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步训练

试卷更新日期:2022-08-26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 1. 据图1和图2可知(   )

    A、古代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B、希腊城邦实行民主政治 C、地理环境影响文明的形态 D、中国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 2.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制(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 3. 有学者在评价西周世官制时指出,“世袭权利仅仅作为一个人进入政府服务的资格,而不是担任其父、祖之前相同职位的绝对权利”;“要得到一个期望许久的职位并能够持续在周王任命的这个职位上工作……需要的是个人的付出和大量努力。”该学者意在说明这一制度(   )
    A、固化了社会结构 B、体现出官吏选拔注重品行 C、维护了君主集权 D、有助于保持朝廷政治稳定
  • 4. 1972年出土的旟(yú)鼎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实物资料。该鼎内壁共铸铭文四行,大意是说:某年八月初,王姜(周王后妃,曾多次代周王对臣下进行赏赐)将原赐予师栌的土地收回,转赐给旟,旟便铸此鼎纪念。据此可知(   )
    A、分封的主体是同姓亲族 B、臣属接受封地后必须铸鼎 C、臣属对土地只有使用权 D、师栌触犯了周天子的权威
  • 5. 《史记·周本纪》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据此可知,西周分封(   )
    A、优先考虑血缘宗亲关系 B、褒奖创建西周的功臣 C、尊崇远古文明的开拓者 D、安抚夏商王室的后裔
  • 6. 周代受封诸侯从周天子手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权力便是因地制宜,开疆拓土,如太公在齐国“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伯禽受封治鲁,则“变其俗,革其礼”;秦襄公在“岐以西之地"吸纳周边部族立国开疆。周代分封(   )
    A、创立了家天下的政治模式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推动了区域间的文化认同 D、明确了君臣间的政治隶属关系
  • 7. 西周有严格的姓氏制度,姓在于“明血缘”、“别婚姻”,实行“同姓不婚”制度;氏在于“标身份”、“别贵贱”,秦统一后,姓氏不再作为贵族身份的标志,一般平民也有自己的姓氏,且姓与氏之间区别逐步消失,合而为一,这一变化表明(   )
    A、姓氏制度影响力消失 B、贵族与平民社会地位趋向平等 C、宗法制度逐渐地瓦解 D、国家统一影响传统的婚姻观念
  • 8. 许倬云在《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指出:“春秋的诸侯国不是一个纯粹的政治机构.国家就像一个放大了的家庭,国君君临天下但并不治民。”这表明当时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君主专制制度建立 B、地方相对独立 C、国家体制尚未健全 D、固化家国一体
  • 9. 有学者认为,周人从殷商的失败中吸取教训,提出了“天命靡常”的思想,即统治者的行为不合天道,因而失去天命;而周正是因为其行为符合天道,所以取代商而得天下。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西周(   )
    A、深受儒家“以德治民”思想影响 B、以“天命”为君主集权的理论基础 C、执政理念中包含一定的积极因素 D、政治活动中神权迷信的影响力增强
  • 10. 据考古资料,在浙江好川墓地和温州老鼠山墓地以及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等,都发现了与良渚文化晚期玉璧和玉琮上图案一致的台形镶嵌玉片;在更晚时期的二里头、殷墟等许多夏商时代的遗址中,也都发现了源自于良渚文化的玉琮等玉器;在四川广汉三星堆以及成都金沙等商周时代的遗址中还发现了良渚式的玉琮和玉锥形器等。这说明新石器时代( )
    A、以玉器开发使用为主要特征 B、各大文明区相对稳定又不封闭 C、具有高度的同源同向性特征 D、神权与王权结合阶级社会到来
  • 11. 经学者考据,商代甲骨文卜辞中“王臣”一词仅指在商都附近的商王私兵或为商王服务的人,而到西周晚期的金文和传世文献记录中,“王臣”的内涵扩展为周王之外所有的人。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专制王权的确立 B、礼乐制度的崩溃 C、宗法分封的扩展 D、中央集权的加强
  • 12. 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遗址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古城外围存在着一个由10余条堤坝连接山体构成的庞大水利系统。据此推知当时(   )
    A、早期国家已经产生 B、形成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C、水利工程系统完善 D、已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 13. 饕餮纹最早出现在良渚、龙山等文化的玉器、陶器上,也称兽面纹,融合虫、鱼、鸟、兽等多种动物元素,有“驱鬼辟邪”之义。青铜器上的兽面则出现在夏代,商代和西周早期纹饰神态愈加生动,形状复杂多变,应用更普遍。饕餮纹的流变说明(   )

    ①良渚文明是中国最早的文明  

    ②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基本奠定

    ③夏商西周时期迈入阶级社会  

    ④早期文明具有继承性和连续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4. 如图为某学者根据中国文明孕育展情况,绘制出的中国文化地理分区示意图。这表明,中华文明(   )

    A、源头的多元性 B、多元一体发展模式 C、注重文化认同 D、优于其他地区文明
  • 15. 商朝卜辞中多次出现“丧众”(“众”为农业生产者),并有商王为“众”之事祈求祖先保佑的记载,这反映了商朝(   )
    A、民本思想孕育 B、神权束缚摆脱 C、井田制度瓦解 D、人身依附加强

二、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远古中国,人类进入聚居生活之初,最先用的原始城市平面是非几何形的圆形聚落布局。在群居生活基于理性渐发展以后,圆却渐渐演化为几何图形的方形。商周时期,华夏民族定居,开给有了文字记,形成了讲人伦、重礼治的观念,此前“无意识”地出现的方城形制,则因其体现了统治阶级“王建国,方正位,体国经野"的王权思想,国被周王朝作为“礼制”的内容或化身,融入了城市与建筑。

    ——摘编自万艳华《论我国古代城市建设模式》

    材料二 唐长安城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城,其中宫城与皇域主要为城市的政治功能空间,外郭城为居住功能空间和商业贸易功能空间,以坊里为区域位,共有109坊,分三种类型。首先是市坊,东西两市,为城市商业贺易功能空间;其次是以居住为主的坊里,为域市居住功能空间;再次是功能单一的坊里,如个别大型寺院、国林、军营校场等独占一坊之地。通过这样的城市布局,唐长安城实现了严格的功能分区,三者分割,互不打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开封的城市布局不再严格实行功能分区,逐渐演化成坊市混杂,出现复合功能空间。城市布局虽依然分官城、内城和外城三层,内城的城市功能高度集中,不仅体现都城的政治功能,还附载着经济、军事、宗教、居住等其他配套功能。北宋开封的商业功能空间突破了东市、西市的固定空间限制,而是流动地弥漫于荷巷、桥头、城门乃至寺院等城市空间。复合功能空间的出现使人口的市内流动更加频繁,虽有利于商品流通,便利生活,但一旦发生疫情就会迅速扩散,不利于疫情的预防与控制。

    ——摘编自牛鹏《中国传统城市规划与疫情防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远古到商周时期城市形制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由唐到宋城市布局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