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第4章 物质的特性 单元复习小结
试卷更新日期:2022-08-26 类型:单元试卷
一、物质的构成
-
1. 分子是的一种粒子,分子之间存在 , 分子是的,分子间的空隙和分子的运动是物质发生的原因,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生现象,但扩散得最快。分子扩散的快慢还跟有关,越高,扩散得越快。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存在 , B.分子都在。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都存在着空隙。一般来说,分子之间空隙最大。2. 分子的四大特性:①;②;③;④。
二、质量的测量
-
3. 质量表示。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即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和的变化而改变。质量的国际制单位是千克(kg), 1 kg=1000 g=mg。4. 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常用仪器是托盘天平。
天平的使用方法:
(1)、调平。先将托盘天平放在上,将游码移到左端的处,再调节横梁两端的 , 使指针对准或使指针左右晃动的幅度。(2)、称量。把被测物体轻放在 , 用夹取合适的砝码放在 , 加减砝码并移动 , 直到天平。(3)、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的加上。
复原。称量完毕,用镊子将砝码、游码回归原位。三、物质的密度
-
5. 的某种物质的 , 叫作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 , 与物质的无关,与物质的状态和种类有关;即在同一物态下,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6. 密度的定义公式是。 其两个变形公式:m= , V=。公式要点:ρ=中 ρ、m、V都是对同一物体而言,V增大,也增大,ρ不变,即不变。 密度单位是kg/m3 , 1 g/cm3=kg/m3 , 0.9 g/cm3= kg/m3。 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为kg/m3 , 它所代表的科学意义是。7. 根据密度的计算公式ρ= , 已知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出第三个量。(1)、求物质的质量:m=。(2)、求物质的体积:V=。(3)、鉴别物质:根据ρ=计算结果,查密度表。8. 密度的测量(1)、固体(石块)密度的测量
a.用天平测出的质量m;
b.向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1;
c.把石块放入量筒中,测出的总体积V2;
d.算出石块的体积V=V2-V1;
e.利用公式, 算出石块的密度ρ=。
(2)、液体(盐水)密度的测量a.用天平测出的总质量m1;
b.将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记下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c.用天平测出的总质量m2 , 算出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m1-m2;
d.利用公式,算出盐水的密度ρ=。
四、物质的比热
-
9. 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作 , 用符号表示。热量的单位为 , 简称 , 符号为。这个单位是为了纪念英国科学家而命名的。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 ℃所吸收(或放出)的。c水=J/(kg·℃),则1 kg水温度降低1 ℃,所放出的热量为J。10. 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1)、同种物质在同一状态下的比热容与其、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及的改变无关。(2)、不同物质,比热容一般;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状态下比热容 , 如冰、水的比热容是不同的。(3)、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而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 这几个因素有关。
五、熔化与凝固
-
11. 物质从变成的过程叫作熔化,熔化过程中要热。物质从变成的过程叫作凝固,凝固过程中要热。12.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在熔化时热但温度 , 在凝固时热但温度。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例如:金属、明矾、水晶、海波等。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故非晶体没有熔点也没有凝固点,例如:玻璃、蜂蜡、橡胶、沥青等。13. 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 晶体凝固的条件:(1)物质的温度降到; (2)物质在不断。14.(1)、观察海波的熔化图像:开始加热时并没有熔化,温度 , 体现在图像上是一段倾斜上升的直线;达到一定温度(熔点)时才开始 , 在熔化时温度 , 表现在图像上是一段;继续加热当全部熔化成液体后,温度 , 表现在图像上是一条倾斜上升的直线。(如图甲所示)(2)、观察松香的熔化图像:开始加热时,物质是先 , 再 , 最后。从开始加热直到全部熔化成为液体,其温度。(如图乙所示)
六、汽化与液化汽化(蒸发和沸腾)
-
15. 物质由变成的过程叫作汽化,和是汽化的两种方式。16. 蒸发(1)、定义:只在并且在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液体蒸发时,它会从周围 , 从而导致周围物体温度 , 所以液体蒸发有作用。
(2)、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①液体的。
②液体的。
③液体。
17. 沸腾(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的和同时进行的现象叫作沸腾。液体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
(2)、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
②。
七、液化
-
18. 液化定义:物质从变成的过程叫作液化;液化热量。
液化方法:(1)。 (2)。
八、升华与凝华
-
19. 物质从直接变成的过程叫作升华;物质升华时需要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等。物质从直接变成的过程叫作凝华;物质凝华时需要热。
九、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
20. 物理变化:没有的变化;一般来讲,物态变化都属于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了的变化;一般来讲,燃烧、腐烂、变质、生锈等属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否。
化学性质: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像物质的可燃性、腐蚀性、毒性、氧化性、酸碱性等属于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像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硬度、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都属于物理变化。
十、中考展示
-
21. 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宏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塑料带很难被拉断
分子之间有引力
B
水结冰后不再流动
分子停止了运动
C
切洋葱时眼睛被熏得直流泪
分子在不停运动
D
水很难被压缩
分子之间有斥力
A、A B、B C、C D、D22. 从2019年5月20日起,用普朗克常数定义质量的单位一千克,以代替工作了100多年的国际千克原器(如图)。下列有关质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体积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千克 B、实验室可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C、千克原器因生锈而质量减小,故不宜作为标准 D、物体的质量不会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23. 如图是某网友在四月拍摄的某地雪景:积雪初融后,在某停车场上出现了一个个“雪馒头”,甚为奇特。雪堆正下方是方形地砖,每块方形地砖周围是条形砖。气象专家调研发现:四周条形砖比中间方形地砖具有更好的导热性和渗水性。关于形成“雪馒头”景观的解释肯定不合理的是( )
A、空气温度较低是“雪馒头”得以保留的原因之一 B、方形地砖导热性差是形成“雪馒头”景观的原因之一 C、太阳辐射导效条形砖上方的雪比方形地砖上方的雪更易熔化 D、地表热量易通过条形砖及四周缝隙传递,使条形砖上的雪更易熔化24. 线上学习时,同学们注视屏幕,眨眼频率降低,这时泪液会过度(填物态变化名称),使眼睑与眼球之间的摩擦增大,眼睛会有干涩和异物感。如果连续学习时间过长,睫状肌会疲劳。为了保护眼睛,课间要休息或远眺。25. 如图所示,密闭玻璃瓶内的水恒温放置几天后,液态水不会减少也不会增加,并不是瓶内的水既不汽化也不液化,而是瓶内存在着汽化和液化的动态平衡过程。请你从分子的角度简要解释瓶内液态水体积保持不变的原因:。26. 如图,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根据图像的特征和信息,可以判断该物质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点是在熔化过程中填“吸热”“放热”或“不吸热也不放热”);这种物质液体的比热(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固体的比热
27. 实验室用排水法测量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时,老师总是强调先要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1)、“适量”是指能用排水法测量出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的水量范围,其中最多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能使液面上升到最大刻度的水量;最少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量筒内最低液面满足时的水量。(2)、现有一块小石块(体积为15 cm3)、两个100 mL的量筒、滴管、烧杯、细线、水等。请选用上述材料,设计用排水法粗略测量小石块体积的“最少水量”的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3)、(多选)利用100 mL的量筒,用排水法能测出上题中小石块体积的“适量的水”可能有 ( )A、5 mL B、50 mL C、80 mL D、95 mL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