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6.1芣苢 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2-08-1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知识
-
1. 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薄言采之(说话) B、薄言有之(取得,获得) C、薄言掇之(拾取,摘取) D、薄言袺之(提起衣襟兜东西)2.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①薄言采之(助词,无实义)②薄言掇之(选取)③赖有诸孙替老人(依靠,依赖)④急炊大饼偿饥乏(赔偿)⑤多博村酤劳苦辛(求取)⑥赋诗怜汝足精神(爱怜)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为诗歌体制,"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 B、《诗经》原称《诗》,它是"五经"之一,"五经"是指《易》《书》《诗》《礼》《乐》。 C、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其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子数整齐划一。全诗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D、在古代,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往往会分成若干支而散居各处。各个分支除了保留姓以外,还会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文氏"即文姓。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学校举行的“我读《诗经》”比赛活动,使我们锻炼了组织能力,增强了集体意识,彰显了青春活力,提高了诗歌鉴赏水平。 B、“两让两争取”这一办学思路的提出,目的就是切实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争取社会的广泛认可,使我们学校真正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名校。 C、根据各种民调显示,人们高度钦佩中央的反腐勇气,坚决拥护中央对所有贪官开展调查的决定。 D、加快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要求我们的政府努力加强执政能力和水平,为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做出新的贡献。5. 根据语境,依次填入下列语段中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项是( )《诗经》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故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诗经》的传唱,使原本遥远的地域变得可以想象,可以亲切地感知。__________。因此说,__________。
①这当然不利于人们建立地理意义上“天下”的概念
②春秋战国时期,乃至更早,《诗经》就为凝聚我们的民族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③在当时,由于相距遥远,交通不便,普通人的旅行范围是非常有限的
④《诗经》在当时各国之间,缔造了宝贵的文化亲缘
⑤齐国的海,宋国的河,秦、晋的高山,他乡丰富的物产、奇异的风情,都因《诗经》的描绘而进入人们的视野
A、④③①⑤② B、②③①⑤④ C、④③⑤①② D、②③①④⑤6. 阅读《芣苢》,《诗经》常使用赋、比、兴的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7. 阅读《芣苢》,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劳动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8. 阅读《芣苢》,前人读这首诗曾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200字左右。二、诗歌鉴赏
-
9.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无 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章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 B、这首诗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C、或同穿一“袍”,或同穿一“泽”,或同穿一“裳”,这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表达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 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2)、《诗经》主要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其中的哪种手法?其作用是什么?三、语言综合运用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凌晨闻布谷,先日见春耕。①”田垄在农人的阵阵吆喝声中苏醒了。越冬的稻种再也耐不住寂寞,在温水的日夜浸泡、_________________下,身子变得丰满而结实,露出尖头和嫩芽。此刻,父亲神情专注,______________地捧起这些可爱的小精灵——②那眼神就像过去看着儿时蹒跚学步的我——然后将它们一一挥洒在平整均匀的秧田里。
收成好不好,关键看秧苗。在农人眼里,长势喜人的秧苗象征着生机勃勃的希望,孕育着丰收的梦想。插秧,乡下人又称“栽田”③。大清早,人们三三两两聚集在田头,高高地卷起裤脚,_________________地下田拔育好的秧苗。稻草如绳,一拉一扯,秧苗就在农人的手中迅速成堆结把,不一会儿就铺满了整个秧田。
该插秧了。听!④那一声声欢快豪放的秧歌响彻山谷,荡漾出发自心底的喜悦。农人渴望用辛勤和执着感动上苍,祈祷______________,—起呵护秧苗茁壮成长。
犁耙水响,秧歌嘹亮,转眼又到了春耕时节。如今,热闹喜人的载田场面也曾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行渐远,古老的耕牛早已被现代化的农机取代。只是当有一天尝试着追寻生命的记忆时,才蓦然发现,那一棵棵小小秧苗在盛满乡愁的田垄里,依旧岁岁常绿,青春不老。
(1)、下列对画框处标点符号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处句号放到双引号的后引号前面表明引用内容的结束。 B、②处破折号标示解释说明,改为冒号也是正确的。 C、③处引号与“‘五四’运动”中“五四”引号用法相同。 D、④处感叹号用在语气强烈的独词句后表示感情强烈。(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催促 小心翼翼 争先恐后 风调雨顺 B、促使 谨小慎微 争先恐后 五谷丰登 C、催促 小心翼翼 奋起直追 五谷丰登 D、促使 谨小慎微 奋起直追 风调雨顺(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热闹喜人的栽田场面也曾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行渐远,古老的耕牛早已被农机的现代化取代。 B、古老的耕牛早已被现代化的农机取代,热闹喜人的栽田场面也曾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行渐远。 C、曾经热闹喜人的栽田场面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行渐远,古老的耕牛早已被现代化的农机取代。 D、古老的耕牛早已被现代化的农机取代,曾经热闹喜人的栽田场面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行渐远。1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文化遗产承载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对当代人来说,不仅要看到其外在形式, 。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现在,随着新技艺的不断兴起, , 因为它们多属于特定的农耕时代。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有些物件可能会从生产劳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出,但退出的可以是外在的“形”, 。
12. 按照要求对下联。平仄可不论,注意得体。(1)、给学校劳动基地写一下联。上联:流汗方知拓荒苦
下联:
(2)、一位大学生即将毕业参加工作,请你为他写一下联。上联:干事创业爱岗敬业业业出奇迹
下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