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高一同步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8-27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下表是秦汉时期治国思想的演变。

    朝代

    治国思想

    背景

    《史记》:“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秦孝公时,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嬴政时,统一全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等。

    汉初

    《汉书》:景帝时“禁官吏不奉法令,以货赂为市,朋党比周,以苛为察,以刻为明”,“减笞法,定篓令”,“欲令治狱者务先宽”。

    秦末以来的战乱使经济凋敝,民众嫌乱思安等。

    汉武帝以后

    公元前120年,关中水灾,董仲舒建议在灾区“顺应天意”,多种宿麦,缓解饥荒。汉武帝采纳,派使者劝导农民种植宿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国力增强,面临内外威胁,汉武帝矢志创伟业。

    此演变表明(    )

    A、治国思想根植于时代的需求 B、法家思想适合朝代新立之时 C、朝代不同需要的治国思想不同 D、汉代综合使用儒道两家思想
  • 2. 《盐铁论·散不足》中记载,汉代各织室、服官、工官为博得皇上和贵族大臣们的喜好,“一杯椿(圈)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这反映出汉代官营手工业(    )
    A、生产的不计成本性 B、生产分工的细致 C、产品市场竞争力强 D、技艺水平的高超
  • 3. 下图为西汉时期中央太学博士弟子人数的变化情况统计图。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 B、维护儒学正统地位 C、促进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D、培养实用技术人才
  • 4. 汉文帝有次在朝会时问丞相陈平关于案件与钱谷问题,陈平说:“应该问廷尉和治粟内史。”文帝问:“那你负责什么呢?”陈平回答:“宰相的职责,对上辅佐天子;对下使万物各得其所;对外安抚四夷和诸侯;对内使百姓归附。”据此可知,汉代(    )
    A、官员人数众多 B、实行内外朝制度 C、君相矛盾尖锐 D、政府分工专业化
  • 5. 据汉简可知,汉朝外出者必须向官府申请通关文牒“过所”:当乡啬夫审查无异后,具“请过所牒”呈报郡县;郡县受理核实拟“过所文”,郡太守、县令丞签发钤印“正过所”,发给行人随身携带,另存“副过所”以备查。据此可知汉朝(    )
    A、乡啬夫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 B、乡啬夫与郡守、县令丞相互牵制 C、地方基层管理流程清晰分工明确 D、郡县是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 6. 下图是战国和秦汉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引发农牧界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统一封建王朝的建立 B、政府边疆政策的影响 C、北方气候条件的恶化 D、文化融合趋势的加强
  • 7. 西汉初年,匈奴人民经常用马匹和毛皮向汉族人民换取所需要的手工品和农产品。汉族的缯、絮等日用品深受匈奴人民喜爱,匈奴的良马和毛皮为汉族人们所珍视;部分商贾从西南夷运出笮(地名)马、牦牛和奴隶,再将巴蜀的铁器和其他商品,如枸酱等运人西南夷。这反映出西汉初期( )
    A、边境贸易较为频繁 B、丝绸之路日益兴盛 C、民族关系和谐融洽 D、政府推行重商政策
  • 8. 谶纬(chenwei神学预言)在西汉末年勃兴,是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产物,谶纬在东汉王朝的建立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汉光武帝刘秀起兵就是受到李通“刘氏复起,李氏为辅”的图谶的鼓动。在继位前,刘秀编造赤伏符云:“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上述材料表明(    )
    A、儒学巩固了东汉王朝的统治 B、儒学神学化的特点日益突显 C、新儒学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 D、谶纬神学使儒学发展为儒教
  • 9. 汉武帝崩后,昭帝继位时年幼,整个朝廷呈现出了一定程度上的权力真空。然而外戚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以主要辅政大臣的身份填补了这一漏洞,“抱持幼君襁褓之中,布政施教,海内晏然”,在昭帝朝13年中权倾朝野,“所谓朝臣,大都是他的党羽。这实质上反映了(    )
    A、开始出现外戚专权 B、大司马大将军成为权力中心 C、汉代专制皇权加强 D、改变了秦朝以来的政权结构
  • 10. 对秦汉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特征,概括得较为准确的是(    )
    A、倾覆与再建辉煌与成熟经世与玄思 B、波峰与波谷恢宏与古朴鼎盛与革新
    C、创新与再造传承与新变集成与转型 D、波峰与波谷恢宏与古朴经世与玄思
  • 11.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汉初“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至巨万……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以曹邴氏也”。但是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冶铁活动已经绝迹。这是由于西汉( )
    A、加强了重农抑商政策 B、强化了对经济的控制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以义利观教化于百姓
  • 12. 如表所示是部分史籍中关于汉代“博士”的记载。这说明汉代“博士”的设置(    )

