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选必修上册5.1 《<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2-08-17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知识

  • 1. 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于事而于言     ①敏:机敏             ②慎:谨慎 B、质胜  ①文:华美、文采       ②野:不受拘束 C、小人  ①喻:比喻         ②利:利益 D、父       ①迩:近      ②事:侍奉
  • 2. 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就有道而正       天下归仁 B、质胜文野  故木受绳 C、事而慎于言  不能容远近 D、不仁       死后已
  • 3.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全都属于古今同义现象的一项是( )

    ①见不贤而内自省

    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③回虽不敏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古之学者必有师

    A、②⑤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 4.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见思齐焉

    ②见贤思

    ③可以

    ④远之

    ⑤邻之 , 君之

    ⑥择而从之

    菅人命

    A、①⑤/②③⑦/④⑥ B、①②/③④⑦/⑤/⑥ C、①⑥/②⑤/③④/⑦ D、①④⑤/②/③/⑥⑦
  • 5. 下列有关《论语》的相关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B、《论语》以叙事体为主,语录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C、《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D、“四书”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 6. 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后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的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字子贡。 B、《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合称“五经”。 C、小人,西周、春秋时代对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称谓,又指道德低下的人。前者与“大人”相对,后者与“君子”相对。 D、士,在春秋时期,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也泛指读书人。本文中就是后一种用法。

二、文言文阅读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材料二: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怒’手!己所不欲,勿拖于人。

    (《论语·颜渊》)

    材料三: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论语·先进》)

    材料四: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论语•先进》)

    (注)①椁:古代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问其目:详情。 B、举直措枉诸:诸多。 C、矣恸:悲伤过度 D、吾不徒行以为之椁徒行: 徒步行走
    (2)、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从孔子与樊迟的对话中可知,樊迟和孔子所说的“知”指的是知人善任。 B、子夏称赞说“富哉言乎”是因为他认为孔子的话含义深刻丰富。 C、“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是说行仁德既在于自己,也需要外界的监督,表明了孔子对待人生所采取的积极进取态度。 D、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
    (3)、请评析材料四中孔子不为颜渊做椁的行为。
  • 8.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二)

    公孙丑①:“敢问夫子恶②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③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④未尝知义,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日:‘今日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据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何谓知言?”

    曰:“诐⑤辞知其所 , 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注】

    ①公孙丑:孟子的学生。②恶:同“乌”,疑问词,哪,何。③慊:通“惬”。快心,满意。④告子:孟子同时代人,两人所持观点不同,有过辩论。⑤诐辞:偏颇的言辞。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皆有不人之心         忍:怜悯,同情 B、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同“邀”,博取 C、今日矣         病:疲倦,劳累 D、诐辞知其所蔽          蔽:蒙蔽,局限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 B、有是四端也            师道不传也 C、其子趋往          视之人不仁 D、其外之也故             贼人利其身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B、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C、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D、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能够符合孟子“浩然正气”之说的一组是()

    ①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③留将正气冲霄汉,著成信史照尘寰。

    ④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⑤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

    ⑥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②⑤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孟子提出的“仁义礼智”都发端于“不忍人之心”的看法,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 B、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认为仁义礼智本就存在于内心,只须去心中寻找,无须后天培养。 C、孟子认为浩然正气须于心中蓄积,而非依靠外物之力获取,若是自欺欺人,拔苗助长,浩然之气也就会衰亡。 D、“浩然正气”是孟子对个人最高精神境界的描述,它对约束人心、塑造正直而坚毅的人格功莫大焉。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②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7)、根据第二则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如何培养“浩然正气”。
  • 9.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二)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小人闲居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虑而后能得:处事合宜 B、致知在物格:标准 C、人之其所亲爱而焉辟:偏向 D、之其所哀而辟焉矜:怜悯,同情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大学道吾为其无用而掊 B、知止后有定人不仁,如礼何 C、欲齐家者恕乎 D、小人闲居不善 之于未有
    (3)、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相同一项是()

    例句:见思齐焉

    A、譬如 B、父而自利 C、之成而实五石 D、在止于至
    (4)、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B、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C、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D、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5)、下列对选文(一)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B、继而又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 C、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摈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 D、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7)、结合《大学之道》,谈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成为怎样的人。

三、语言表达

  •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中孔子用“”两句来概括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2)、《论语·泰伯》中的“”说的是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3)、《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
    (4)、《论语·卫灵公》中的孔子的经典妙句、中华民族的重要信条,讲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的两句话是:
    (5)、《论语·阳货》中孔子用“”四句话概括了《诗经》这部书的四种作用。
  • 11.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4)、《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 12. 请围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写一段议论的文字,不少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