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测试
试卷更新日期:2022-08-26 类型:单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
-
1. “唐宋变革论”认为,传统中国官僚制度在唐代完成了大变革。推动该大变革的重要因素是( )A、宗法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2. 贞观元年,唐代高僧玄奘从长安出发西行,途中历经千辛万苦,前后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向西域诸国传授了大量中原的佛法教义。从天竺游学归来后,口述完成《大唐西域记》。玄奘西行的意义体现在( )
A、向其他国家宣传中华文化 B、推动文明间的交流融合 C、贡献了治理国家的方案 D、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3. 西晋建立后,晋武帝创立了旨在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子学,与太学并立,五品以上官员的弟子方能入学,教授《书》《诗》《易》《三礼》等课程。这表明当时( )A、国家开始兴办官学 B、门阀士族控制政权 C、儒学影响官员选拔 D、儒学仍是官方正统4. 北朝早期的佛像,造型雄健粗犷、浑厚质朴,且神态庄严,形成无比尊严和压抑的氛围。北朝中后期,佛像不仅体型变小,而且表情由肃穆威严变得慈眉善目、含蓄恬静。这一转变主要反映出当时( )A、佛教信仰开始本土化 B、社会秩序趋于稳定 C、民族交融趋势的加强 D、三教合一局面形成5. 北魏前期土地关系紊乱,土地产权纠纷不断。一些豪强地主宁肯让霸占的土地丢荒,也不让农民耕种,以致出现了“良畴委而不开,柔桑枯而不采”的现象。这说明当时( )A、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B、土地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C、人口的急剧减少 D、北魏农业逐渐衰退6. 如表为东晋至宋朝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简表,表中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朝代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A、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社会阶层的流动 C、科举制度的实行发展 D、门第观念的淡化7. 唐代长安城西市是全国最主要市场,交易区集中市门、四面有墙的较为封闭的场所内,集中交易。这说明唐代保持( )A、农业为本 B、商业为本 C、市坊分离 D、市坊结合8. 东晋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皆是高门望族,成为帝室联姻的主要对象(如表)。东晋帝室如此联姻旨在( )东晋帝室联姻概况
婚媾
人物
出后(皇帝联姻对象)
济阳虞孟母(元帝后)、颖川庾文君(明帝后)、太原王穆之(哀帝后)、琅邪王神爱(安帝后)
尚主(公主联姻对象)
太原王禕之尚寻阳公主、琅邪王嘏尚鄱阳公主、王献之尚新安公主、谯国桓温尚明帝女南康公主、颖川荀羡尚寻阳公主、陈郡谢混尚孝武帝女晋陵(阳)公主
宗室婚
司马道子娶太原王国宝堂妹
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B、观念保守,重视门第 C、拉拢士族,巩固政权 D、纯净血统,统一思想9. 宋朝时期人们的婚姻择偶不再关心祖先名望,时人将这些变化概括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其主要原因是( )A、文人政治兴起提高了士的地位 B、科举完善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 C、宋代贱民阶层的数量明显减少 D、商品经济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10. 唐代的官府手工业类型分为中央政府在京师直营手工业、建筑及公共工程手工业、地方政府经营手工业、中央政府在地方经营的手工业。除了这四种手工业,还有军事手工业和一些分散而又特殊的官府手工作坊。这反映出唐代官营手工业( )A、技术领先世界 B、管理体系比较完善 C、占据垄断地位 D、生产专业化水平高11. 开元四年(716年),唐玄宗令左拾遗、内供奉张九龄开大庾岭(南岭的一部分),“革其坂险之故”(改变旧路中陡险的地方),使“转输以之化劳”(转运物资时靠它可以省掉很多劳力)。这些举措( )A、确保了丝路贸易的畅通 B、造成了抑商政策的松弛 C、促进了经济资源的流通 D、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12. 下列选官制度的标准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世官制(夏商周)→军功授爵制(秦朝)→察举制(汉朝)→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唐宋)( )A、血缘→军功→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功绩→血缘→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C、血缘→军功→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D、血缘→军功→门第声望→品行才学→考试成绩13. 唐政府在广州等地划出特殊的居留区——蕃坊(如下图),蕃坊内可以“列肆而市”,由蕃长依其本国法律和习俗施行管理。蕃坊内居住的外国商人按唐朝的规定缴纳税收,但税率相比本土商家轻了很多。据此可知当时( )A、蕃商侵犯我国司法主权 B、外贸发展瓦解坊市制度 C、朝廷推行外贸优惠政策 D、海陆“丝绸之路”繁盛14. 高士廉等奉命编写《氏族志》时,以山东崔氏为第一等。唐太宗看后极为不满,要求按当朝官爵重新编定,遂以皇族为第一等,将山东崔氏降为第三等。这反映唐初( )A、贵族等第观念犹存 B、君主权威面临挑战 C、区域经济发展不均 D、科举制度初见成效15. 如表为南北朝时期佛教的有关记述。这体现了当时( )记述
出处
