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8-18 类型:单元试卷
一、基础巩固
-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有道而正焉 正:匡正 B、质胜文则野 文:华美、文采 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乍:突然、忽然 D、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只要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B、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C、大学之道 D、小人喻于利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就有道而正焉 B、策之不以其道 C、任重而道远 D、朝闻道 , 夕死可矣4.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儒教,跟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以“儒家思想”为最高信仰,为儒客推崇,历代儒客尊孔子为“先师”。 B、孔子是春秋末期鲁国人,他的主要成就是创立儒家学派,创作“六经”,创办私学。 C、《孟子》,儒家经典著作,被宋代朱熹列入“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据传为战国时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D、《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5. 体现孔子对真理的执着追求的句子是: , 。6. 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志向远大、意志坚强的句子是: , 。7. 《大学之道》为人们确立的进修目标是“ , , ”。进修的途径是“、、、、、、、”,包括“内修”和“外治”两方面,这与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观点是一致的。这是儒学为我们展示的人生目标和进修阶梯。8.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9. 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 。”10.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 , 。”11.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 。”12. 《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 。”13.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 。”14. 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 ”自勉。15. 《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 , , , 。”16. 《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17. 《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 “。”18. 《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 , ,。”19.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之道主要有三个方面,除了“勇敢的人不畏惧”,还有两方面是:“ ,。”。20.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与别人的句子是:“ ,”21.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 ,。”22.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奏乐也不管用的句子是:“ ,”23. 在《<论语>十二章》中,“ ,。”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24.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 ,。”25. 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26.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说话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27.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 ,。”28. 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 ”和“ ”29.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 ”,而能够持之以恒也是因为“ ”。30.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多学诗,因为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还“ ,”,意思是还可以团结群众,抒发不满。31.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了要求:“ ”他认为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说话要谨慎。32.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要求的句子的:“ ,。”33. 《<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仁就是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 。 ”34. 《<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 ,”35. 《<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回答弟子子贡所问的可以终身践行的一个字的话是:“ ”36. 《<论语>十二章》中,“ ,。”这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37. 《<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的两句话是:“ ,。”38. 《<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39.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诗的重要性,认为诗可以“”,可以“ ”,还可以“ ,。”二、阅读理解
-
4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B、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C、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D、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古代中央政权分封的各方君主的统称。周制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B、“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国君之下依次有卿、士、大夫三级。 C、“伯、叔”,古代兄弟排行。伯指排行老大,叔指排行老三。亦有伯(孟)、仲、叔、季之说。 D、“王子”,帝王的儿子。嫡长子多会作为皇位继承人被立为太子,又称皇储或储君。(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国、蔡国大夫的所作所为都违背了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蔡国之间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就连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问题,虽然回答的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孔子听了颜回的回答感到欣慰,许诺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②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
(5)、结合全文看,孔子最后为什么能够脱身?三、语言运用
-
41. 汉字文化魅力无穷,儒释道文化又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请参照下面的示例,从结构特点和蕴含道理两方面对“儒”字和“道”字做简要分析。
佛:左边是“人”,右边是“弗”,合起来仿佛是“人不要”的意思。这分明是说要摆脱私心的束缚,超脱对外物的追逐,即“放得下”。
儒:
4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孔子的哲学以“仁学”为标志。关于“仁”的内涵,孔子有不同层面的回答,其中一个层面就是,。“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也就是说,一个没有“知”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仁者的。“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仁者不是简单地爱人,。可是,要区分这个问题就必须有“知”,所以,在孔子“知”“仁”“勇”的完整品格中,“知”是第一位的,“知”才能“仁”, , 才能谈“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