    记载

    出处

    博士“(董)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

    《汉书•儒林传》

    博士“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

    《汉书•成帝纪》

    博士“学通行修,博学多艺,晓古文、《尔雅》,能属文章者”

    《汉官六种》

    A、是治国思想多元化的表现 B、反映了儒学受到挑战的现实 C、是文学艺术大发展的因素 D、适应了加强国家治理的大局
  • 13.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秦灭六国,二世而亡,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步崩溃,而秦亡为其最后之一幕。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却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西汉“封建”思想的复活(   )
    A、属于“汉承秦制”产物 B、与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有关 C、影响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D、削弱了察举选官的客观性
  • 14. 自战国至于秦朝,多有向西北方向移民的历史记载。汉武帝时期,以西北为主要方向的大规模移民运动进入高潮。但自西汉末年起移民方向发生了由西北而东南的反方向转化的倾向。导致上述变化的客观原因是(   )
    A、政治中心发生转移 B、气候条件变化 C、西北少数民族崛起 D、南方经济发达
  • 15. 董仲舒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为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国家的兴亡都是上天意志的表现。董仲舒的目的是(   )
    A、阐明“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说 B、使儒学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 C、论证三纲五常是为人处事的道德标准 D、加强君权的同时也抑制暴政
  • 16. 下图为战国时期和汉武帝时期我国北方农牧区分界线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表明(   )

    A、黄河流域水患基本解除 B、农业生产技术显著提高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已经成熟 D、北方生态环境面临破坏的风险
  • 17. 下表是汉代南北方有代表性的州的相关情况统计。由此可知(   )

    地区

    占全国面积的比例(%)

    县级城市数(个)

    户数(万)

    荆州(今湖北、湖南等地)

    10.82

    79

    399

    青州(今山东部分地区)

    1.31

    120

    299

    徐州(今江苏长江以北等)

    2.25

    138

    279

    扬州(今江西、浙江等)

    11.31

    61

    433

    司州(今河北、河南等)

    3.98

    132

    307

    A、政区设置取决于商业状况 B、南北经济发展差异较明显 C、政府强化对南方地区控制 D、荆扬地区的经济优势较强
  • 18. 汉代察举中的明经科,是最重要的特科之一,即通晓经学。西汉时,不少人以明经为高官,如孔安国、贡禹等均以明经举为博士,韦贤、韦玄成父子以明经人仁先后官至丞相。这说明,汉代(  )
    A、提倡经世致用成为时代主流 B、察举制以考试成绩为依据 C、儒学对人才选拔的影响显著 D、思想活跃有助于官员选拔
  • 19. 西汉初年朝廷实行郡国并行制,在王朝的西半部设立郡县,由朝廷任命郡县长官,“奉汉法以治”;而在王朝的东半部分封诸侯王,允许各王国在一定程度上从俗而治。这些举措(   )
    A、体现出汉承秦制的突出特征 B、说明治国理政注重因地制宜 C、推动了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 D、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治理模式
  • 20. 下图是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墓葬的3世纪壁画,描绘了耕地、播种、耙地的劳动情景。据此可知当时(    )

    A、牛耕技术在全国普及 B、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 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D、曲辕犁进一步完善
  • 21. 依汉律,夫死未葬即改嫁者,罪当“弃市”。时有一女,夫死未葬而遵父母之命改嫁,董仲舒援引《春秋》“听从为顺”的原则,裁定该女“不与坐罪”,这成为“春秋决狱”的典例之一。“春秋决狱”的影响是(    )
    A、破坏司法公正,造成伦理冲突 B、开辟了法律儒家化的新道路 C、引经决狱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D、礼法合一加强了中央集权
  • 22. 战国时期,“黄帝”一词出现在文献中。起先,黄帝只代表统治一个部族或一世代的帝王。战国末期至西汉,在众多知识精英的努力下,黄帝成为五帝三代以及诸夏各族的共同祖先。这一变化说明(    )
    A、列国纷争阻碍华夏认同 B、百家争鸣制约文化一统 C、经济发展推动各国变法 D、时代变迁影响历史记忆
  • 23. 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如表是汉代不同时期的部分汉赋介绍。表中信息反映了(    )