“于五级大寺内,为太祖已下五帝,铸释迦立像五,各长一丈六尺,都用赤金二十五万斤。”
《魏书》
“长沙寺僧业富沃,铸黄金为龙数千两埋土中,历相传付,称为下方黄铁,颖胄因取此龙,以充军实。”
《南齐书》
“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梁书》
A、国家财政依赖寺院经济 B、佛教始终受到统治者推崇 C、儒学正统地位面临挑战 D、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了破坏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科举制度尚属形成时期,许多制度尚未完善。唐玄宗时宰相杨国忠之子杨喧举试明经,礼部侍郎达奚洵本不欲录取,但终因不敢得罪杨国忠而将杨喧取在高等。唐德宗时,宰相李实向礼部侍郎知贡举的权德舆推荐私人,要求录取,权德舆未能满足,李实乃开列名单责令录取,否则就要贬官。唐肃宗时,礼部侍郎杨绾甚至要求停罢进士、明经诸科,理由是经科举所选之士,“幼能进学,皆颂当代之诗,长能博文,不越诸家之集。遂相党与,用致虛声”。唐时对科举的批评,主要集中在考生自幼专心读书应举,而所学之内容却无益于事,“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
——摘编自屈超立《论科举制的政治功能——唐宋与明清的比较》
材料二 唐代科举中,举子在考试前的请托宣传和达官闻人的荐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并且形成了特有的“行卷”风气。据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载,“唐之举人以所业投献主司。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盖主司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唐代著名人物如韩愈、杜牧、皮日休等人都有“行卷”的经历,有些还成为科场和文坛佳话。如《南部新书》卷甲就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唐代的项斯一开始并不出名,于是就将自己的作品投献给了江西的杨敬之。杨敬之十分欣赏项斯的才华,还赠诗云:“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没过多久,项斯开始在长安声名远扬,第二年登进士第。
——摘编自胡可先《“座主”与“门生”——唐代科举与官场裙带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科举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科举制度的影响。17. 中国古代统治者高度重视民族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武帝元狩二年,长城从令居修到了酒泉郡。元封元年,长城又从酒泉郡修到了玉门关,并建造了观察敌情的亭障。太初三年,又做居延塞以伸展至酒泉郡……所建亭障耸于高岗,起伏且错落。李广利调吏士数百在抡台及渠犁屯田,积蓄粮食,以供汉帝国使者之用。
——摘编自朱鸿《丝绸之路通鉴》
材料二 唐朝建立,正值突厥势力强盛。东突厥连年发兵,侵扰唐朝北部边地。一部分朝臣提出“请修古长城,发民乘堡障”,对此,唐太宗明确表示反对:“突厥灾异相仍,颉利不惧而修德,暴虐滋甚,骨肉相攻,亡在朝夕。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贞观三年八月,唐太宗咚颉利可汗背信援助梁师都的地方割据政权为由,命李靖讨伐东突厥。贞观四年,唐军大胜突厥。
——摘编自冯雨晴《唐太宗安边政策与治理模式述论——以处理与东突厥、薛延陀政权关系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时期设置酒泉郡的历史背景,并分析汉武帝治理长城沿线的历史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讨伐东突厥的原因,并结合所学指出唐朝在原突厥地区设置的管辖机构。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北魏建国伊始,统治者对其他各族人民实行了残酷的高压政策。作为汉族人的冯太后,孝文帝在她的教育下也深受汉文化的熏陶。《魏书·咸阳王禧传》曾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孝文帝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开创了民族交融的历史新高潮。
——摘编自左颖《北魏孝文帝民族政策研究》
材料二 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基本态度是“降则抚之,叛则讨之”,也就是各少数民族只要不公开与唐对抗,就对其实行羁縻政策。反之,侵扰内地或对唐有严重威胁者,就用武力解决。唐太宗还举汉武帝的例子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敞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尽管这是唐太宗的自我欣赏,但它所反映的事实大体不错。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民族政策的目的以及为此采取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具体史实说明唐太宗民族政策中“抚之”“讨之”的表现。19.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述了战国时的一次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赋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1)、材料一中的“商君”指的是谁?这次变法中有关土地制度方面的内容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经济现象?请说明江南地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3)、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