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同步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8-25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据考证,商朝可辨别的方国有150余个,方国大多是聚族而居;西周共有71个诸侯国,诸侯国人口结构复杂,由周人、土著居民、外迁殷人以及其他附属国的部族混合而成。这反映出( )A、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C、君主专制权力的强化 D、西周统治区域的扩大2. 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不仅有着授民授疆土以及论功赏赐诸侯的职分,而且还利用"互惠原则"对诸侯贵族在"仪式性场合中的表达性礼物馈赠"来换取诸侯们对他的绝对忠诚,从而更好的完成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这一做法试图( )A、国家治理的集权特色凸显 B、宗法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C、政治统治基础的不断扩大 D、通过利益分配维系王室统治3. 西周制度文明的奠基者周公的长子伯禽代表周公受封于一个封国,在春秋时期保存周礼最多。它位于下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4. 商朝时,束(同刺)族主要活动在山东地区,部族分支迁徙往往在母族周边。西周时期,束族的宗子分支迁徙到西周都城的周边地区。除束族外,东部地区的诸族也出现了类似现象。这一变化说明西周( )A、族群之间的文化交融有所加强 B、中央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力减弱 D、分封制扩大了周王室统治区域5. 周王室与同姓诸侯或同姓侯之间,长曰“伯父”,少曰“叔父”;战国之后,将“父”与“兄”“老”“师”等词连缀,用于非血缘关系的长辈。“父”,这一称谓的泛化( )A、源于学在官府局面打破 B、标志着宗法制度的瓦解 C、利于不同社会群体团结 D、反映父系社会逐渐形成6. 《鲁颂》有云:“至于文武,缵大王之绪,致天之届,于牧之野。无贰无虞,上帝临女。敦商之旅,克咸厥功。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周文王经牧野战消灭了商 B、周王经常通过占卜来主宰国政 C、“元子”指的是周公长子伯禽 D、《鲁颂》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7. 如图是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尊内底铸有铭文122字,“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 yì 治理、安定)民”。材料中的“中国”指当时( )A、统治的地域中心 B、汉文化影响范围 C、封建政权的称谓 D、中华民族的总称8. 有学者指出:“西周的分封并不只是周人殖民队伍分别占有一片东方的土地,而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遂逐渐演变为春秋的列国制度。”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 )A、具有突破政治结构的血缘纽带的趋势 B、不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C、具有导致地权和劳动者分离的趋势 D、所封土地名义上归国王所有9. 在历史上,政治制度是实现和维护权力与利益的重要工具。基于这个视角对西周政治制度做一番分析研判,下列图表中①②③④处应依次填入( )A、①军功爵制 ②礼乐制度 ③井田制 ④分封制 B、①礼乐制度 ②分封制 ③王位世袭制 ④井田制 C、①分封制 ②军功爵制 ③礼乐制度 ④土地私有制 D、①礼乐制度 ②井田制 ③王位世袭制 ④分封制10. 明朝时期,就职权和地位而言,阁臣最终成为一、二品大员,位居六部之上,地位尊崇;内阁能够“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这说明内阁( )A、能够左右皇帝的决策 B、成为国家正式机构 C、已参与处理国家机务 D、能够直接统领六部11. 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 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12. 元代不行常朝,没有皇帝定期上朝接见百官、讨论政事的制度。而御前会议“得奏事者”只有中书省、御史台、宣政院、枢密院等数人而已。明代的常朝规模空前,还有集议、众议、部议以及多种形式的会议。据此可知,明代政治( )A、谏议机构权力增大 B、君臣既合作又有斗争 C、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D、注重扩大政治参与面13. 明初设置布政使,掌一省之行政,考察官吏,征收财赋等。宣德、正统以后,随着原本作为临时差遣性质的总督、巡抚权力不断加重,布政使的权力随之缩减。清初规定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再分左右。上述变化反映出明清时期( )A、中央集权日益强化 B、国家注重地方行政效率 C、地方财政困难加剧 D、君主专制加剧社会矛盾14. 每到正月十五,明成祖便令宫中盛陈灯,并赐群臣人宫观灯,同时上演“百戏”,包括俳优、角抵、杂技、魔术等节目。九月九日重阳节,明成祖常带着群臣到郊外登高过节。据此可知,明成祖的这些做法( )A、引领文化新风尚 B、深受儒学影响 C、政治色彩浓厚 D、冲击了等级观念15. 明代大学士张璁初入阁,便在奏疏中明确说道:“今之内阁,宰相职也。”以后的首辅徐阶却说:“阁臣之职,止是票拟。”稍后的首辅张四维又说:“臣待罪政府,无所不当闻……而欲臣不预闻吏、兵二部事,非制也。”这说明,明代内阁( )A、负责草拟诏书 B、职责较不明确 C、实为辅政机构 D、权力日渐扩张16. 明代内阁初创时,入内阁者仅有翰林学士之职,品级较低。随着时间推移,皇帝更倾向于直接挑选六部中的高级官员担任内阁成员。例如明代宗时期,王文以正二品的左都御史入阁,晋吏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为从一品。这表明( )A、六部与内阁合为一体 B、皇权受到严重削弱 C、宰相权力进一步扩大 D、内阁地位得以提高17. 明代不同时期内阁中翰林出身人数及其占比情况统计表
年号
内阁人数
翰林出身人数
占的百分比
永乐
7
3
42.8%
宣德
5
2
40%
正统
8
8
100%
景泰
9
6
66.6%
嘉靖
27
21
77.8%
隆庆—天启
8—21
8—21
100%—100%
崇祯
59
39
66%
