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8-22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造园讲究节用,是中国造园家们的共识。王禹偁《黄冈竹楼记》云:“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袁宏道《园亭纪略》比较徐庭的裸园和王元美的小祗园,前者“画壁攒青,飞流界练,水行石中,人穿洞底,巧逾生成,幻若鬼工,千溪万壑,游者几迷出入”,经营之精可谓巧夺天工,却被评为“微伤巧丽”。后者“轩豁爽垲,一花一石,俱有林下风味”,朴素自然,反在前者之上。李渔生活在明末清初的江南,时风“羞质朴而尚靡丽”,弥漫着世俗浓厚的享乐主义情调,他在很多情况下也未能免俗,但一涉及造园,却极力推崇节俭。

    中国园林高度成熟于中唐以后至两宋,当时其实已定下以朴素为美的基调。譬如白居易的庐山草堂,“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木,斫而已,不加丹;墙,坊而已,不加白”。屋宇简陋,量力而为;装修朴素,本色为主。正如《论语·子罕》中所记:“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园林的目的在于游心适意,户庭狭窄,而山林深趣,又岂在人工的雕镂藻饰。

    中国园林将因借作为基本原则,中国艺术以意境为最高追求,其实都可在“俭约”

    这一思想背景下加以理解。因是最大限度地顺应自然,借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目的都是全天逸人,保全自然的同时也节省了人工;园林审美推崇意境而淡化物质,重视想象的真实大于感官的真实。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我们实在不可能找到比这更俭约的方式。

    李渔在《闲情偶寄·居室篇》中写道:“土木之事,最忌奢靡。匪特庶民之家当崇俭朴,即王公大人亦当以此为尚。盖居室之制,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凡人止好富丽者,非好富丽,因其不能创异标新,舍富丽无所见长,只得以此塞责。”这个批评一针见血,既指出了奢靡的浅薄,也指明了俭朴的意义。此外李渔并没有停留在“俭约”这一道德层面上,而是延伸到“简约”这一艺术层面,化俭约之德为简约之美,求廉、求省、求俭与求真、求朴、求雅在园林中被完美地统一起来,凸出了中国艺术的美学标准,最好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理想与选择。

    当然,在中国园林中,建筑成就的高低最终要以是否得体合宜为准,并非一味追求简陋。譬如门楼,《园冶》中认为应“门上起楼,象城堞有楼以壮观也”。书中“宜”字共出现79次,次数最多。“堤湾宜柳”、“风窗宜疏”、“宜杂假山之间”、“宜植立轩堂前”,处处以“宜”为准。在郑元勋的影园中,“一花、一竹、一石,皆适其宜,审度再三,不宜,虽美必弃。”合宜作为标准,使园林既不会失之宏丽,也不会失之寒陋,从而有别于欧洲园林及同属于东方文化的日本园林。勿过勿不及,正是儒家中庸思想的准确体现。

    (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冈竹楼记》中,竹楼以竹代陶瓦,体现了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因借原则。 B、明末清初江南享乐主义盛行,但不乏李渔这样坚守质朴反对精巧靡丽之风的人。 C、《论语·子罕》中,孔子的回答可以反映出其淡化物质、重视精神追求的思想。 D、追求“简约”凸显了中国艺术的美学标准,是中国文化理想与选择的最好体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引用袁宏道《园亭纪略》中的评价,意在通过比较批判徐庭裸园的经营之精。 B、文章第四段通过对李渔观点的评论和阐释,将文章论述引向深入,提升内容深度。 C、篇末有关建筑成就高低的评价标准,有助于避免人们对中国园林风格追求的误解。 D、文章从不同角度论证古代造园标准,突出其节用朴素的特点,同时兼顾辩证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唐以后至两宋,因为定下了以朴素为美的基调,所以中国园林进入高度成熟期。 B、园林的目的在于游心适意,因此中国园林追求山林深趣,主张摒弃人工雕镂藻饰。 C、郑元勋的影园“不宜,虽美必弃”,可见中国建筑成就的高低不以美为评价标准。 D、欧洲园林及日本园林,或宏丽或寒陋,而中国园林可看作是介于其间的平衡之作。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我国的老年化趋势在加速进行。2019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已达1.76亿,占世界同年龄组人口的23.0%,这一占比已经高于我国总人口的世界占比(18.2%)。我国劳动者受教育年限延长,工作年限减少,社会总体劳动力资源逐渐减少。因此,适时、适度并且渐进式地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成为必然。这次规划建议强调“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更表明延迟退休势在必行。

