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训练

试卷更新日期:2022-08-26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

  • 1. 唐代科举状元有百余人,其家世背景统计如下表。据此,可推知唐朝(   )

    家世背景

    宗室孔家

    宰辅亲属

    高官亲属

    一般官员

    寒门子弟

    信息缺失

    人数

    9

    20

    25

    10

    5

    66

    比重

    6.3%

    14.2%

    17.7%

    7.1%

    3.6%

    46.8%

    A、科举录取十分重视门第出生 B、宗室参与政治受到抑制 C、经济与科技对教育支撑不足 D、状元普遍得到高度重用
  • 2. 史载,公元前143年,西汉朝廷让每个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人,6年时间过去了,各地并不重视,有的郡甚至一个都不举。这说明(   )
    A、西汉前期人才匮乏 B、贵族政治的影响力仍然很大 C、儒学独尊尚待时日 D、豪强世族控制着选拔用人权
  • 3. “豫州大中正夏侯俊上言,鲁国小中正司空、司马孔毓,四移病所,不能接宾,求以尚书郎曹馥代毓。旬日,复上毓为中正,司徒三却,俊固据正。”《晋书·傅玄附子咸传》,据此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与以往的选官制比较,最大的特点是(   )
    A、改变了选才的标准 B、将选官权收归中央 C、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D、世代垄断高管
  • 4. 清代科举考试实行分区录取的办法,例如顺治二年(1645年),参加陕西乡试的甘肃考生试卷编“聿”字号,专门分配指标录取2名举人。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将参加福建乡试的台湾5名考生编为“台”字号,从中录取1名举人。清政府的这一举措(   )
    A、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B、促进了士人的家国认同 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有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
  • 5. 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它“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做法(   )
    A、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B、减轻了对农民的控制 C、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D、引发了土地兼并
  • 6. “唐末诸司使,内臣(宦官)领之。枢密使参预朝政,始与宰相分权矣。降及五代,改用士人,枢密使皆天子腹心之臣,日与议军国大事,其权重于宰相。太祖受命,以宰相主文事,参知政事佐之;枢密使专掌武事,副使佐之。”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唐末五代就已开始设置枢密使 B、枢密使是皇帝的心腹之臣 C、枢密使的设立是为了分割相权 D、皇权与相权既矛盾又互相依赖
  • 7. 雍熙二年,“宰相李昉之子宗谔、参知政事吕蒙正之从弟蒙亨、盐铁使王明之子扶、度支使许仲宣之子待问,举进士试皆入等。上白:‘此并势家,与孤寒竞进,纵以艺升,人亦谓朕为有私也!'皆罢之。”类似现象在北宋时有发生。这种做法( )
    A、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B、践行了重文轻武的国策 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 8. 如图是唐朝中央行政机构示意图,其中①②分别是(   )

    A、尚书省、门下省 B、尚书台、门下省 C、门下省、尚书省 D、门下省、尚书台
  • 9. “(三省六部制下)三分相权,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这表明三省六部制( )
    A、使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B、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C、有效的限制了皇权的滥用 D、具有三权分立政治的民主性
  • 10. 《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这一举措(   )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B、使得君主专制走向顶峰 C、分工合作减少决策失误 D、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
  • 11. 南北朝时期,士庶不婚的现象得到了政权的肯定和支持,甚至平民中的良贱通婚也被禁止。而到了唐代,士庶不婚现象被打破,婚姻中重财的风气逐渐加重,并蔓延到社会下层,“聘财”与“嫁妆”在婚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科举制的发展,社会上才子佳人的观念兴起,文人才子成为理想的择偶对象。这一变化反映了唐朝(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社会的平民化趋势 C、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变 D、等级制度被打破
  • 12. 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 )

