意义;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B、第三段引用苏轼对王维诗画的评价,目的在于对王维的诗画艺术大加赞赏和充分肯定。 C、文章多处用名人观点,文献资料,增强论点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使文章的文化内涵丰富。 D、文章在具体论证过程中,按时代顺序展开论证,让史实说话,增强论证的层次感和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诗词和文人画的跨界融合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 B、所谓诗画合璧,就是画家用书法将自己或他人的题画诗跋写于绘画作品的空白处。 C、千百年来,诗与画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并成为中国人修身养性的主要方式。 D、重新认识诗画传统,有助于开拓中国画的艺术新境,但不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各种全球性问题复杂难解,人类向何处去?加强合作、同舟共济是唯一正确出路。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团结的灯塔。北京冬奥会是奥林匹克格言加入“更团结”之后举办的首届冬奥会,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更是表达了全人类的共同心声。

    团结就是力量,共进才有未来。本届冬奥会有约90个国家和地区近3000名运动员参加,是设项和产生金牌最多的一届冬奥会。不久前,出席北京2022年冬奥开幕式及相关活动的国际政要名单正式公布。这份名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北京冬奥会的积极支持和热切期待。

    (摘编自钟华论《同赴冰雪之约  共创美好未来——写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之际》

    材料二:

    中国在疫情防控期间如期如约举办冬奥会,30多位国际政要将出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及相关活动,充分说明中国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国际社会对中国抗疫举措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充满信心。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蓬勃发展,利用数字技术提高抗疫效率也是各国普遍做法,为全力精准做好冬奥会疫情防控,北京冬奥组委推出“冬奥通”手机应用程序。“冬奥通”应防疫要求,融合“北京健康宝”等必要防疫功能,可第一时间为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注册人群提供疫情信息服务,构筑疫情防控“数字防战”。

    (摘编自钟声《构筑冬奥会疫情防控“数字防线”》)

    材料三:

    北京冬奥会与中国农历虎年春节“完美邂逅”,北京冬奥会各个驻地和场馆洋溢着浓浓春节气氛,喜迎来自各国的“冬奥客人”体验中国新年,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主媒体中心,冬奥组委专门为国内外记者们准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新春拜年活动,写福字,画脸谱、剪窗花,引来不少外国记者围观体验,在北京冬奥村,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餐厅为各国运动员们备上了饺子,春饼、烤鸭等中国传统美食,引爆每一个人的味蕾。

    冬奥遇上中国年,欢天喜地过春节。各国奥运健儿齐聚北京,和中国人民一道,度过一个喜庆祥和的新春佳节。然后,他们将代表各自的国家,奔赴赛场,为国家,为荣誉而拼搏。让我们共同见证“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共同见证东方古国最深情的祝福——冰雪消融、文明交融、美美与共,一起向未来。

    (摘编自《冬奥遇上中国年,是一场怎样的邂逅》)

    材料四:

    2022年2月4日晚,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宣布本届冬奥会开幕。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运动再度携手,奏响全人类团结、和平、友谊的华美乐章。

    李克强、栗战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领导人和贵宾出席开幕式。

    夜幕下的国家体育场即将创造历史,成为世界上首座举办过冬奥会和夏奥会“双奥”开幕式的体育场馆。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致辞中说,中国在冬季运动方面取得的非凡成就,开启了全球冬季运动的新时代,将使全球冬季运动参与度登上新台阶,让中国人民和全球各地的冬季运动爱好者从中受益。

    (摘编自《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隆重开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及各种全球性问题复杂难解,加强合作,同舟共济是唯一正确出路,北京冬奥会的如期举办即为证明。 B、奥运会倡导和践行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精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表达了世界人民的心声。 C、“冬奥通”融合“北京健康宝”等必要防疫功能,为冬奥会疫情防控构筑起“数字防线”,可见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 D、在主媒体中心,冬奥组委特意为外国记者们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新春拜年活动,让外国记者体验中国新年,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2)、下列对材料相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冬奥会是设项和产生金牌最多的一届冬奥会,鸟巢成为世界上首座举办过冬、夏奥运会的“双奥”体育场馆。 B、“冬奥通”为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注册人群提供疫情信息服务;世界各国都利用数字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抗疫效率。 C、在冬奥村,各国运动员品饺子、烤鸭等中华美食,与中国人民一道欢度新春佳节,然后代表各自国家奔赴赛场。 D、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肯定了中国在冬季运动方面取得的成就,认为中国已使全球冬季运动参与率登上了新台阶。
    (3)、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认为“冬奥如期举办彰显中国实力”,北京冬奥会从哪些方面彰显了中国实力?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围城(节选)

