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8-16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每题2分,有30小题;共60分)
-
1. 自武王以后,周共灭九十九国,降服六百五十二国。上述国数未必可信,但灭多数小国,建立较大的侯国,使遵守周朝制度、向周王朝贡,则是事实。这表明西周初年( )A、出现新旧并存的政治制度 B、推行分封制是巩固统治的需要 C、沿袭商朝分封诸侯的传统 D、实行的政治制度强调血缘关系2. 据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3. 有学者认为商周之际的中国文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是全方位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革命”。其意义,当然不仅仅是在王权易姓,还在于理性超越了信仰,引领了此后三千年的文明。材料反映了( )A、分封制取代内外服制是历史的进步 B、西周的制度推动了各地的文化认同 C、西周制度文化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D、礼乐制度确立使自然信仰逐渐衰亡4. 秦汉时期的“九卿”作为国家机关,其职能既包括了国家事务,也包括了皇家事务。唐代完成了国家事务和皇家事务的分离,行政和事务的处理也进入了一个更加有序的时代。这反映了( )A、官僚政治逐渐发展完善 B、“家国同构”形态的终结 C、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式化 D、君主权力不断得以强化5. 学者黄仁宇认为:“新朝代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A、是对前代行政制度的调和与创新 B、是专制体制下权力分配的结果 C、不利于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D、其历史作用符合制度设计者的初衷6. 汉惠帝时期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监御史( )A、代替郡守执掌地方管理 B、行使御史大夫的职能 C、成功防止地方侯国割据 D、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7. 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故!”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A、孔子 B、老子 C、韩非 D、墨子8. 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 )A、削弱了藩镇势力 B、强化了分封体制 C、凸显了专制集权 D、动摇了宗法制度9. 西方学者称科举制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这主要是因为科举制度( )A、利用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各级官吏,有利于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 B、将读书与做官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C、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D、营造了尊师重教、勤奋学习的社会氛围10. 据宋史载,“朝廷政事,以民为本。与民亲者,莫如逐路监司,及州长吏。祖宗以来,常重其选。故监司辞见皆得上殿,而州长吏,人数猥多,不可人人廷见。则择其州之要重繁剧、与夫沿边守御之地为长吏者,则许上殿”。对材料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 )
A、宋代加强对地方要员的控制 B、强调选官采用等级授职 C、宋代防止官员失职危害民生 D、彰显皇帝的信任与恩宠11. 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 )A、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 B、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C、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 D、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12. 有学者指出,明朝内阁是皇帝与官僚系统之间的桥梁和中介,是一种行政执行权与决策权的间接结合结构,阁臣参预中枢行政决策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内阁同皇权的关系。这表明明朝内阁( )
A、形成了合理的制约机制 B、决定了中央行政体制的运行 C、辅政方式有灵活多变性 D、适应了君主专制强化的要求13. 下表为不同史籍中对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的历史叙述( )叙述
出处
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清圣祖实录》
朕自朝至夕,凝坐殿室,披览各处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诸臣,日不下数千百言。
《清世宗实录》
今朕虽逾六衮,而精力强盛如常,不惮万机之劳贳力。尝欲俟八旬以后,春秋渐高……或可稍安颐养。
《清高宗实录》
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A、勤于政事保证了三帝意志的完全贯彻 B、勤政作风预示着封建王朝的衰落 C、批阅奏章是三帝处理政务的主要方式 D、乾纲独断是盛世三帝的政治传统14. 两汉时期,中国逐渐建立完善以祭祀农神和籍田为中心的农事祀典制度,形式有封禅、请雨、立春礼、立秋礼、祠社稷等。这反映了( )A、当时农业技术的进步 B、“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由此确立 C、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 D、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基本特征15. 东汉豪强地主经营的田庄,组织大规模的多样化生产……既种植谷物、蔬菜、经济作物,又从事纺织、酿造、制药等生产。此类田庄的增多( )A、直接导致了商品交换范围的缩小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的发展 C、顺应了豪强地主垄断农业的潮流 D、提供了商品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16. 古代中国贤明的统治者都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如北魏颁布均田令,给农民分配露田、桑田;唐贞观年间,统治者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明清统治者减免赋税、官府提供耕牛和种子。上述史实说明( )A、统治者和农民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B、推行均田制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C、重视农业是为了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D、自耕农是封建王朝稳固政权的基础17. 