    尽管对男女是否该同龄退休等问题,专家们还存在不同看法,具体取决于下一步如何规定,但女性延迟退休的速度略快一些、缩小男女之间退休年龄的差异,在学界已基本成为共识。延迟退休政策涉及面广,社会上存在着“延迟退休有多大必要性”“会不会只利好一部分人”“养老金是不是不够了”“养老金水平能不能持续提高”等争议和质疑,各方观点、意见尚不统一,因此不能急于求成,而需稳妥慎重,走好“渐进式”实施之路。

    加强宣传引导,赢取广泛共识。延迟退休政策,对民众影响的广泛性和深远性不言而喻,产生分歧和争议实属正常,应允许有争议。对这个颇具争议的新政策,在实施上不可能一步到位。操之过急,效果可能恰得其反。要先把这项方案公布出去,适时实施,给人们一个心理的预期。同时,加强方案宣传和政策引导,让人们更加认清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逐渐统一思想,达成广泛共识,使人们最终从心理上、行动上接受延迟退休新政。

    聚焦主要担忧,消除公众顾虑。应该说,短期内、在改革转型期,不排除个别单位、企业可能会产生一些就业挤压,但是长期看,不会对就业市场产生显著影响。就业岗位不是一些人退出就业市场而产生的,主要还是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只要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促进民生改善和就业问题解决,就能为实施延迟退休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增强人们对于新政的信心。

    (摘编自向秋《“延迟退休”要走好“渐进式”之路》)

    材料二:

    针对人们是否支持延迟退休展开问卷调查,被调查者的工作类型分别为:国有企业人群、私营企业人群、政府部门或其他事业单位人群、待退休人群、待就业人群以及其他。

    [注]1-人均寿命延长

    2-工作收入高于退休金

    3-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4-发挥老年人的经验优势

    5-减轻子女负担

    6-自身受教育时间长,在岗时间短

    7-减少老人的孤独感

    8-缓解中国老龄化压力

    [注]1-担心身体状况

    退休能有更多的自由时间

    安享晚年

    早点领取退休金

    不利于年轻人就业

    没有养老压力

    所有原因都选

    (摘编自《中国延迟退休调查报告:延迟退休,你准备好了吗?》)

    材料三:

    延迟退休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目前我国退休年龄偏低,造成一定程度的人力资源浪费。从长远来看,延迟退休有利于缓解养老金压力,激发人力资源活力,能够更好地去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延迟退休这件大事能否顺利实施,取决于准备工作是否充分、及时。这场关乎劳动者重大利益的改革,有没有成本?成本谁承担?如何用政策减轻改革对象可能出现的负担感等,都要说透。此外,是尊重“听”的对象,受延迟退休影响更大的人群是普通劳动者,对他们解释政策必要性、重要性的工作难度会更大、压力会更重,但同时意义也更重大;直接关系到政策推行成败。

    治大国若烹小鲜,涉大利应定细策。公共政策的实施,实质上是一个利益分配和调整的过程,实施细节非常重要。在延迟退休政策实施过程中,劳动者的主体性应该得到充分尊重,尤其是对改革政策如何保护低收入阶层合法权利的思考,应该越细越好。另外,对延迟退休政策推行节奏、不同年龄岗位的劳动者具体情况,在执行当中也应条分缕析,拒绝一刀切。

    (摘编自杰文津《延迟退休这件大事要说透办好》)

    (1)、下列对材料一、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延迟退休政策对民众具有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因为相关方宣传引导得还不到位,民众对延迟退休的意见不一。 B、对男女是否应该同龄退休,专家还存争议,但学界大体上认为女性延迟退休的速度应略快一些,缩小男女之间退休年龄的差异。 C、延迟退休短期内可能对个别企业就业会有影响,但长期看,社会经济发展了,产业结构调整了,更多新的就业岗位将会出现。 D、延迟退休对国家和个人都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应对人力资源浪费;缓解养老金压力以及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2)、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中有关统计表,虽然采样数量不多,但数据来源于具有代表性的工作类型的人群,采样选项多样,能较真实地反映出当下国人对延迟退休的态度。 B、同意延迟退休理由中,有51人因为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仅有23人因为继续工作收入高于退休金,由此可见人们对金钱的需求度在持续下降。 C、不同意延迟退休理由中,希望有更多自由时间、能够安享晚年的占比较大,远超没有养老压力和想早点领取退休金的人数之和。 D、不同意延迟退休理由中,认为延迟退休不利于年轻人就业的为110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就业难的实际情况。
    (3)、现阶段我国应如何更加有效地实施延迟退休政策?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本一:

