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8月开学摸底考试试卷A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8-29 类型:开学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33分)

  •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楹联(yíng)     追溯(shuò)     簇新(cù)     扣人心弦(xián) B、婆娑(suō)     惩戒(chěng)     戳穿(chuō)     凛然生畏(lǐng) C、嗔怒(chēn)     惬意(qiè)     瑰宝(guī)     孜孜不倦(zī) D、召唤(zhāo)     山峦(luán)     刹那(shà)     侃侃而谈(kǎn)
  • 2. 下列各项中,加粗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文房四宝”的说法最早可追溯到梁朝。到明清时期,随着人们对笔墨纸砚艺术性及收藏价值的重视,“文房四宝”之称也盛行起来。 B、乌兰牧骑演员们为及时给牧民带去精神文化食粮,到了牧民家中无瑕休息,换上服装拿出乐器,就赶到牧场毡房去演出。 C、新学期伊始,有关部门提醒学校要防微杜渐 , 学校应加强校车安全管理,主动开展安全自查工作,切实保障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 D、思想感情的产生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想深入地认识事物,须得身临其境 , 长期观察,才能把握其精神实质。
  • 3.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从作者画下句点的那一刻起,“书”就开始一段漫长的旅程:在编辑室里,为自己找到适合的式样,在推介会上,被爱书人不辞辛苦地推广,在书店里,与读者产生美好的碰撞。 B、“楼台广厦千万间,直插云霄接玉颜。”一位援鄂新疆医务工作者看到武汉的夜景时吟诗后感慨,“武汉真美!武汉真棒!” C、视频短片《后浪》的演讲者,用一句“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的评语,激发了年轻人追逐梦想的热情。 D、嘉兴南湖红船、井冈山革命旧址群、红安革命烈士陵园……一件件实物、一处处旧址、一座座纪念馆,都记录着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 4.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B、老舍,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C、我国清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被鲁迅先生称为“神魔小说”。 D、《变色龙》的作者是俄国作家、戏剧家契诃夫,其短篇小说往往带有讽刺意味。
  • 5.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科学家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 B、近百年来,很多大学的校训经历了曲折的变化,折射了中国教育。 C、赵孟頫可以“日书万字”的原因,是因为其书法笔法简洁、线条简单、结构空间匀整。 D、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协同推进、精心组织、周密计划下,顺利开展。
  • 6. 将下列三句话填入文段对应的空格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运河的滟滟波光映照着扬州历史的变迁。可不是个好地方?

    ①明月湖畔璀璨的灯光彰显着今日的辉煌

    ②木兰苑内的千年银杏诉说着隋唐风流

    ③东关街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含蕴着明清时尚

    A、②①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②③①
  • 7. 古诗文默写。
    (1)、 ,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表现边地荒凉的句子是“”。
    (3)、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发主人公渴望为国杀敌,守卫边疆的坦荡胸怀和豪情壮志的句子是“ , 西北望,射天狼”。
    (4)、《十五从军征》中揭露汉代兵役制度极度不合理的句子是“”。
    (5)、《曹刿论战》中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觐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 8. 综合性学习能力展示。
    (1)、给下面的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青海新闻网  规范设置分类投放点、签订《生活垃圾分类责任承诺书》……为切实发挥公共机构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西宁市积极打造机关生活垃圾分类新常态,从点滴抓起,从细微做起,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活品味,改善城市生活品质。

    据了解,全市102家市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33所学校和6所市属医院成立专门机构,配备垃圾分类硬件设施,广泛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垃圾分类。截至目前,规范设置分类投放点6000个,其中“四分类”桶近2000个。设置可回收物智能回收箱50组,发放干湿两分垃圾袋20万个,更新分类垃圾箱8000个。实现了回收、清运、分拣、再利用产业链,使生活垃圾处理高效运转,垃圾分类的效率明显提升。

    (2020年10月29日,有删改)

    (2)、西宁北川学校为了解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情况,随机调查了部分学生,下图是调查数据柱状图,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主要信息。

    (3)、家住湟水小区18楼的王阿姨经常把纸屑、果皮等垃圾往楼下扔。她觉得这些东西很轻,没人看见,也追查不到自己,没什么关系。作为邻居,请你结合表格中的相关材料进行劝说。

    物品

    高空抛物杀伤力

    鸡蛋(30克)

    从4楼抛下可把人头顶砸出肿包,从18楼抛下能砸破人头骨,从25楼冲击力足以致人死亡。

    空易拉罐

    15楼抛下可砸破人头骨,从25楼可致人死亡。

    西瓜皮(巴掌大)

    从25楼抛下,如击中头部,可致人死亡。

    铁钉(4厘米长)

