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时训练
试卷更新日期:2022-08-26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
-
1. 下图所示的洛阳龙门石窟中的《杨大眼造像记》是“龙门四品”之一,记载了名将杨大眼南征凯旋,途经龙门时发愿为孝文皇帝刻记造像的事迹。据此可知,此碑( )A、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 B、反映了北魏封建化进程 C、融汇了北朝的艺术风格 D、印证了三教并行的政策2.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敦煌莫高窟开凿于前秦时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建于东晋时期,陕西、晋豫地区亦有石窟出现;在南方,有南朝时期开凿的新昌石城山摩崖龛像、南京栖霞山石窟等。据此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A、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B、石窟开凿技术日臻成熟 C、佛教艺术的风格独领风骚 D、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境内3. 如图是高一某节历史课的“知识结构示意图(片段)”,对其合理的解读应是( )A、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思想 B、世道的治乱问题十分突出 C、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遭冲击 D、魏晋时期思想出现多元化4. 敦煌85窟壁画(如图)描绘了佛教极乐世界,规划为方格状的一个个坊,令人想起唐朝长安城的布局。这表明唐朝( )A、三教合一的出现 B、佛教的广泛传播 C、文化领先于世界 D、佛教渐趋本土化5. 魏晋时期,书法由自发走向自觉。涌现出一大批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书法家,他们大多出身名门世家。这表明当时( )A、社会安定促进文化发展 B、书法艺术开始广泛传播 C、政治地位影响艺术发展 D、世家大族垄断书法创作6. 唐代传奇小说(主要是神怪一类作品)涌现出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们的题材、构思以至细致的描绘,均加入了大量宗教迷信的内容。这反映出唐朝( )A、统治者神化皇权 B、佛道兴盛的社会现实 C、儒学的地位低下 D、雕塑造像艺术的发展7. 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这首诗称赞的是( )A、诸葛亮 B、贾思勰 C、祖冲之 D、郦道元8. 下图所示的洛阳龙门石窟中的《杨大眼造像记》是“龙门四品”之一,记载了名将杨大眼南征凯旋,途经龙门时发愿为孝文皇帝刻记造像一事。据此可知,此碑( )A、印证了三教并行的政策 B、反映了北魏封建化进程 C、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 D、融汇了南朝的艺术风格9. “宝相花”是唐代最具影响力的丝绸纹样,其中蕴含了中国的莲花、牡丹、菊花,欧洲的卷草、忍冬和中亚的葡萄、石榴等形象。“宝相花”的形成反映了( )A、物产种类决定艺术形式 B、唐王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C、唐朝文化观念兼收并蓄 D、审美趣味的世俗化趋向10. 唐政府在广州等地划出特殊的居留区——蕃坊(如下图),蕃坊内可以“列肆而市”,由蕃长依其本国法律和习俗施行管理。蕃坊内居住的外国商人按唐朝的规定缴纳税收,但税率相比本土商家轻了很多。据此可知当时( )A、蕃商侵犯我国司法主权 B、外贸发展瓦解坊市制度 C、朝廷推行外贸优惠政策 D、海陆“丝绸之路”繁盛11. 唐朝,书法成为人们入仕当官的条件之一,“凡择人之法有四……三曰书,楷法遒美……六品以下始集而试,观其书、判,已试而铨,察其身言”。下列书法作品能体现唐代“楷法遒美”评判标准的是( )A、
B、
C、
D、
12. 有学者指出,经学作为训解或阐述儒家经典的独门学问,在儒术独尊的两汉,毫无疑问具有“国宪”一般地位。尤其在两汉统治者将经学研究与官禄结合起来的情形下,士人更“靡然乡风”,“咸资经术”。然而,经学在魏晋南北朝却受到前所未有的冷落。这一变化说明( )A、社会主流思想发生变化 B、社会群体阶层流动日益增强 C、儒学统治地位趋向动摇 D、时代变化引发价值取向转移13. 南北朝时期多种画风在莫高窟的壁画和造像之中并行,佛陀形象在承续西域,印度之风的基础上逐步走向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原之风。隋文帝提出“雕刻灵相,图写真容”的著名观点,唐代原本高高在上,庄严的印度佛尊也演变为善于雄辩的士族文人菩萨。这主要反映出( )A、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在民众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B、佛陀形象从南北朝至隋唐的演变,呈现出世俗化特征 C、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华文化产生了两面性的影响 D、佛教逐步本土化,中华文化在交流中不断发展和升华14. 黄勇在《汉末魏晋时期的瘟疫与道教)一文中认为在瘟疫日益严重的时期,民间道教运动就会活跃起来,当瘟疫之灾有所缓解的时候,道教运动就会变得相对温和起来。下列对通教与瘟疫之间的关系表述最为准确的是( )A、瘟疫与道教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B、道教为瘟疫时期的民众提供信仰支持 C、瘟疫促进道教不断发展和完善 D、道教与此时期瘟疫是同生同灭的关系15. 唐代诗人孟浩然大部分时间过着隐居生活,他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写道:“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他也曾向玄宗流露过“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苦衷。这体现了当时( )A、诗人的想法与行动相脱节 B、诗人积极入仕的价值追求 C、主流文学体裁发生了变化 D、诗歌世俗化倾向日益突出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茶叶及茶文化向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的重要时期。该时期茶叶传播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沟通与交流,而非商品贸易活动。茶文化的传播不仅仅是茶叶这一消费品的外输,更是与茶有关的文化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的输出。无论是寺院僧侣间的交流,官方的赏赐赠与,还是民间的互动,处处都流淌着浓厚的友情。唐代,中国处于世界文化的中心,有着大量物质和精神财富,占据着文化的制高点,周边的部族和国家都在主动而心悦诚服地汲取唐文华的营养,“在中国历史上,文化之花最为盛开、最为灿烂夺目的唐代文化,犹如高处向低处流淌的水流,流向周围各个国家。”茶文化是唐代文化制度输出的具体形态。
