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堂训练
试卷更新日期:2022-08-22 类型:单元试卷
一、单选题
-
1.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下列古诗词中对划线对象变化的描述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一味黑时犹有骨,十分红处便成灰。([清]徐宗干《咏炭》) B、河上姹女(水银),灵而最神,得火则飞 , 不见埃尘。([汉]魏伯阳《参同契》) C、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D、落红(落花)不是无情物 , 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
2. 规范操作是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滴加液体 B、
液体加热 C、
闻气味 D、
液体读数
-
3. 宁都白莲味美清香,从采摘到我们手上经过一系列步骤,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剥莲蓬 B、褪莲壳 C、挑莲心 D、炭火烘莲子
-
4. 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精准送入预定轨道。下列操作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火箭转运 B、总装调试 C、燃料注入 D、点火发射
-
5. 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光荣。下列古诗中的劳动情景,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C、昼出耕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D、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秧
-
6.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塞紧橡皮塞
B、添加固体
C、加热液体
D、处理废液
-
7. 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不正确的是( )A、
取 B、
称 C、
闻 D、
洗
-
8. 看我颜色,见“圾”行事。金属易拉罐、废弃塑料瓶、书报纸属于( )A、
可回收物 B、
其他垃圾 C、
有害垃圾 D、
厨余垃圾
-
9. 化学是改造物质、应用物质的自然科学。下列对物质应用中,主要通过物理变化实现的是( )A、
葡萄酿成美酒 B、
海水晒得食盐 C、
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D、
海水生产纯碱
-
10. 汉语博大精深,下列成语所描述的变化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钻木取火 B、刻舟求剑 C、破釜沉舟 D、滴水成冰
二、填空题
-
11. 某学生用量筒量液体体积,开始他仰视了刻度线,读数为29mL,倒出一部分液体后,视线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2mL,则他倒出液体的实际体积(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7mL。
-
12. 将下列各仪器名称前的字母序号与其用途相对应的选项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1)、用来夹试管的工具是(2)、加热时常垫在玻璃容器与热源之间的用品是(3)、常作为反应用的玻璃容器是(4)、用于洗涤仪器内壁的工具是(5)、用于夹持燃烧镁条的工具是(6)、检验物质可燃性,进行固气燃烧实验的仪器是(7)、用于加热浓缩溶液、析出晶体的瓷器是(8)、贮存固体药品的仪器是
-
13. 用“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性质”“物理性质”选择填空。
氮气在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气体。酒精燃烧 , 水加热变成水蒸气 , 氢气具有还原性。
-
14. 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填字母,下同),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可燃性 b、颜色 c、氧化性 d、溶解性 e、挥发性 f、稳定性 g、导电性 h、导热性 i、助燃性 j、还原性
-
15. ①木炭是黑色的多孔固体;②木炭能燃烧;③我国某些地方冬天有时用木炭来取暖;④将木炭粉碎;⑤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
上述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属于用途的是 。
三、简答题
-
16. 如何证明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写出操作、现象和结论)
-
17. 将一块大理石用锤子凿成小块,放入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倒入少量盐酸,可观察到大理石表面有气泡冒出,并逐渐减少.上述实验过程中,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
四、综合题
-
18. 物质世界离不开化学,把下列正确物质的序号写在横线上:
①二氧化碳②二氧化硫③氮气④氧气⑤四氧化三铁⑥稀有气体
(1)、黑色固体物质有;(2)、能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的物质是;(3)、有刺激性气味且对空气构成污染的气体是;(4)、通常用作保护气和通电时发出有色光的是;(5)、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且参与植物光合作用的是。
五、实验探究题
-
19. 根据下列实验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 A 是“探究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成分有什么不同”时的一组实验,根据伸入呼出气体中的小木条先熄灭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2)、实验 B 中,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说明木炭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有关;(3)、实验 C 所示装置取用固体时,可能造成的后果是;(4)、实验 D 要证明质量守恒定律,需改进的措施是。
-
20. 蜡烛(主要含C、H、O元素)燃烧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变化。某研究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燃烧没有火焰,蜡烛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1)、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式表达式。
(2)、探究Ⅰ: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3)、探究Ⅱ: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查阅资料)
物质
熔点/℃
沸点/℃
燃烧时温度/℃
石蜡
50~70
300-550
约600
铁
1535
2750
约1800
钠
97.8
883
约1400
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钠在燃烧时(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4)、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探究“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熄灭的原因是什么?”(提出猜想)
猜想1:燃烧消耗完了容器内的氧气;
猜想2:燃烧的产物含有大量CO2;
猜想3:燃烧的产物含有大量H2O
(进行实验)
实验一:在一密闭容器中点燃蜡烛至熄灭,抽取10毫升密闭容器中的气体,注入到试管中的饱和澄清石灰水中充分吸收,发现石灰水始终没有变浑浊。
①你的结论:猜想不成立。
②从实验的科学性考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选填字母)。
a.该实验过程中,没有生成CO2
b.再多抽取一些气体注入到试管中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可能会变浑浊
c.再增加一些饱和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可能会变浑浊
实验二: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同学利用多功能传感器进行有关量的测量,装置如图所示,实验结束后,铝板表面有黑色固体颗粒,同时传感器采得实验前后的有关数据如表所示
相对湿度
氧气含量
二氧化碳含量
一氧化碳含量
蜡烛点燃前
48.4%
18.7%
0.058%
0
蜡烛熄灭后
71.6%
15.6%
3.643%
0.0182%
③由实验及结果分析,可知密闭容器内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