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8-19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战国后期,诸侯国君已普遍用玺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等,逐渐形成玺印制度。如图是战国时期诸侯国的部分代表官印。这表明战国时期(    )

    战国·魏·文桘西疆司寇(印)    战国·齐·大车之鈢(玺)

    A、封建体制开始崩溃 B、集权体制初现雏形 C、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D、玺印具有统一风格
  • 2. 如表是摘录自春秋战国时期的部分典籍史料。据此可反映当时(   )

    文字材料

    出处

    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滥乎中国,施及蛮貊

    《礼记》

    南夷与北夷交,中国不绝若线

    《公羊传》

    (中原诸国)"杂用夷礼”“用夷变夏”

    《左传》

    四海之内若一家

    《荀子》

    A、各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 B、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地区 C、民族之间文化认同加强 D、传统礼乐制度遭到冲击
  • 3. 下表说明当时(   )

    春秋时期的战争(部分)

    时间

    事件

    前714年

    宋殇公不按时朝见周王,郑庄公率兵伐宋。

    前713年

    鄙国公然违抗王命,齐、郑二国联合发动了讨伐鄙国的战争

    前709年

    芮伯姬万因与其母矛盾而被逐居于魏国后,芮更立君,周师、秦师围魏,执芮伯以归。

    A、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发生 B、周天子仍有一定政治权威 C、中央集权制度遭到破坏 D、传统宗法体系进一步强化
  • 4. 图示法是历史学习中常用方法之一,如图空白处对应的正确名称应该是(   )

    A、春秋 B、南朝 C、北朝 D、三国
  • 5. 商鞅将周代五等爵制转变为二十等爵制(最低为公士,最高为彻侯)。同时扩大受爵范围,平民也可以受爵,按照军功依次晋升,依爵位高低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奴婢。这一改革措施(   )
    A、否定了官僚贵族各项特权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恢复了西周的宗法分封制 D、激励了秦国人的进取精神
  • 6. 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是,“商鞅虽死,秦法不败”。上述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
    A、商鞅变法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秦国的法律非常的残酷 C、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自食其果 D、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
  • 7. 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
    A、促进了政治统一 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C、冲击了贵族政治 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 8. 下表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内涵,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思想主张

    思想内涵

    A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B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重视以人为本

    C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D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A、A B、B C、C D、D
  • 9. 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部分思想家的观点。

    人物

    观点

    老子

    “圣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孙子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孟子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荀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据此可知,这些思想家都主张(    )

    A、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B、以德治国,恢复礼制 C、民贵君轻,实行仁政 D、顺其自然,尊重规律
  • 10.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大变动时期。以下说法符合这一时期的有(    )

    ①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②都江堰和龙首渠的修建体现了国家对水利工程的重视

    ③大放异彩的学术思想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④用竹木板作书写材料的简策和线帛作书写材料的帛书盛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11. 先秦诸子虽“百家异说”,但其思想台趣却有相通之处。以下论述体现了(    )

    著作

    相关论述

    《孟子》

    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韩非子》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吕氏春秋》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不得休息。

    A、它僚政治的确立 B、诸子思想的统一 C、社会转型的诉求 D、集权制度的完善
  • 12. 自晚周以降,“中国”一词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含义派生出文化中心含义。赵武灵王指出,夷狄也拥有可资学习的文化长处,如“胡服骑射”便利于作战,中原人应当借取。这说明(    )
    A、春秋时期已有了“华夏认同”观念 B、晚周前期“夷狄”主动融入了华夏族 C、先秦时进入“胡汉”交融高涨阶段 D、战国时“中国”文化含义具有开放色彩
  • 13. 孔子倡导“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孟子主张“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二者言论所强调的是(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 14. 墨家主张爱无差等,不避亲疏。孟子认为,墨家的“兼爱”泯灭了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差别,将别人的父亲等同于自己的父亲,那就等于没有自己的父亲。这种认识差别主要是由于二者(    )
    A、社会环境不同 B、对孝道的态度不同 C、阶级立场不同 D、对其他学派的排斥
  • 15.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有精深独到的见解,他说:“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甚至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也正是在于这种伟大的思想。”“这种伟大的思想”主要是指(    )
    A、儒家的和谐思想 B、儒家的德治思想 C、法家的法治思想 D、道家的无为思想

二、材料分析题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 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 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

    ——摘编自《荀子》等

    材料二

    晚清以来,伴随着西风东渐,星期制传入中国。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视星期制为文明之制,主动仿 行。而湖广总督张之洞规定两湖书院的学生只准休旬假(十日放假一日),不得过星期日。1902年至 1911 年夏,由于清政府推行新政,各学堂、中央各部和地方衙门陆续实行星期日公休制度。1912年民国肇建,南京临时政府“期与世界各强国同进文明”,采用了星期日公休制度。与此同时,星期制也在社会上广为流行,渐成都市生活中新的工作与休闲的节奏。合理的休息与适度的休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人的精神面貌。

    ——摘编自湛晓白《时间的社会文化史》

    材料三

    1949年之后,新中国沿用近代以来形成的星期日公休制度。1995年3 月25日,国务院发布第 174号 令,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工作时间,星期六和星期日为周休息日”,自1995年5月1日 起施行。利用和过好双休日,对于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消费休闲和社会风尚都有很大影响,从星期日公休制到一周双休,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也为个人自由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摘编自《人民日报》等

    材料四

    19世纪晚期,西方科技发展出现新趋势: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直接结合,许多大型企业建立了科学技术实验室,如德国西门子等;科学研究走上集体攻关道路,1873年德国“国立物理研究所”、1876年美国爱迪生实验室即在此背景下创立;各国大量创办理工学院和技工院校;企业在科研中的地位日益提升。1901 年,美国82%的专利颁发给个人,18%颁发给公司;1932年,公司所获专利数超过国家颁发专利总数的一半。

    ——摘编自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简析近代以来星期“公休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科学研究的特点。
  • 17. 民生问题,国之大事,中国自古有重视民生之传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

    材料二   中国古代按照贫困户的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将其分为极贫、次贫等层级,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古代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还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如政府资助贫民春耕的种子。规定扶贫是各政权的重要职责,需设立独孤园等恤养老幼贫疾的常设机构。北朝在以“三长制”重建乡里机构时,特别强调三长有照顾乡里贫弱的责任。

    ——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了保障民生,孟子制定了怎样的制度规范?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思想并说明其当代价值。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早年以“儒”为业,“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他除了通晓迎生送葬的礼仪外,还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办私学,授徒讲学,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孟子将孔子的思想系统化并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其提出了“人唯有不忍人之心”的性善论,“不忍人之政”的仁政论,“尽心,知性,知天”的天道观,“由博返约”的认识论,“养吾浩然正气”的人格论。其主要学说体现在《孟子》一书中。荀子一方面强调人自身的修养, 强调圣人、君主对人民的教化作用,另一方面,他又看到只讲礼义,不讲法度,只重教化, 不重刑罚,并不能维持社会统治秩序。因而他的思想不局限于个体的仁义孝悌,而且强调集体的礼法纲常,注重立法并重。

    ——摘编自田苗苗《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儒学产生的背景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