——摘自刘礼堂宋石磊《唐代茶叶及茶文化域外传播考》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茶文化对外传播的意义。17. 沙门拜君,是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何题。沙门是出家人的通称,自东晋起,在沙门是否拜君问题上。几方势力反复拉扯。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四月十五日,唐高宗下达敕旨“君亲之义,在三之训为重;爱敬之道,凡百之行收先……今欲令道士女官僧尼,于君、皇后及皇太子、其父母所致拜”五月十五日,朝廷集议沙门礼拜君亲问题。六月五日大臣上报议状统计结果:主张沙门等出家人致拜君亲354人,主张沙门等不拜君亲的有539人;六月八日皇帝下达诏书“初令道士、女冠、僧、尼等,并尽礼致拜其父母。”
——摘引自孟宪实(皇帝制度的另一面——以高宗龙朔二年的两道制敕为中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沙门拜君”反映出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九章算术》成书于汉朝,内容十分丰害,其中水平最高的是算术和代数。《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所著的一部数学著作。主要讲几何问题,但其中有3卷讲数论问题。《九章算术》共9卷,按246个问题的性质和解法分为九大类,结构体系是以算法为中心,在解题中给出算法,根据算法组建理论休系。《几何原本》全书共15卷,每卷大致由两部分构成,全书的主导思想是通过逻辑推理把整个内容贯穿起来,形成一个逻辑演绎体系。《九章算术》几乎全是应用题,如田亩计算,粮谷的交换和分配、土木工程、输纳税赋、盈亏、勾股测量等问题,其对秦汉之际封建一统帝国形成过程中社会各层面的问题作出了全方位的反映。而《几何原本》则将数学看作纯理念的精神活动,全书共469题,没有一道是应用的。
——摘偏自张维忠《<九章算术>与<几何原本>比较——兼论其对数学教育的影响》
材料二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经世致用”,受这种文化传统影响,中国古代数学自然注重数学知识的应用,以实际为研究对象并以服务于实际为目的。而古希腊文化的一大特征是崇尚理性,在数学方面就是崇尚演绎推理,将数学和哲学紧密联系在一起。……从秦王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到汉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将儒家学说作为立国之本,便形成了儒家学说占统治地位的价值体系。这一体系向人们灌榆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唯有读书高”的功利主义。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数学的价值观是实用技艺而非理性思辨。古希腊的政体为城邦制,使得民主政体得以发展。这种较为宽松的社会条件,形成了古希腊崇尚理性的特定的文化氛围。在此基础上,古希腊的数学从开始就形成了用数学及数学理性解释一切的价值取向,表现出注重逻辑演绎推理和理性思辨等特点。
——摘编自杨锡华《中国和希腊数学发展史的对比分析与反思》
(1)、根据材料,比较《九章算术》和《几何原本》的不同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造成《九章算术》和《几何原本》不同特点的原因。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后,开始强行推行秦国文字。据许慎《说文解字叙》载:“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对于规范后秦的文字,《说文解字》中有着详细的描述,“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除大篆、小篆和隶书外,其他文字主要运用于仪式物品书写中,没有广泛传播。大篆作为被改良的文体,在秦国仍然得到使用。所以目前学界认为秦朝的“书同文”既不是专指篆书,也不是专指隶书,而应该是指秦国的文字。
——赵云泽、杨启鹏《“书同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与媒介变革影响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书同文”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书同文”政策实施的影响。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玄宗(685—762年)爱好演奏琵琶等乐器。开元年间,玄宗创制法曲(隋唐宫廷燕乐的一种)《霓裳羽衣曲》,不杂夷音,清雅婉转。天宝十三年,玄宗融合边防将领敬献的印度《婆罗门曲》,形成新《霓裳羽衣曲》,主要在宫廷内宴上表演,重大庆典时也向百姓表演。《霓裳羽衣曲》被后世誉为“唐代中原汉乐与西域龟兹乐交融发展的最高艺术成就”。
——蒋远桥《<霓裳羽衣曲>的创制、演变和表演》
材料二 法曲法曲歌大定,积德重熙有馀庆。永徽之人舞而咏,法曲法曲舞霓裳。
政和世理音洋洋,开元之人乐且康。法曲法曲合夷歌,夷声邪乱华声和。
以乱干和天宝末,明年胡尘犯宫阙。乃知法曲本华风,苟能审音与政通。
——唐•白居易《法曲》节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霓裳羽衣曲》的诞生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白居易对霓裳羽衣曲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