    勒索信

    本·克里斯丁森

    鲍勃·斯科特被绑架,3天后来了信,收信人为“R·斯科特亲启”,还盖着纽约的邮戳。

    “可能是绑架者来的。”美国联邦调查局负责本案的埃文斯说。他小心翼翼地打开信封,用镊子取出两页纸,在桌上展开。两页纸都是用铅笔写的,一页是印刷体,另一页是鲍勃的笔迹。

    第一页纸写的是:

    若是还想见到你的孩子,就准备好十万美元的小额纸币。

    男孩的信是:

    亲爱的爸爸:

    他们说我应该给您写封平安信,来证明我没有死。为了证明真是我写的信,我就给您描写一下小鸟吧。我看见一只鸟在啄一棵树,这只鸟除了头和脖子是白色的,全身都是黑色。在小鸟的头部后面有一点儿红色斑点。还有一只鸟,是一种麻雀,只有它在鸣叫,鸟的头部是灰色的,从上到下都有黑色条纹,尾巴非常短。我扔了一根树枝,鸟就向南飞去,我敢说它一口气能飞十英里。这里还有一只蓝知更鸟,发出格格响的噪音。好吧,希望很快见到您。

    爱您的鲍比

    埃文斯看看桌上摆放的男孩的照片,男孩身体很强壮。“这个孩子非常热爱大自然吧?好啦,我检查一下信上的指纹,说不定能得到一点儿线索。”

    斯科特先生摇摇头。“是呀,他向来爱研究鸟类。可是,你瞧,这封信里有一些错误。我复印一份行吗?”他复印完信,拿起帽子向外走,“我到图书馆去一会儿,马上回来。”

    斯科特先生两个小时后回来了。埃文斯一无所获。他没有从信上得到任何线索,没有指纹,什么痕迹都没找到。

    斯科特说:“看这里,埃文斯。你没找到什么,我倒是有种预感。不只是预感,我相信是真的。我要坐飞机去加利福尼亚州,马上就去!”

    “加利福尼亚州!可是邮戳是纽约的呀。”埃文斯开始表示不同意。

    “你尽管相信我好了,要是你不想跟我去,我就自己去。”

    当他们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巴巴拉市下飞机时,一队警务人员在等着他们。

    斯科特告诉他们:“我要找的地方大概距离这里以北约十英里远,那里是长着高大松树的地方,附近不是有一条溪流就是有一个小湖。我从没有见过那个地方,但是我十分肯定就在那里。”

    一个警员说:“说得不错,真有那么一个地方,几年前我曾经到那个地方搜索过。”

    他们没有费事就找到了那里。隐藏的地点只能有一处,那是一间几年都没人使用过的旧木屋。警察从三面包围上去,没开一枪就捉住了措手不及的绑匪。

    斯科特把儿子抱在怀里,埃文斯听见男孩说:“我就知道你会来,爸爸。我知道你能找到这里。”

    埃文斯抱怨道:“我一直蒙在鼓里,现在说说整个经过吧。我猜是你儿子的信指引你找到他的,可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斯科特先生笑着拍拍鲍勃的肩头,说:“没什么神秘之处,那封信让人觉得像是以前从未见过鸟的人写的,但是鲍勃已经研究了几年鸟类,他熟悉所有的鸟。起初我不明白为什么他假装啥也不懂,实际上写得非常清楚。”

    “嗨,见鬼。”男孩说,“咱们走吧。”

    斯科特先生笑了笑,接着说:“我在图书馆查到鲍勃信里写的鸟,就发现了答案。他说的白头啄木鸟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松林地区,他描述的鸣叫的麻雀叫做‘圣巴巴拉麻雀’,而且只有一种蓝知更鸟叫起来格格响,又叫做鱼狗,总是离淡水不远。”

    “真是,这下我全明白了。”埃文斯说,“但是离圣巴巴拉市约十英里,这是怎么回事?”