    钱钟书

    鸿渐这次走,没有一个同事替他饯行。既然校长不高兴他,大家也懒跟他联络。

    他不像能够飞黄腾达的人——“孙柔嘉嫁给他,真是瞎了眼睛,有后悔的一天”——请他吃的饭未必像扔在尼罗河里的面包,过些日子会加了倍浮回原主。并且,请吃饭好比播种子:来的客人里有几个是吃了不还请的,例如最高上司和低级小职员;有几个一定还席的,如地位和收入相等的同僚,这样,种一顿饭可以收获几顿饭。鸿渐地位不高,又不属于任何系,平时无人结交他,他也只跟辛楣要好,在同事里没撒播饭种子。不过,鸿渐饭虽没到嘴,谢饭倒谢了好几次。人家问了他的行期,就惋惜说:“怎么?走得那么匆促!饯行都来不及。糟糕!偏偏这几天又碰到大考,忙得没有工夫,孙小姐,劝他迟几天走,大家从从容容叙一叙——好,好,遵命,那么就欠礼了。你们回去办喜事,早点来个通知,别瞒人哪!两个人新婚快乐,把这儿的老朋友全忘了,那不行!哈哈。”

    高校长给省政府请到省城去开会,大考的时候才回校,始终没正式谈起聘书的事。鸿渐动身前一天,到校长室秘书处去请发旅行证件,免得路上军警麻烦,顺便见校长辞行,高松年还没到办公室呢,他下午再到秘书处领取证件,一问校长早走了。一切机关的首长上办公室,本来像隆冬的太阳或者一生里的好运气,来得很迟,去得很早。可是高松年一向勤敏,鸿渐猜想他怕自己、躲避自己,气愤里又有点得意。

    他训导的几个学生,因为当天考试完了,晚上有工夫到他房里来活别。他感激地喜欢,不明白贪官下任,还要地方挽留,献万民伞、立德政碑的心理。离开一个地方就等于死一次,自如免不了一死,总希望人家表示愿意自己活下去。去后的毁誉,正跟死后的哀荣一样关心而无法知道,深怕一走或一死,像洋蜡烛一灭,留下的只是臭味。有人送别,仿佛临死的人有孝子顺孙送终,死也安心闭眼。这些学生来了又去,暂时的热闹更增加他的孤寂,辗转半夜睡不着。虽然厌恶这地方,临走时偏有以后不能再来的怅恋,人心就是这样捉摸不定的。去年来的时候,多少同伴,现在只两个人回去,幸而有柔嘉,否则自己失了业,一个人走这条长路,真没有那勇气。想到此地,鸿渐心里像冬夜缩成一团的身体稍觉温暖。

    天没亮,轿夫和挑夫都来了;已是夏天,趁早凉,好赶路。服侍鸿渐的校工,穿件汗衫,睡眼朦胧送到大门外看他们上轿,一手紧握着鸿渐的赏钱,准备轿子走了再数。范小姐近视的眼睛因睡眠不足而愈加迷离,以为会碰见送行的男同事,脸上胡乱涂些胭脂,勾了孙小姐的手,从女生宿舍送她过来。孙小姐也依依惜别,舍不下她。范小姐看她上轿子,祝她们俩一路平安,说一定把人家寄给孙小姐的信转到上海。“不过,这地址怎么写法?要开方先生府上的地址了,”说时格格地笑。孙小姐也说一定有信给她,鸿渐暗笑女人真是天生的政治家,她们偶背后彼此诽谤,面子上这样多情,两个政敌在香槟酒会上碰杯的一套工夫,怕也不过如此,假使不是亲耳听见她们的互相刻薄,自己也以为她们真是好朋友了。