    从18楼抛下能插入人的颅骨。

二、阅读(37分)

  • 9.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2)、有人说,词中的“起舞弄清影”与李白《月下独酌》(其一)中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
  • 10.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师川外甥奉议[注]:别来无一日不奉思。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书》)

    [注]奉议:官名。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遗:

    ②非天质之卑     卑:

    ③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     诚: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B、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C、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D、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②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

    (4)、[甲][乙]两段选文,两位长辈就“怎样才能学有所成”的问题,分别给出了建议。结合选文内容,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选文

    关键信息

    学习建议

    前提条件

    [甲]

    业精德成

    热衷于学习

    [乙]

    养心探道

    第一条建议:

    第二条建议:

    全身心投入学习

  • 11. 议论文阅读。

    “轻”阅读的分量并不轻

    ①如今的“轻”阅读,其实分量并不轻,能为人生“增重”,能为心灵赋彩,也能为衡量成功的标尺添加更多刻度。

    ②数字时代,信息如海。不知不觉间,人们开始觉得,读书变“轻”了。

    ③厚重典籍浓缩于方寸之间,指尖滑动取代了书页翻动。行囊里不必随身携带图书,书房中也不至于因为汗牛充栋而变得拥挤逼仄。阅读的载体变轻薄了。

    ④书桌台灯让位给指尖掌上,移动阅读、零碎阅读成为日常。拿出阅读器,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品读好文、遇见书香。阅读的场景变轻松了。

    ⑤电纸书、有声书、立体书,在技术与设计的改变下,册页打通视觉、听觉的区隔,以更灵活多样的形态融入生活,感受读书之变、体验读书之美。阅读的方式变轻巧了。

    ⑥不同时代,都会产生每个时代独有的阅读体验与记忆。曾经翰墨书香,如今电子触屏,从纸上到“指上”,阅读一直在变“轻”,选择也更加个性、更加多元,这是社会与科技的进步。变“轻”,是潮流,不可逆,当然也无需逆。

    ⑦有人说,“轻”阅读固然有轻量、便捷的优势,也有轻浅、碎片之弊。言下之意,阅读还是应该“重”一点,在有限的时间里多读经典,以“重”阅读、深阅读来抵抗片段化阅读、碎片化思考。

    ⑧其实不然。“轻”阅读,指的是追求开卷之轻便,体验之轻灵。形式的“轻”与内容的“重”,二者并无矛盾,不必人为对立。轻便的阅读渠道,更有助于读者触及有分量的优质内容。

    ⑨人们常说,阅读能滋润精神世界,涵养品格气质,挣脱欲望束缚,使人生变得轻盈。这是阅读的魅力。读书,不是为了应付外界需求,而如人所言,是“使自己成为一个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从这个角度而言,如今的“轻”阅读,其实分量并不轻,能为人生“增重”,能为心灵赋彩,也能为衡量成功的标尺添加更多刻度。或许,这就是阅读的“轻重”辩证法。

    ⑩现代社会的高度数字化,给阅读生态带来空前巨大的影响。大量的碎片、低质、冗余、庸俗信息,伴随数字时代奔流而至,“轻”阅读因此遭受不少批评。的确,真正的阅读应该自带过滤与反省机制,静心筛选并留下足够优质厚重的思想沉淀,回馈心灵。所以,读书还是读屏,关键不在于形式,而是内容。

    ⑪先贤言,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不读书,或许就不懂得“柳条折尽花飞尽”的别绪离愁,不懂“今人不见古时月”的岁月沧桑,也不懂“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冲淡豁达。一个人的成长底色,由所读之书来铺陈。而读书的多寡,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心灵家园的广袤或贫瘠。所以,只要能打开更广阔的人生视野,遇见更诗意的精神世界,并最终“认识你自己”,不管“轻”还是“重”,不管是读“著于竹帛”之书还是电子触屏之书,什么方式都好,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04月28日,有删改)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中第⑥自然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
    (4)、联系文章,谈谈你对“轻”阅读的理解。
  • 12. 名著阅读。

    以下两个人物出自《水浒传》,请任选其一,概述与之相关的一个故事情节,并据此对人物做出评价。

    ①    宋江     ②李逵

三、作文(60分)

  • 13.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然后根据要求作文。

    《道德经》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说的是能够了解他人、了解世界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我的人是高明的。

    《人民日报》曾指出:“面对人生新阶段的困惑与挑战,青年人要学会向外探索、向内生长,求得更辽阔宽广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更深地扎根于奋斗的泥土中。”

    阅读了以上材料,作为时代青年,请结合自身的发展,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