该表所述可以说明这一时期( )
A、文官集团政治影响力增强 B、官员选拔日趋公平 C、中枢机构的行政效率提高 D、政府实现理性治国18. 明嘉靖以后,内阁权力急速发展,但此时仍需与宦官合作,才能执掌大政。清初"章疏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若特颁诏旨,由南书房翰林视草"。军机处成立以后,内阁逐渐成为处理一般政务的机构,但军机大臣没有丝毫独立行动和决策的权力。这说明明清时期( )A、实行高度集权之下的有限分权 B、国家治理方式的灵活多元 C、国家机构的稳定性逐渐被削弱 D、内阁的辅助作用不断强化19. 如表涉及军机处的一些现象。表中变化( )清初
“奏折直达皇帝,臣僚不得与闻”成为成例
乾隆时
和珅“在军机时,虑人举发,凡有奏折,令具副本,关会军机处”
嘉庆时
闲杂人等“借回事画稿为名”聚集军机处周围,虽经整肃好转,但是不久“折稿未达于宫廷,新闻早传于街市”
A、说明大臣专权现象严重 B、反映了军机处的性质发生变化 C、显示出军机处规模扩大 D、表明军机处的保密原则被破坏20. 自唐以降,封建国家监察机关一直是台谏并列,御史台负责监察百官,给事中(谏官)负责规劝皇帝。明代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清代雍正帝将给事中合并于都察院,二者职权范围共通,稽查信息共享。这一过程( )A、提升了监督稽查效率 B、避免了国家决策失误 C、扩大了司法职权范围 D、适应了皇权变化需要21. 下表所示为乾降在位时期的部分诏令 。这些诏令( )A、完善了中枢决策机制 B、提高了君主理政效能 C、巩固了内阁政治地位 D、发展了重农抑商政策22. 封禅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秦、汉、唐、宋先后有7位皇帝进行封禅,以证本朝“受命应天”。而明清两代却无一帝王封禅,明成祖以“在德不在封禅”驳回朝臣提议,清乾隆帝抨击封禅之举乃“矫诬(虚妄)侈大之事”。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 )A、宗教迷信思想淡化 B、君主集权体制空前强化 C、理性务实政风形成 D、以德治国观念得到实践23. 军机处是清朝自雍正开始设置的中枢决策机构,为了当时用兵西北的需要,初设时仅为军事方面,后来总揽军政大权,军机处的设置( )A、是国家军事发展的产物 B、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C、解决了西部边疆的动乱 D、导致了国家决策权的转移24. 明代内阁大学士多数为词臣入阁,品秩较低,一般限制在正五品这一阶衔上面,而到了康熙九年,清政府把大学士的品秩由正五品升格到正二品,到雍正七年,又升格至正一品。清代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化( )A、反映出内阁位高权重 B、折射出新权力机构的出现 C、表明清代前期以文治国 D、表明中央权力体系的完善二、材料分析题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宗法制在周代完备而严格,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拥有经济的支配权。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
——摘编自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
材料二:清末民初,宗族组织原则发生了某些变化。1905年,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并经会员大会讨论通过。曹氏宗族的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规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务的重大权力。此外,浙江绍兴阮氏宗族在1923年之前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实行任期制,由选举产生。
——摘编自常建华撰《中国文化通志·宗族志》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周代宗法制的特点,并分析该制度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初宗族管理和周代相比有何不同。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3)、我们应如何认识宗法制的这种演变?26. 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边疆治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代建立后,在边疆地区推行屯田制和卫所制,大规模“移民实边”。以有色金属为重点的矿藏大量开采,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发展迅速。在多人口向边疆流动的趋势,也导致许多移民与土著的纠纷,明朝在规范、完善土司制度的同时也在一些地区试行改土归流。此外还在边疆广设学校,发展教育和移风易俗。
——摘编自方铁《论羁縻治策向土官土司制度的演变》
材料二:晚清以来,康有为主张“辟地利,开民智,通商业,厂邮政,起农、工、林、矿之业达辽、蒙、藏、滇、桂之地。”尤为紧要的是“教以中华之文字言语,导以中华礼俗服器,俾风同道一,则爱国统一之心自生”。针对排满的革命运动,提出“凡中华国之境土,汉、满、回、蒙、藏五族合一而不可分,疆界一依旧传,非更易宪法不得变改。总统、议院有和战之权,无割让地之权。”
——摘编自姜义华、张荣华《康有为全集》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扼要分析明代边疆治理的效果。(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康有为的边疆建设方略。三、论述题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官制是政治制度中最繁复的一门。(一)历代设官既多。(二)又时有变迁。(三)其变迁又不是审察事实和制度不合而条理系统地改正的,而是听其迁流之所至。于是有有其名而无其实的,亦有有其实而无其名的。名实既不相符,循其名遂不能知其实。而各官的分职,亦多无理论可循。求明白其真相;就很不容易了。然官制毕章是政治的纲领。因为国家要达其目的,必须有人以行之。这行之之人,就是所谓官。所以明于一时代所设之官,即能知其时所行之政。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从上述材料中提炼出一个启示,并结合明清时期政治的相关史实予以说明。(要求:"启示"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