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训练

试卷更新日期:2022-08-26 类型:单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

  • 1.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对这两大“政治”,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 2. 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 3. 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 )
    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C、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D、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 4. 秦汉代发行铸币的基本情况如表。表中铸币变化反映出(   )

    发行时间

    名称

    重量

    币面文字

    是否垄断发行

    自秦延续

    秦半两

    半两

    半两

    文帝五年(前175年)

    四铢钱

    四铢

    半两

    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

    三铢钱

    三铢

    三铢

    不准私铸

    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

    郡国五铢

    五铢

    五铢

    由郡国垄断

    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

    赤侧五铢

    五铢

    五铢(带红色镶边)

    由中央垄断

    A、汉承秦制,但有损益 B、王国问题的日趋严重 C、经济集权主义的发展 D、古代铸币制度的完善
  • 5. 《史记·封禅书》曾记载“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并从五帝之舜的封禅开始叙说。沿袭至秦汉之时,封禅逐渐成为帝王们的盛世大典。在泰山封禅升天,与鬼神通是封禅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信号。古代帝王封禅的主要目的是(    )
    A、证明王权的合法性 B、强化以农立国的治国理念 C、宣扬天人合一思想 D、确立道家学说的统治地位
  • 6. 观察下面的西周分封示意图,据此判断西周在分封时,使同姓诸侯国与异姓诸侯国交错分布的主要目的是(   )

    A、分而治之 B、巩固统治 C、论功行赏 D、富国强兵
  • 7. 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郡县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B、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 C、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D、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
  • 8. 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 9. 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就在浙江省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历史上,我国地方行政建制曾多次进行改革。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下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

    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

    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从秦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 10. 公元前340年,生活在咸阳郊外的年轻富商李有为,想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途径是(   )

    ①奋发读书,考取功名  

    ②弃农经商,获得金钱

    ③走上战场,杀敌立功  

    ④努力耕织,购置田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11. 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C、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D、战国时期思想环境相对自由
  • 12. 如表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儒、法部分思想家对“天道”与“人道”的相关认识。由此可见(   )

    派别

    认识

    道家

    《老子·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儒家

    《孟子·离娄》“顺天者存,逆天者亡”“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仁心)者,人之道也”

    法家

    《韩非子·心度》“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法家思想家们还提出“循天道、因民情、随时变、量可能、务明易”等立法原则

    A、天道更侧重人的主观能动性 B、人道是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 C、诸子思想具有同源异流特征 D、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相互对立
  • 13. 下表为史籍中有关汉代经济的相关记述。据此可知,当时(   )

    记述

    出处

    鲁人曹邴氏,“俯有拾,仰有取,贳贷行贾遍郡国”。齐刁间“逐渔盐商贾之利”“连车骑,交相守”“起富数千万”

    《史记·货殖列传》

    “重装富贾,周流天下,道无不通,故交易之道行”

    《汉书·伍被传》

    “长安市有九,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

    《三辅黄图》

    A、商业发展得益于政府政策 B、商品经济取得一定发展 C、交通便利推动了商业发展 D、长途贩运贸易发展繁荣
  • 14. 如表为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至太初年间(公元前104年一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分封的部分侯国(据《史记·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编制),据此可知(   )

    侯国名

    获封侯身份

    安成、宜春、句容、句陵

    长沙定王子

    丹杨、盱台、湖孰、秩阳、睢陵、龙丘、张梁

    江都易王子

    剧、壤、平望、临原、葛魁、益都、平酌剧魁、寿梁、平度、宜成、临朐

    淄川懿王子

    广望、将梁、蕲馆、薪处、陆城

    中山靖王子

    A、分封宗法制得到局部恢复 B、儒家纲常伦理影响政治决策 C、大一统政治格局渐趋巩固 D、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加剧
  • 15. 春秋时代见于记载的有“隐民”、“私属徒”、“宾萌”和“族属”之类的称呼。其中“隐民”和“私属徒”是隐匿托庇于贵族豪宗之家的荫庇户,即依附农民。“宾萌”指外来依附农民,与后来的隶农类似。上述称呼的依附户虽然还要经受超经济的剥削,但有权支配部分收获物。材料反映出(   )
    A、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B、封建土地私有制度正式确立 C、赋税制度发生变化 D、封建生产关系正在逐步形成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

  •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2)、根据材料,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做了哪些努力?
    (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推行的思想文化政策?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是汉朝中央政府为经略边疆而设立的不同机构。

    机构

    管理范围

    职能

    郡县

    北疆、东北疆、西南地区、南疆

    管理民政、防务和屯田

    属国

    脱离本民族主体而迁徙到内地的边疆民族

    设属国都尉,其内部事务仍由该内迁民族的首长负责

    都护府、校尉、中郎将、将军等

    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

    管理民政、军政和屯田

    材料二:汉王朝在广阔的边疆地区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不仅可以及时掌握边疆地区的情况,也可以防御来犯之敌。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域诸国则是先后来取了频繁遣使者往来、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措施;对南方诸族则采取了郡县制和羁糜统治并行、“毋赋税”等政策。从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睦的角度看,汉王朝的边疆政策是较为成功的。——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和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朝经略边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朝经略边疆的意义。
  • 18. 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一措施产生的影响。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的“食田”,受过“六艺”教育,能文能武,战时可充当下级军官,平时可作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了分化,既无田可食,又失去原来的职守,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主持仪式的赞礼人,于是“士”就成为知识分子的统称。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锻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士”社会地位转变的原因。指出春秋战国之际,以孔子为代表的“士”追求的目标。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时期促使儒家信徒的国家理念发生变化的措施及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