    轿夫到镇上打完早尖,拾轿正要上路,高松年的亲随赶来,满额是汗,把大信封一个交给鸿渐,说奉校长命送来的。鸿渐以为是聘书,心跳得要冲出胸膛,忙拆信封,里面只是一张信笺,一个红纸袋。信上说,这一月来校务纷繁,没机会与鸿渐细谈,前天刚自省城回来,百端待理,鸿渐又行色匆匆,未能饯别,抱歉之至;本校暂行缓办哲学系,留他在此,实属有屈,所以写信给某某两个有名学术机关,推荐他去做事,一有消息,决打电报到上海;礼券一张,是结婚的贺仪,尚乞哂纳。鸿渐没看完,就气得要下轿子跳骂,忍耐到轿夫走了十里路休息,把一个纸团交给孙小姐,说:“高松年的信,你看!谁稀罕他送礼。到了衡阳,我挂号退还去。好得很!我正要写信骂他。只恨没有因头,他这封来信给我一个回信痛骂的好机会。”孙小姐道:“我看他这封信也是一片好意,你何必空做冤家?骂了他于你有什么好处?也许他真把你介绍给人了呢?”鸿渐怒道:“你总是一片大道理,就不许人称心傻干一下。你愈有道理,我偏不讲道理。”孙小姐道:“天气热得很,我已经口渴了,你别跟我少架。到衡阳还有四天呢,到那时候你还要写信骂高松年,我决不阻止你。”说时把高松年的信仍团作球形,扔在田岸旁的水潭里。

    【注】①《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主要围绕方鸿渐留学回国后的生活工作和爱情经历,来展示当时社会环境下的人性与选择。方鸿渐经历了三闾大学里的明争暗斗、人情世故,学期结束后有他没有收到聘书。选文记叙了方鸿渐被高松年解聘后,同孙柔嘉辗转回家办婚礼前的事情。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鸿渐将要离去,没有同事饯行,表明方鸿渐在这里不受人欢迎;因不受校长待见而被同事冷落,可见人性的丑陋。 B、范小姐依依不舍地为孙小姐送行,无论是动作行为,还是临别赠言都虚伪之至,令方鸿渐进一步了解了人性的卑劣。 C、本文多处运用比喻,语言表达生动活泼,如第四段中的贪官下任,还要地方挽留,献万民伞、立德政碑,极具形象感。 D、本文践行了钱钟书的文学作品应“曲传人物的未吐露的心理”的理论,用生动传神的心理描写表现方鸿渐对人生的认知。
    (2)、本文以孙小姐“把高松年的信仍团作球形,扔在田岸旁的水潭里”这一细节结尾,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在本文中,另一个重要的人物高松年校长一直未露面,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根据选文谈谈你的看法和认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文言文阅读

    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元朔三年,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骞得间亡,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骞留岁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会匈奴国内乱,骞乃与堂邑氏奴甘父逃归。骞初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元鼎二年,浑邪王既降汉,汉兵击逐匈奴于幕北,西域道可通。于是张骞建言:“乌孙王昆莫本为匈奴臣,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故浑邪地空无人。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 , 道可便,遣之他旁国。骞既至乌孙,昆莫见骞,礼节甚倨。骞谕指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兄弟,共距匈奴,匈奴不足破也。”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于阗及诸旁国。是岁骞还,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乌孙王既不肯东还,汉乃于浑邪王故地置酒泉郡,稍发徙民以充实之。后又分置武威郡,以绝匈奴与羌通之道。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 B、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 C、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 D、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匈奴,古代游牧民族,最初以獯鬻、猃狁、俨犹、恭奴等名称见于典籍,后统称为匈奴,单于为其最高首领,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B、祁连,即祁连山。狭义的“祁连山”指河西走廊南部山地最北的一支山岭。“祁连”系匈奴语,匈奴呼天为“祁连”,祁连山即“天山”之意。 C、元鼎,汉武帝刘彻的第五个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君主发起,由秦始皇首创,始创年号为建元。 D、中郎将,古代武官名。汉朝武官分将军、中郎将、校尉,因将军不常置,故平时一股武官的最高官职为中郎将,掌管皇家卫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经强大的月氏的国工被匈奴杀害,月氏人怨恨匈奴,却没有人敢抗击匈奴,汉武帝得知这一情况后欲联合月氏夹击匈奴。 B、张骞以郎官身份应募出使,他从陇西郡出发,经过匈奴所控制的地方,被匈奴单于俘获后扣留了十多年,后来乘机逃脱。 C、张骞到达大月氏后在那里停留一年多,也没弄清月氏人的打算,就回国,在归途中,再一次被匈奴抓获,又被拘留一年多。 D、乌孙自认为远离汉朝,也不知汉朝疆域多大,加之一直臣服于匈奴,邻近匈奴,朝中的大臣都畏惧匈奴,不想向东迁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