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公输班被誉为木匠祖师,他发明了锯子、刨子、钻子、凿子、铲子等木工用具。这些发明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冶金技术的进步 C、铁制工具的普遍推广 D、“百家争鸣”的出现18.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上述材料表明( )A、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 B、民间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 C、亳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 D、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19. 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这说明( )A、抑商政策并不能完全遏制商业发展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汉代政府抑商的法律就是一纸空文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20. 史书记载,明太祖意识到通过海路,也可以与番邦交通,如果不禁止老百姓通过海上私下贸易,恐怕大家都会不思劳作,纯事商业。为此,朱元璋( )A、派郑和下西洋 B、实行海禁政策 C、秉承抑商政策 D、废除丞相制度21. 明正德、嘉靖年间松江府人陆揖针对政府当局的“禁奢”政策,写文为奢侈辩护道“先富而后奢,先贫而后俭”,而“奢则其民必易为生”,陆揖的理论( )A、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反映了经济发展影响思想观念 C、代表了晚明社会的思想主流 D、反映了君主专制统治受到冲击22. 明朝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和西方显露资本主义的曙光,大致处于同一个历史时代。但不久,两者从此进入两种不同的轨道。导致近代前夕中国经济相对迟滞的最主要原因是( )A、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B、人口压力过大 C、传统农耕文明的衰弱 D、自然经济的根深蒂固,阻碍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23. 战国后期,诸子思潮激荡,交互影响。例如墨者习儒者之学,老庄、申韩学术颇有互通之处……调和折衷之思潮逐渐成熟。吕氏春秋之编纂可视为先秦思潮发展的结局。这种思想局面折射出( )A、思想复杂、流派林立 B、相互学习、思潮趋一 C、经济转型、走向统一 D、诸侯争霸、礼崩乐坏24. 有学者指出,董仲舒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了儒家的政治理念和价值祈愿,此一方式能够相对有力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儒家所自任之道义对王权的规约。这主要在于董仲舒( )A、倡导“独尊儒术” B、提出“天人感应”学说 C、主张兴办太学 D、宣扬“三纲五常”理念25. 下表是秦汉时期治国思想的演变。朝代
治国思想
背景
秦
《史记》:“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秦孝公时,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嬴政时,统一全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等。
汉初
《汉书》:景帝时“禁官吏不奉法令,以货赂为市,朋党比周,以苛为察,以刻为明”,“减笞法,定篓令”,“欲令治狱者务先宽”。
秦末以来的战乱使经济凋敝,民众嫌乱思安等。
汉武帝以后
公元前120年,关中水灾,董仲舒建议在灾区“顺应天意”,多种宿麦,缓解饥荒。汉武帝采纳,派使者劝导农民种植宿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国力增强,面临内外威胁,汉武帝矢志创伟业。
此演变表明( )
A、治国思想根植于时代的需求 B、法家思想适合朝代新立之时 C、朝代不同需要的治国思想不同 D、汉代综合使用儒道两家思想26. 宋代某理学家说:“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由此可见该理学家( )A、主张求理需循序渐进 B、认为育人要因材施教 C、倡导教育需有教无类 D、强调探寻事物的真理27. 下列明清时期思想家言论的共同之处是( )顾炎武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
黄宗羲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王夫之
论天下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A、抨击程朱理学 B、反对君主专制 C、继承儒家思想 D、倡导经世致用28. 东汉时,蔡伦独创新意,使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加工成新的书写材料——纸(“蔡侯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蔡侯纸”是最早出现的纸 B、东汉时纸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 C、中国的造纸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 D、蔡伦改进造纸材料有利于信息记录29. 某同学读到一篇论文,文中的关键词有三大发明、“存天理,灭人欲”、词、关汉卿等,这篇论文的题目最有可能是( )A、《三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B、《论宋元文化的高度繁荣》 C、《关汉卿与元曲》 D、《商品经济与词的发展》30. 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二、材料分析题(共31、32两大题;共40分)
-
31.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32. 思想的产生与社会的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疑,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汉武帝元光元年策试贤良诏问:【朕】永惟万事之统……欲问大道之要,至论之极。(董仲舒)对曰:“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及相关主张。(2)、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应对汉武帝“大道之要,至论之极”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汉代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儒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