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2-08-15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论语·季氏篇》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     ),友多闻。益矣。”
    A、友善柔 B、友便辟 C、友谅 D、友便佞
  • 2.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     )”。括号中应该填:(     )
    A、 B、 C、 D、
  • 3.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可以 , 可以观      兴:激发人的感情 B、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文胜质则                       史:虚饰,浮夸 D、君子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知晓,明白
  • 4. 许多成语源自《论语》,给人以丰富的教益。下列对相关成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三十而立:指三十岁时能够立身,有所成就。启示我们把握人生成长的关键时刻。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令人领悟富有智慧的学习之道。

    C、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见贤思齐:看见贤者,就想学得与他一样。启发我们不断修身向善,积极反思自我。

    D、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沂水春风:春风和煦、春日畅游的美好图景。鼓励大家珍惜春光,及时享乐。

二、语用综合题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对于孔子所讲的“仁”,要从孔子所处的历史环境中给予评价。从根本上说,“仁”字的本义是“仁者,人也”,也就是“拿人当人”,也就是“爱人”。孔子生于乱世,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后来家族渐渐没落,      到鲁国。他幼年丧父,年纪不大就出去谋生,还要奉养母亲,(       )。当时正值列国纷争、      、拿人不当人的奴隶社会末期。面对这样一个黑暗的社会现实,孔子举起“拿人当人”的“仁”字旗帜,倡导“泛爱众而亲仁”,无疑是很伟大的,而且他也是就自己所能来      自己的学说的。在孔子以前,学校      在贵族手中,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于是,从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以“有教无类”广收平民子弟。这就是孔子伟大人格的一个具体体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流落       生灵涂炭       践行       把持 B、流浪       寸草不留       实行       陷落 C、流浪       生灵涂炭       实行       把持 D、流落       寸草不留       践行       陷落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所以他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从而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 B、所以他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因而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 C、所以他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进而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 D、所以他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从而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从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以“有教无类”为方针广收平民子弟。 B、从孔子才开始办私人学塾,围绕“有教无类”广收平民子弟。 C、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以“有教无类”为方针广收平民子弟。 D、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有教无类”的方针广收平民子弟。
  • 6. 仔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结合你所知道的孔子的事迹或思想,按照对联写作要求,完成下列对联。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奉为 “圣人”“天之木铎”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孔子死时,鲁哀公亲制诔文悼念他,称他为“尼父”。到汉平帝刘衍,追孔子为公爵;北魏孝文帝称孔子为“文圣尼父”;北周静帝封孔子“邹国公”;隋文帝则称为“先师尼父”;唐太宗尊他为“先圣”“宣父”;唐明皇加封孔子到王位“文宣王”……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上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下联:

  • 7. 近日,“中国教育:从传统文化寻找突围之道”高峰论坛在京举行。“国学新青年”成为此次论坛上的热门话题,请根据以下调查信息图为“国学新青年”下一个定义。要求:语言简明,不超过80字。

三、文言文阅读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1)、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A、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B、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C、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D、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可以兴,可以观             兴:激发人的感情 B、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文胜质则史               史:虚饰,浮夸 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知晓,明白
    (3)、下列对“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一句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这句话可译为“从近处来说可以侍奉父母,从长远来说可以辅佐君王”。 B、这句话强调了“诗”的教化作用和文化地位。 C、这句话充分说明孔子对“诗”的重视。 D、“事君”就是做官,是古代教育的最高理想。
    (4)、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认为,“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而且责任重大,应为此奋斗终生。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孔子的义利观,从个人道德着眼,主张个人在面临选择之时,应舍利取义。这里的“利”,主要是私利。 C、“克已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从这个层面来说,“礼”是“仁”的内化和自觉。 D、孔子认为学《诗经》好处很多,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②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史记・孔子世家》

    (二)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

    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

    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吾命有所矣!”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

    《庄子・秋水》

    (三)

    孔子行,简子将杀阳虎,孔子似之,带甲以围孔子舍,子路愠怒,奋戟将下,孔子止之,曰:“由,何仁义之寡裕也!夫诗书之不习,礼乐不讲,是丘之罪也。若吾非阳虎,而以我为阳虎,则非丘之罪也,命也!我歌,子和若。”子路歌,孔子和之,三终而围罢。《诗》曰:“来游来歌。”以陈盛德之和而无为也。

    《韩诗外传・卷六》

    (四)

    孔子之宋,匡人简子以甲士围之。子路怒,奋戟将与战。孔子止之,曰:“恶有修仁义而不免世俗之恶者乎?夫《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是丘之过也。若以述先王、好古法而为者,则非丘之罪也,命之夫。由歌,予和汝。”子路弹琴歌,孔子和之。

    《孔子家语》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                                   适:到,去 B、阳虎尝匡人                         暴:欺凌 C、吾命有所矣                         制:制度 D、若以述先王、好古法而为者       咎:过错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五日               必知疾之所自起,能攻之 B、匡人如予何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礼乐不讲            譬之如医攻人之疾者然 D、子路弹琴歌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谋曰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

    天若是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也不会掌握这些文化了

    B、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

    在尧、舜时代,天下没有贫穷的人,并不是因为人们都取得了智慧。

    C、由,何仁义之寡裕也

    由,你心里的仁义怎么这样少了

    D、恶有修仁义而不免世俗之恶者乎

    怎么会有修治仁义却免不掉世俗憎恨的人呢

    (4)、材料三、四都是关于孔子在困境中“弦歌不辍”的记载,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其一,完成写作任务。

    ①根据这两则材料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孔子弦歌不辍图”。要求:描写生动,能表现出氛围特征和人物的精神气度。150字左右。

    ②根据这两则材料概括孔子“弦歌不辍”的精神内涵,结合现实生活或阅读积累,谈谈你对这种精神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要求:逻辑清楚,1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