    时期

    作者

    作品

    主要内容

    西汉初年

    枚乘

    《七发》

    批判了统治阶级腐化享乐生活,倡导省俭

    西汉中期

    司马相如

    《天子游猎赋》

    描述了诸侯、天子的游猎盛况和宫苑的豪华壮丽,在赋的末尾,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惩奢劝俭的用意。

    西汉末年

    扬雄

    《逐贫赋》

    表达自己甘于贫困,鄙视“贫富苟得”的志趣

    东汉末年

    张衡

    《二京赋》

    强烈真切地指责统治阶级荒淫享乐生活

    A、批奢折射出汉代的繁盛 B、倡俭是汉代主流治国思想 C、汉赋受到佛道思想影响 D、时代风貌影响了汉赋创作
  • 24. 下图为 1983 年出土于宁夏固原南郊乡深沟村李贤夫妇合葬墓的鎏金银胡瓶,这是波斯 萨珊王朝的产品,瓶身有三组人物图像,表现的是希腊神话故事“金苹果之争”。下列说 法最准确的是(   )
    A、这是研究希腊历史的一手史料 B、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C、萨珊王朝手工业技术举世闻名 D、希腊神话故事随丝绸之路流传

二、材料分析题

  • 2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文帝即位之际问题很多,如臣重君轻、匈奴侵边、诸侯王坐大等。针对这些问题,汉文帝采取了柔缓、德孝和刑威思想治理国家。在社会生产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后,他鼓励老百姓勤劳耕作,采取了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和宽简行政、平狱缓刑的措施,凡事尽量做到温和、宽厚,以柔缓思想治国。同时,他不仅要求人们在言行方面服从统治,而且要在内心顺服。于是,他增强人们的德孝意识,让人们对“德”与“孝”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了适应统治需要,汉文帝用武力维持了较好的社会秩序,实现了国家安定,有效保障了其治国政策的顺利推行。三种思想和实践相互配合,发挥了积极作用。汉文帝的治国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是汉文帝仁君形象和西汉文景盛世形成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周世霞《汉文帝治国思想及实践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汉文帝的治国思想特点与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文帝治国思想的历史影响。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民本”二宇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萌芽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臻于成热。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貴君轻;《苟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我舟,水则覆舟。”战国之后,民本思想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到明清之际达到巅峰。

    ——摘编自丁伟民《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现代借鉴意义》

    材料二:儒家民本思想在理论上最致命的一条是以“治权在君”作为最基本的政治价值,以“贵贱有等”作为最基本的制度原理,从来没有明确提出过“治权在民”的思想。用今人的尺度衡量,这种坚守等级法则的“以民为本”,即使原原本本地得到落实,也不成其为名副其实的“以民为本”。儒家民本思想所设计的理想政治模式属于现代政治学意义上的“专制政体”范畴,其根本特征是将最高权力归属于一位大公无私的王者,这种理想化的王者在人世间无处寻觅。儒家民本思想以规范性思维作为其显著特征,并以调整政治关系为其主要功能,而各种规范性,限定性、制约性的因素通常会与当权者的切身利益发生冲突,因此当权者背离民本思想的现象可谓司空见惯。民本思想是封建时代公认的政治准则,在发生政治危机时,这类现象尤为显著。那些欲保帝位的人总是以“敬天畏民,与民更始”为修饰,那些谋夺帝位的人总是以“顺天应人,吊民伐罪”为口实,那些夺得帝位的人总是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为标榜。

    ——摘编自张分田《关于儒家民本思想历史价值的三个基本判断》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不能得到全面实现的原因。

三、论述题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当战国时代,百家并起,而秦是用商鞅而强国,用李斯而得天下的。秦始皇又力主任法为治,这时候,法家之学,自然盛行。……在汉初,最急切的要求,便是休养生息,黄老清静无为之学,当然要见重于时。所以虽有一个叔孙通,制朝仪,定法律,然而只是个庙堂上的事,至于政治主义,则自萧何、曹参,以至于文帝、景帝,都是一贯的。……武帝是个好大喜功之主,什么兴辟雍、行巡守、封禅等,在他都是不惮劳费的。于是儒家之学,就于此时兴起了。……武帝既听董仲舒的话,表彰六艺,罢黜百家。又听公孙弘的话专为通五经的博士置弟子。于是在教育、选举两途,儒家都占了优胜的位置。…于是“一经说至百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儒家之学遂臻于极盛了。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一角度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