    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 13. 在中国某一历史时期,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分夏秋两季征收。这一政策是(   )
    A、魏晋南北朝的均田令 B、魏晋南北朝的租调制 C、唐朝的租庸调制 D、唐朝的两税法
  • 14. 唐初,只有三省的长官才可以进入政事堂参议军国大事,后来皇帝给一些职位较低的官员加上“参议朝政”“参知政事”“参知得失”的头衔,让他们进入政事堂参与议政。这一措施导致(    )
    A、行政效率提高 B、三省长官逐渐失去决策权 C、中央集权强化 D、皇权至上的格局得到巩固
  • 15. 输籍法是隋代制定的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即由中央政府制定户等划分的标准,发到州县,各县依样确定户籍,强制隐庇户口向政府登记,旨在拆散大户,析出若干小户。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加强中央集权 C、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 D、维护社会安定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行仁政与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二   东汉中后期,由于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察举选官名实不符,很难选拔到真正的人才。同时,汉末以来,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百姓背井离乡,“人士流移,考详无地”,难以掌握士人的真实情况,使察举制无法实施。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三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概括材料一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九品中正制建立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进步性。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就选拔人才制度的形式而言,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与两汉察举制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如科举制的选官是经过推荐和考试的,而察举制的选官也是通过推荐和考试的,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它们之间却有着实质性的差异。“前代选举之权,操之郡县,士有可举之材,而郡县不之及,士固无如之何,今则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夫苟怀牒自列,州县即不得不试之;试之,即不得不于其中举出若干人。是就一人言之,怀才者不必获信,而合凡自列者而言之,则终必有若干人获举;而为州县所私而不能应试者,州县亦无从私之:是过选举者之徇私,而俾怀才者克自致也。此选法之一大变也。”这正指出了两者似是而非的本质所在。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说明两汉察举制与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报考程序角度简析隋唐时期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承秦制,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纳入了法治的轨道。《户律》规定“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一里,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从而在基层建立起严密的居民组织。乡设三老,县设户曹,专门负责户籍的管理和人口的统计。户口登记的内容包括户主、户内成员的姓名、性别、年龄、土地、房屋、财产等情况,并以此作为征发赋役的根据。凡登记在国家户籍上的人口统称为“编户民”,不得随意迁徙,否则将被视为“亡命”,并受到严惩。汉代国家户籍大致分三类:其一为一般居民,其二为宗室贵族,其三为下等居民,如商人阶层。其中第一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编户齐民,是汉代户籍的主体。

    ——摘编自《编户齐民——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完备》

    材料二: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均田制下按丁计征的租庸调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由于国家对农民的压迫严重,不堪重负的农民宁愿依托地主也不愿重回自己的家园。逃户现象成为唐代中叶时国家极为头痛的问题,故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实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国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承认了乡村社会的土地租佃和土地买卖。在租佃制下,佃农与地主是一种互相依赖的经济契约关系,他们在法律身份上是平等的。

    ——摘编自曹端波《唐代土地制度的转型与农民身份地位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编户齐民制度的主要功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及历史作用。
  • 19. 选官春秋

    官员,是国家政治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国家政权存在的重要基础之一。在中国古代,为封建王朝选拔合格的官员一直是中央政府统治的重要一环,选拔官员的方式与标准也随着时代发展而在不断进步与变化。

    材料一: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考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其长策,嫌得英雄尽白头!”

    ——【五代】《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

    材料二:学秀才的,经学、词赋是两等……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

    ——【元】《通制条格》卷5《学令·科举》

    图片说明:左图是老北京的一款游戏“升官图”的部分截图,玩法类似于“大富翁”。图上有各种官位名称,玩家从白丁(平民)开始,通过掷骰子随机决定升降,最终可上升到三公之位。当走到有些官位时玩家可以快速升官,而有些官位则升迁不易,甚至可能降职。

    (1)、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经过了长时期的发展,请将与下列选官制度与时代相对应(填字母)。

    A.察举制B.科举制C.九品中正制D.世官制E.军功爵制

    针对选官制度的史料历来相当丰富,以下是两段相关史料,请阅读后回答问题。

    (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涉及什么选官制度?两位论者对该制度态度有何不同?请从时代背景的角度分析论者为何会持这样的态度?
    (3)、升官图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是否拥有史料价值?通过升官图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在使用升官图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什么问题?
    (4)、有一种说法称这种游戏形式在汉代就出现了,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如认同,请运用历史知识进行证明,如不认同,则依据历史知识推测其大致可能出现的时代。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魏晋以来,仕者多世家。逮南北分裂,凡三百年,而用人之法,多取之世族。如南之王、谢,北之崔、卢,虽朝代推移,鼎迁物改,犹卬然以门第自负,上之人亦缘其门第而用之……往往其时仕者,或从辟召,或举孝廉,虽与两汉无异,而所谓从辟召、举孝廉之人,则皆贵胄也。其起自单族匹士而显贵者,盖所罕见。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4《选举考七》

    材料二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