    斯科特先生笑着说:“那都是我猜出来的。鲍勃信上说那只麻雀一口气向南飞十英里。我知道麻雀只作短途飞行,从一棵树上飞到另一棵树上。等我开始明白鲍勃在巧妙地告诉我们他在什么地方时,就把这一切综合在一起了。”

    文本二:

    侦探小说的破案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它尊重事实,启发读者一边阅读,一边去进行科学推理。读侦探小说的过程,仿佛是进行一场高级的智力游戏。罪犯巧妙而别出心裁的作案,企图把水搅混,让对手的思维步入歧途。而聪明的侦探则从蛛丝马迹中发现破绽,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进行逻辑推理,最终得出合乎真相的判断。由于这是文学故事,运用逻辑推理进行形象化与通俗化的描写,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侦探小说不仅是罪犯与侦探的斗智,也是作者与广大读者的斗智。侦探小说的启智性,还表现在一些科学破案的陈述上,通过把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等知识融入作品,人们在阅读时既获得了各方面的知识,又自觉锻炼了思维能力。

    (摘编自《侦探小说的社会意义与审美价值》)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对绑匪的描写并不多,但从对勒索信的字体、内容和邮戳等间接描写来看,绑匪狡猾和贪婪的特点表现得很明显。 B、作为次要人物,埃文斯在小说中有被调侃的意味。但其实他谨慎认真,不固执己见,又能虚心求教,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人。 C、斯科特先生和儿子鲍勃面对绑匪的威胁和恐吓,都没有惊慌害怕而是淡定冷静,这是儿子鲍勃能够成功脱险的重要原因。 D、小说有两条线索,明线是斯科特先生寻找儿子,暗线是埃文斯稀里糊涂地跟着斯科特先生寻找儿子,双线并行增强了表达效果。
    (2)、小说以“两页纸的勒索信”展开情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结合文本,谈谈侦探小说中“科学”与“推理”的关系。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文言文阅读

    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大见崇重。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太子尝商略古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纲懔然曰:“托六尺之 , 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难,纲以为易。”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

    贞观六年,诏曰:“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黄帝学大颠,颛顼学录图,尧学尹寿,舜学务成昭,禹学西王国,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王学虢叔。前代圣王,未遭此师,则功业不著乎天下,名誉不传乎载籍。况朕接百王,智不同圣人,其无师傅,安可以临兆民者哉?《诗》不云乎:‘不不忘,率由旧章。’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可即著令,置三师之位。”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上智之人,自无所染,但中智之人无恒,从教而变,况太子师保,古难其选。成王幼小,周、召为保傅。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秦之胡亥,用赵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酷暴不已,旋踵而亡。故知人之善恶,诚由近习,朕今为太子、诸王精选师傅,令其式瞻礼度,有所裨益。公等可访正直忠信者,各举三两人。”

    贞观十一年,以礼部尚书王珪兼为魏王师。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古来帝子,生于深宫,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我今严教子弟,欲皆得安全。王珪,我久驱使,甚知刚直,志存忠孝,选为子师。卿宜语泰 , 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怠。”珪亦以师道自处,时议之也。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长孙无忌房玄龄曰三师以德道人者也若师体卑太子无所取则诏令撰太子接三师仪注 太子出殿门迎,先拜三师,三师答拜,每门让三师。三师坐,太子乃坐。与三师书,前名惶恐,后名惶恐再拜。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四·尊敬师傅》)

    [注]①泰:魏王李泰,唐太宗第四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谓长孙无忌/房玄龄曰/三师以德道人者也/若师体卑太子/无所取/则诏令撰太子接三师仪注/ B、太宗谓长孙无忌/房玄龄曰/三师以德道人者也/若师体卑/太子无所取则/诏令撰太子接三师仪注/ C、太宗谓长孙无忌/房玄龄曰/三师以德道人者也/若师体卑太子/无所取则/诏令撰太子接三师仪注/ D、太宗谓长孙无忌/房玄龄曰/三师以德道人者也/若师体卑/太子无所取/则诏令撰太子接三师仪注/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托六尺之孤”与“祖母刘愍臣孤弱”(《陈情表》)两句中的“孤”字含义相同。 B、“曷尝无师傅哉”与“曷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两句中“曷”含义不同。 C、“不愆不忘”与“匪我愆期”(《氓》)两句中的“愆”字含义相同。 D、“时议善之也”与“不亦善夫”(《种树郭橐驼传》)两句中“善”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赏赐给李纲一辆代步的“车子”,并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还下诏命令皇太子亲自迎接他上殿,亲自拜他为师。 B、唐太宗认为古代英明、贤能的帝王都不能没有老师,如果黄帝、颛顼、尧、舜、禹等人没有老师的点化,那么也不能名垂史册。 C、唐太宗认为人的善恶会受到身边人的影响,周成王因受贤师的教诲成为圣君,秦二世胡亥因受赵高的影响而导致秦国很快灭亡。 D、唐太宗对自己长期任用的王珪评价极高,认为他个性刚直,心存忠孝,并选他担任皇子的老师,并告要求儿子对待王珪应倍加尊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

