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同步训练
试卷更新日期:2022-08-26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
1. 秦朝建立初期,秦始皇开展了“议帝号”、颂“秦德”、推行秦之“法式”、提倡“忠”之政治伦理等“合法性叙事”的活动。这些活动( )A、使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B、践行了儒家伦理道德思想 C、消除了六国对社会影响 D、意在强化对秦政权的认同2. 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突出皇帝独尊地位,巩固了统一,把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下列措施能体现这一结论的是( )A、整顿吏治,重视儒学 B、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C、广设仓库,开通运河 D、设三公九卿,置郡县3. 《汉书》记述:秦始皇不忍小耻而轻民力,筑长城之固,延袤万里,转输之行,起于负海,疆境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是为无策。据此可知,秦筑长城( )A、带来全方位的政权危机 B、解决来自边疆的威胁 C、保障了正常的农业生产 D、利于自身的社会稳定4. 在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秦朝还曾经向丽邑(今陕西临潼)移民三万户,向云阳(今陕西淳化)移民五万户,向北河(今内蒙古中部)、榆中(今陕西北部)移民三万户。其做法旨在( )A、解决人口不平衡的现状 B、促进边疆地区开发 C、增强关中地区经济活力 D、巩固国家政治统一5. 秦代存在“故地”与“新地”的划分,并采取差别式管理。秦末关东大乱,“新地”皆复为王国,秦将章邯以东郡为根据地镇压起义。西汉初年,天下格局恢复东西对峙局面。汉文帝重新设置东郡,掌握了压制关东诸侯王国的地缘优势,从而保障了汉廷的政治安全。这说明( )A、分封制的推行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B、郡县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秦汉时的“新地”全部推行郡县制 D、秦汉时的“故地”全部推行分封制6. 古燕地成于何时已不可考。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乡董家林的黄土坡村一带发现了一处规模相当大的商周遗址,包括建于商末并延续至西周的城址,出土了大量西周初期燕国的青铜器,如西周燕侯堇鼎、西周燕国太保克盉、西周伯矩鬲等,学界认为这是燕国最初的都城遗址。追溯燕国历史,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召公之子受封于燕,在姬姓封国中位居最东 B、燕长城是秦始皇长城的基础之一 C、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中,齐国先于燕国灭亡 D、稷下学宫是燕国的教育中心和学术中心7. 秦统一后,在讨论地方制度的御前会议上,主张分封制且有大批臣僚附和的丞相王绾却未能敌过独持异议的廷尉李斯,最终确立了郡县制。这说明当时( )A、制度服从于现实需要 B、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 C、朝臣掌握着决策权力 D、三公九卿制发生异变8. 学者张光直认为,中国的文明发展和国家形成是“靠政治性的措施造成的”。正因为在如此广大的空间中经历了各地区文化的裂变、撞击和熔合,中华文明才孕育出“协和万邦”的文明基因,产生推动各地区一体化的宏大政治构想。以下史实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夏传子,家天下 B、汤伐夏,国号商 C、五霸强,七雄出 D、嬴秦氏,始兼并9.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外服异姓方国居多;西周“封邦建国”,大规模分封宗室子弟和功臣;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废分封、行郡县。这反映出商朝至秦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是( )A、传统等级制度的瓦解 B、财产地域观念的淡化 C、政权组织的日趋严密 D、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10. 经考古证实,秦直道位于内蒙古、甘肃和陕西境内,路上有2-3道车辙,车辙两侧有较宽的路肩;车辙间的辙梁经过反复碾压,土质发黑,质地坚硬。由此可知秦直道( )A、推动了国家大一统的实现 B、加强了北方地区的边防 C、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D、形成了全国性的道路网11. 封泥是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反映古代用印的遗迹。如图是1995年陕西西安出土的秦代封泥“右丞相印”文物。此文物可用于研究秦朝( )
①中枢机构的设置
②文书管理机制
③文字统一与使用
