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2022年六校联考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2-08-12 类型:中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经典永流传。中国诗词既蕴含人文思想,又焕发理性光辉。对下列诗词划线部分的化学解释不合理的是(    )
    A、花气袭人知骤暖 , 喜鹊穿树喜新晴﹣﹣温度高,分子运动加快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煅烧石灰石,不发生化学变化 C、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金的性质稳定,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形态存在 D、何意百炼钢 , 化为绕指柔﹣﹣生铁经不断煅烧捶打氧化,降低碳的含量,变成钢
  • 2. 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美丽家乡人人有责。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绿色出行,积极践行“低碳生活” B、防治雾霾,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C、变废为宝,回收利用废旧电池 D、布袋购物,努力减少“白色污染”
  •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氧气 B、电解水时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中产生的气体具有助燃性 C、防止铁制品生锈必须同时隔绝氧气和水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组成元素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 4.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稀释浓硫酸

    测溶液pH

    过滤

    滴瓶中取用液体

    A、A B、B C、C D、D
  • 5. 下列化学用语中,关于数字“2”表示的意义正确的是(   )
    A、2H:表示两个氢元素 B、Mg2+:表示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C、NO2:表示二氧化氮中含有两个氧原子 D、2CH4:表示两个甲烷分子
  • 6. “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从宏观角度分析: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均由不同种元素组成 B、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没有改变 C、从表示方法分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O+2CO __ 2CO2+N2 D、从社会价值分析:该反应将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能有效控制环境污染
  • 7. 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使a、c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都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B、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C、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关系是:a>b>c D、在t2℃时,将30ga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质量为80g
  • 8. 下列操作方法能达到除杂目的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操作方法

    A

    CO2(CO)

    点燃混合气体。

    B

    铜粉(木炭粉)

    在空气中灼烧固体混合物。

    C

    O2(水蒸气)

    将混合气体通过浓硫酸。

    D

    NaCl(CaCO3

    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A、A B、B C、C D、D
  • 9. 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 B、碱溶液的pH大于7,因为碳酸钠溶液的pH大于7,所以碳酸钠属于碱 C、洗涤剂是利用乳化作用除去油污,汽油也能除去油污也是利用了乳化作用 D、铝比铁更易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则在空气中铝制品比铁制品更易被腐蚀

二、多选题

  • 10. 将一定量的铝粉投入到含溶质为Mg(NO3)2Cu(NO3)2AgNO3的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无色;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滤渣中一定有Ag、Cu B、滤渣中一定有Ag,可能有Cu,没有Mg C、滤液中一定没有Cu(NO3)2AgNO3 D、滤液中一定有AgNO3Mg(NO3)2

三、填空题

  • 11. 在H、O、Na、S、Fe五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按要求用化学用语填空。
    (1)、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2)、+3价铁形成的碱是
  • 12. 构建知识网络模型是化学学习中重要的学习方法。如图1是小明同学利用左手构建的酸的化学性质知识网络(其中A、B表示反应物,C表示生成物)。

    请完成下列问题:

    (1)、如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盐酸的pH,则结果会(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2)、图1中①的现象是
    (3)、世界卫生组织推广使用中国铁锅,使用铁锅炒菜时,放点食醋可以补充人体中构成血红素的(填“Fe2+”或“Fe3+”),该反应的原理是利用了酸的(填序号“②”“③”“④”或“⑤”)化学性质。
    (4)、小明用图2来说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过程,该过程不发生变化的微粒是(用符号表示),该反应的微观实质可表示为 H++OH-=H2O 。依此类推当图1中③是向稀盐酸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时,反应的微观实质用同样的方法可表示为
    (5)、图1中⑤的性质可用于除铁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盐酸、硫酸、食醋具有相似化学性质是因为它们水溶液中都含有(用符号表示)。
  • 13. A﹣F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六种物质,其中A、C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氧化物,C是人体含量最多的物质,C、D、E、F是不同类别的化合物,D和E的溶液均呈碱性,且D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相连的物质两两之间可以发生反应,“→”表示由某一物质转化为另一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
    (1)、F的化学式;列举B的一种用途
    (2)、图中的①②③反应分别属于三种基本反应类型,写出其中属于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4. 下图为初中化学常见的实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图甲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2)、图乙是电解水的实验,a端为电源(填“正”或“负”)极。
    (3)、图丙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中观察到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该实验说明
  • 15. 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展开探究。以下是教学片段,请你参加学习并填写空格。

    【演示实验】将一定质量的稀盐酸加入盛有NaOH溶液的小烧杯中。

    【提出问题】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某同学提出疑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是什么?

    (1)、【猜想与假设】针对疑问,大家纷纷提出猜想。甲组同学的猜想如下,请补上猜想二、

    猜想一:只有NaCl                    猜想二:

    猜想三:NaCl和HCl 猜想四:NaCl、NaOH和HCl

    乙组同学认为有一种猜想不合理,不合理的猜想是 , 理由是

    (2)、【实验探究】

    丙组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几滴CuCl2溶液,(填实验现象),证明溶液中一定没有NaOH。

    (3)、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学习小组利用浇杯中的溶液,并选用了老师提供的pH试纸、K2CO3溶液、AgNO3溶液,进行如下三个方案的探究。

    实验方案

    测溶液的pH

    滴加K2CO3溶液

    滴加AgNO3溶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试纸变色,对照比色卡,pH<7

    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

    溶液中有HCl

    溶液中有HCl

    溶液中有HCl

    (4)、【得到结论】通过探究,全班同学一致认为猜想正确。
    (5)、【评价反思】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并且得出正确结论的活动过程给予肯定,同时指出(2)中存在两处明显不正确。同学们经过反思发现以下两处不正确;

    ①实验操作中的不正确是

    ②实验方案中也有一个不正确,错误的原因是

四、计算题

  • 16. 请你仔细分析如图所示的实验过程和提供的数据,并进行计算。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写出计算过程,精确到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