    ②将三百人,责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

  • 5. 古代诗歌阅读

    水村闲望

    俞紫芝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斾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①俞紫芝:北宋诗人,笃信佛教,得其心法,终身不娶不仕。②画桡:饰绘华美的船。桡,桨,此处指船。③赊:助词,无义。

    (1)、下列对这前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停泊在沙洲上的画船,用“枕”字以写“闲”,又以“两两”写“闲”中不乏和谐美好。 B、颔联所用的手法和“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相同,都是正衬。 C、第五句和第二句一样,富有朦胧感;“野斾翩翩露酒家”则有杜牧“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意境。 D、本诗以景述怀,尾联抒发了诗人鄙弃官场,喜爱无羁绊的自然生活,寄情山水,与世无争的情怀。
    (2)、本诗以“望”组织题材,诗人“望”到了一幅幽远静谧的深秋水村图。请简要分析诗人描绘画面时运用的表达技巧。
  • 6. 名篇名句默写
    (1)、《诗经·卫风·氓》中,以桑叶新鲜润泽喻指女主人公曾经容貌鲜妍的两句是“”。
    (2)、杜甫《登高》中,“”两句气势磅礴,境界高远,用大开大合的笔墨写出了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凸显了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两句感叹个体的渺小,成语“沧海一粟”即出于此。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语言文字运用Ⅰ

    在“三星堆”考古挖掘的过程中,考古专家们在7号坑和8号坑内发现了一些“青铜神树”的残件,其上花朵果实      , 还有一只凤鸟立在枝头。这些残件的形态和1986年出土的青铜神树有着高度相似性。有人猜测,(   ),所以当这些部件出土时,绝大部分都已经严重扭曲变形,碎片      , 为神树的修复带来了巨大难度,修复完毕后,较为完整的一棵有近4多米的高度,已然成了现今为止青铜器中全球已知最大的。关于它的具体含义,虽然      , 但都公认其为“神树”,其三层九枝分立九鸟的情形,符合《山海经》中“扶桑”和“若木”的“上有十日”这一最为显薯的特征。青铜神树当可视作上古先民天地不绝、天人感应、人天合一、人神互通之神话意识的形象化写照。由于年代久远,其艺术和考古价值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古人把这些青铜神树在掩埋前作为祭祀品敲碎、压扁、焚烧,最后才埋进祭祀坑中。 B、在作为祭祀品被掩埋前,这些青铜神树就已经被人为敲碎,压扁、焚烧,最后才埋进祭祀坑中。 C、这些青铜神树在作为祭祀品被掩埋前就已经被人为敲碎、压扁、焚烧,最后才被埋进祭祀坑中。 D、在作为祭祀品被埋前,古人把这些青铜神树敲碎,压扁、焚烧,最后才把它们埋进祭祀坑中。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修复完毕后较为完整的一棵有近4米的高度,已然成了现今为止青铜器中全球已知最大的。 B、修复完毕后,较为完整的一棵有约4米的高度,已然成了现今为止青铜器中全球已知最大的一件。 C、修复完毕后,较为完整的一棵有约近4米的高度,已然成了现今为止全球已知青铜器中最大的。 D、修复完毕后,较为完整的一棵有近4米的高度,已然成了现今为止全球已知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
  • 8. 语言文字运用Ⅱ

    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昆曲的流布区域,____,后来又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昆曲演唱的特点是“以字行腔”,演唱时有一定的腔格,不同于其它戏曲可以根据演员个人条件随意发挥,       :定调、定腔、定板、定谱。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这为昆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___,如汤显祖、洪昇、孔尚任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是汤显祖《牡丹亭》中最美丽的词句。白先勇先生说:“昆曲就是我们后院最美的牡丹花。”识得“牡丹”面,听懂“牡丹”意,昆曲便能继续在岁月中散发出独特的美。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来,“躺平”一词蹿红社交网络。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深感心累,只想躺平在地,不再热血沸腾。有人说,“躺平”意味着颓废、妥协和放弃;有人说,“躺平”其实不过是一种减少自己生活需求的“不消费主义”,清心寡欲回归最基本的生活,无可厚非;有人说,“躺平”只是降低欲望,淡泊名利,放弃了外在的评价,不追求功利化上进,苟且中不见得彻底放弃诗和远方。

    在河南大学毕业典礼上,程民生教授致辞时说:“可不敢一直躺平,躺得了初一,躺不到十五啊!”

    马克思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

    宋儒吕祖谦有言,“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自安于弱,而终于弱矣;自安于愚,而终于愚矣”。

    以上论述给你有哪些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