④赋税徭役征发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12.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写道:“作为国家的具体表现,同过去相比,具有两个最根本的特征,即:第一, 它造成了一种已不再直接等同于武装起来的全体人民的公共权力;第二,它第一次不依亲属集团而依共同居住地区为了公共目的来划分人民。”据此判断,中国古代国家应该出现在(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13.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楚国都城),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韩国城邑),灭二周,置三川郡。”以下事件与材料所提及地点无关的是( )A、“蜀”——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 B、“太原”——战国时期己设郡治 C、“三川郡”——修直道通往咸阳 D、“荥阳”——所属国首先为秦所灭14. 如图是考古发掘出的秦朝几方印章。根据下列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秦朝嘱里( )A、“焚书坑儒”,文化专制 B、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C、随葬品中必有官员印信 D、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15. 秦统一前,“属邦”是管理少数民族居住地的中央机构,同时还下辖这些地区的地方县治;至公元前214年后,蒙恬北逐匈奴所设陇西郡和北地郡接管了最后的少数民族县治。至此,“属邦”成为专职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这说明秦朝( )A、郡县治理体系不断加强 B、大一统实现民族大交融 C、分化事权强化君主权力 D、地方官吏行政能力提升二、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灭东方列国后,将过去错杂的交通线路加以整理和连接,“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根据“车同轨”的要求修筑了全国交通干线。为了控制广阔的国土,秦始皇修建了“东穷燕齐,南极吴楚”,由首都咸阳通到全国各地的驰道,为了加强北方的防务,又“堑山堙谷千八百里”修筑直道。在西南地区,还修筑了五尺道。伴随征服与扩张,以咸阳为中心,向四方辐射,便达全国的陆路交通网络得以形成。
——据秦筑《秦代陆路交通初探》
材料二 古罗马历代统治者都把道路建设当作重要的国策执行。共和国时期,罗马完成对意大利本土的征服,修建了阿皮亚大道、弗拉米尼大道、东方大道等多条道路,将罗马与意大利东部、南部和北部连接起来。帝国建立后,罗马道路随着帝国的扩张而向外延伸。罗马帝国在其巅峰时刻疆城达500万平方公里,有372条主干道彼此联通,总里程为40多万公里,其中80500多公里的路面铺有路石,连接了今天英国、西欧、东欧、北非和近东的众多区域。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据冯定雄《罗马道路与帝国统治》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秦与古罗马道路建设的异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与古罗马道路建设相同的历史条件。17. 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材料一 “大一统”是对理想中的以“天子”为核心的“天下”秩序的高度概括。“大一统”观念是在中国传统天下观和服事制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主导着中华大地的人群从分散走向凝聚,不断壮大,“滚雪球”一样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主导着疆域从分裂走向统一,“中国”一词,也由最初指称狭小的“王畿”,秦汉以后指称以“郡县”代称的中原地区,也像“滚雪球”一样拓展,最终在1689年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中成了多民族国家一清朝的代称。可以说,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的所有政权和人群对“大一统”理想的持续追求主导着中华大地的历史分分合合、人群不断凝聚、疆域持续凝聚拓展,为清代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为中国最终由传统王朝国家发展为近现代主权国家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材料二 秦朝以来,“天子(皇帝)”成为“大一统”天下秩序的权力核心。废分封立郡县的举措使“中国”(中原地区)有了凝聚为一体的趋势,不仅使“中国”成为“大一统”观念具体实践的核心区域,而且拥有“中国”并继承和发展“大一统”政治秩序成为评价后世王朝是否为“正统”的基础标准。“大一统”观念诞生于中原地区的农耕族群中是学界普遍的认识,其在多民族国家中国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得到了高度评价。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以秦、汉、隋、唐、明等为代表的农耕王朝的“大一统”观念依然具有局限性,清朝雍正皇帝在《大义觉迷录》中曾经对前代的治理思想和实践做过如下评价:“自古中国一统之世,幅员不能广远,其中有不向化者,则斥之为夷狄。……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雍正皇帝可谓点出了农耕王朝“大一统”观念共有的显著弊端,这或许也是北魏、辽、金、元、清等非农耕王朝之所以持续推动多民族国家中国不断发展并最终底定于清代的深层次原因。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大龙《农耕王朝对“大一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多民族国家中国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的特点与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