    ② 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

  • 5. 古代诗歌阅读

    田家留客

    王建

    人家少能留我屋,客有新浆马有粟。远行僮仆应苦饥,新妇厨中炊欲熟。

    不嫌田家破门户,蚕房新泥无风土。行人但饮莫畏贫,明府上来何苦辛。

    丁宁回语屋中妻,有客勿令儿夜啼。双冢直西有县路,我教丁男送君去。

    【注】①王建,唐代诗人。这首诗是作者任渭南县尉时,西上进京途中所作。②双冢,地名,与渭南均在今陕西境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句中的“人家”可理解为“客”,这两句既有留客之意也含有留客安排。 B、“厨中炊欲熟”“蚕房新泥”等细节,给田家劳苦而贫困的苦难生活增添了温馨。 C、本诗表达方式别具一格,以田家主人的口吻依照时间顺序来展开,流畅而自然。 D、本诗“缘事而发”,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语言通俗简练而且有感染力。
    (2)、从诗中“客”的角度来看,田家主人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6. 名篇名句默写
    (1)、《拟行路难》(其四)中运用反问语气表现鲍照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精神的两句诗是:
    (2)、黄庭坚作诗善于锻炼熔造前人诗句,《登快阁》中“”两句便化自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离骚》中,表明时不我待,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 7. 语言文字运用I

    人们从         的塑像上仰视诸葛孔明的容颜,从斑痕累累的碑碣上聆听三国时代的回音,从彩绘的梁柱上感受历史的冷暖。在这里,有生者与死者的真诚对话,有对智慧之星的敬仰和崇拜。在这里,诸葛孔明的名字没有在人们的祈福中被呼唤为神灵,没有在咒语里被念叨为驱邪的利器。         的焚香叩拜,为的是表达对一脉精魂的亲近,接受一次智慧的洗礼;朝野名流         , 为的是与先贤进行真挚的交流。

    功业未就,诸葛亮何以传世千秋?这不仅是由于其忠诚所决定的,更在于其知不可为而为的勇毅。大量的诗篇告诉我们,来来往往的拜谒者,瞻仰的是他身上亘古不灭的精神。虽然岁月的风霜湮没了历史的印痕,但湮没不掉诸葛亮倾注在汉室江山上的心血。如果说诸葛亮当年寓居隆中,是为了隐以求志,静观时变。那么他择刘备而仕,则是为了兴复汉室,施展抱负。在世人的心目中,诸葛亮是奇谋巧计的策略家,是雄才大略的外交家,是高瞻远瞩的政治家,是运筹帷幄的军事家。他“忠以效国、勇以迎难、慎以处事、严以律己、俭以养德、勤以职守”的高尚品格和修身治国的道德风范,给后人留下了一份__的精神财富!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栩栩如生    布衣雄世    调墨弄笔    永垂不朽 B、绘声绘色    芸芸众生    调墨弄笔    永不磨灭 C、栩栩如生    芸芸众生    挥毫泼墨    永不磨灭 D、绘声绘色    布衣雄世    挥毫泼墨    永垂不朽
    (2)、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8. 语言文字运用II

      , 有“金针”“黄花菜”“忘忧草”“疗愁”等等。全世界范围内,萱草属有14个种,原产我国的就有11个种。因此,中国成为世界上萱草   、分布最广的国家,是世界萱草属种质的自然分布中心。

    萱草的花型与百合非常相似,英文名字为daylily,顾名思义就是只开一天的百合。萱草通常丛生生长,一枝花葶上会有多个花蕾,会陆续绽放。萱草的   , 但群体花期长,有些品种能连续开花2~3个月,甚至达到半年之久。

    萱草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栽培历史。古代游子要出门远行前,会在母亲居住的堂前种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之情,忘却烦忧。唐朝的孟郊就曾在《游子》中写道:“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同时,萱草耐寒、强健的优良特性也与中国母亲包容、韧性极强的优点是一致的。因此,早在母爱成为康乃馨的花语和寓意之前,我国就已经有把萱草作为母亲花的传统了。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85个字。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毛泽东在《心之力》一文指出:大凡英雄豪杰,高节俱从毫末生,确立伟志,发其动力,则可推陷廓清,一往无前。

    毛主席的这句话在21世纪的当下仍能给我们深刻启示。校报“青年论坛”栏目即将举办新一期研讨,请你依据上述材料,以嘉宾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