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8-10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32分)
-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争讼(sòng) 凫(fú)水 斡旋(xuán) 悄(qiāo)怆幽邃 B、羁绊(jī) 蓦(mò)然 迁徙(xī) 拾(shè)级而上 C、束缚(fù) 冗杂(rǒng) 狩(shǒu)猎 强(qiǎng)词夺理 D、龟(jūn)裂 翌(yì)日 褶(zhě)皱 戛然而止(jiá)
-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致密 箴默 枯燥 消声匿迹 B、帷幕 驰骋 虔诚 人情事故 C、震撼 弥漫 腐蚀 川流不息 D、怅惘 襁褓 严竣 不修边幅
-
3.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恐惧伴随着他成长的各个段,并在他行将就木时,给他致命一击,使其崩溃。 B、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C、乍一听,他的解释似乎可以自圆其说 , 但仔细推敲,还是有很多漏洞。 D、这道难题,在老师的反复讲解下,同学们终于大彻大悟。
-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畅销读物能成为经典作品,关键在于它具备能经受时间考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B、为了激发大家阅读的兴趣,我校语文组开展了一系列的名著阅读和主题诗歌朗诵。 C、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担负起发扬、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D、师生们对学校的午餐赞口不绝,是由于食堂师傅们用心准备、精心烹饪的结果。
-
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_________未出现和普及的年代,灯笼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_________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手中灯笼点亮,指引人们返回温暖的家中;村口红灯高挂,_________着远方游子孤独的心;宅第灯笼高挂,则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
A、尚 记载 温暖 B、尚 承载 慰藉 C、还 承载 温暖 D、还 记载 慰藉 -
6. 将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排序合理的一项是( )
①所以作家不只能写自己,也能写别人。
②我们闻过玫瑰花的香味,这是经验,凭我们闻过花香,可以描写一切闻见花香的人。
③这两者是分不开的,先经验后体会,有经验才能体会。
④文章题材的来源是体验:体会和经验。
⑤经验是亲自尝受,体会是因为自己尝受过,知道别人的心里是什么滋味。
A、②④③①⑤ B、②⑤④①③ C、④③⑤②① D、④⑤①③② -
7. 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市是城市中划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唐代的“宫市”名为交易,实为掠夺。 B、二十四节气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也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春分,为二十四节气之首。 C、《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 D、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
8. 默写。(1)、 , 亲山亲水有亲人。(贺敬之《回延安》)(2)、 , 在城阙兮。(《诗经·子衿》)(3)、曲径通幽处,。(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4)、 , 讲信修睦。(《礼记·大道之行也》)(5)、土地平旷,。(陶渊明《桃花源记》)(6)、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 ”成为了现实,手机视频能让离别后的友人进行即时交流。(7)、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描写溪水蜿蜒曲折的句子是:“ , 。”(8)、“云”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 秋天漠漠向昏黑”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李白的《送友人》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运用比喻修辞,表达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
-
9. 名著阅读。(1)、选出下列关于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表述错误的一项( )A、保尔救出了朱赫来后,被贵族的儿子谢廖沙出卖,被白匪关押起来。 B、保尔最爱读英国小说《牛虻》,敬佩主人公的斗争精神。 C、在铁路就要修完时,无情的伤寒和大叶性肺炎最终夺取了保尔的战斗力。 D、“这些人是无价之宝,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是朱赫来到修铁路的工地视察时说的。(2)、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昨夜一上床,又把你的童年温了一遍。可怜的孩子,怎么你的童年会跟我的那么相似呢?我也知道你从小受的挫折对于你今日的成就并非没有帮助;但我做爸爸的总是犯了很多很重大的错误。自问一生对朋友对社会没有做什么对不起的事,就是在家里,对你和你妈妈做了不少有亏良心的事。——这些都是近一年中常常想到的,不过这几天特别在脑海中盘旋不去,像噩梦一般。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
以上语段中“有亏良心的事”指什么?“真正觉醒”的含义是什么?
-
10. 综合性学习活动。
八年级某班拟开展以“漫步古诗苑”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活动一:话开场】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整理的古诗在主题活动上展示,请你为主持人设计一段开场白。(不少于40字)(2)、【活动二:设项目】请你仿照示例为本次主题班会再设计两项活动。活动一:声情并茂诵古诗
活动二:
活动三:诗中有画绘古诗
活动四:
(3)、【活动三:写寄语】仿照划线句句式,续写句子,完成诗集寄语。读古诗,如同拥抱美妙的世界。你能领略山的风采:有的婀娜隽秀,有的巍峨挺拔。你能聆听水的旋律:有的低回婉转,有的澎湃激昂。你能欣赏花的姿容: , 。
二、阅读(38分)
-
11.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诗中“”点出送别友人的地点,“”点明送别时节。(2)、此诗在情绪上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何不同? -
1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①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② , 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③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④者,而后乃今将图南⑤。
②蜩⑥与学鸠⑦笑之曰:“我决⑧起而飞,抢⑨榆枋⑩而止,时则不至,而控⑪于地而已矣,奚以⑫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⑬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⑭;适百里者,宿舂粮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注释】①坳堂;堂中低凹处。②胶:指着地。③培:凭。④莫之天阏:无所滞碍。⑤图南:计划向南飞。⑥蜩:蝉。⑦学鸠:斑鸠之类的小鸟。⑧决:疾速的样子。⑨抢:触,碰。⑩榆枋:榆,榆树;枋,檀木,古书上的一种树。⑪控;极,落下。⑫奚以;何以。⑬莽苍,本指郊野的颜色,这里引申为近郊。⑭果然:吃饱的样子。⑮宿舂粮:春捣一宿的粮食。宿,指一夜。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志怪者也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三餐而反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魏学洢《核舟记》) 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以其境过清(柳宗元《小石潭记》) C、我决起而飞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韩愈《马说》)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渔人甚异之(陶渊明《桃花源记》)(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②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4)、从上文“鲲鹏”和“蜩与学鸠”的对比中,你有哪些收获?请简要概述。 -
1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审美意识
①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演变。
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服饰美学思想中,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主张。如儒家倡“约之以礼”,墨家倡“节用”,法家倡“自然”,反对修饰。
③魏晋时期是政治经济最为混乱的年代,但在精神上却是极自由解放的时期。最有名的竹林七贤,主张道家的自然主义思想,抨击虚伪的儒家名教,以蔑视朝廷,不入仕途为潇洒超脱之举。表现在装束上则是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晋记》载:“谢鲲与王澄之徒摹竹林诸人,散首披发。”这种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摆脱了汉代儒教的礼法束缚,直接展示人格个性之美。
④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种内在精神的释放,那么,唐朝的服饰则是对美的大胆追求。其服饰色彩之华丽,女子衣装之开放是历代没有的。唐代出现追随时尚的潮流,其石榴裙流行时间最长,《燕京五月歌》中“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条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儿女染红裙。”安乐公主的百鸟裙为中国织绣史上的名作,官家女子竞相效仿,致使山林奇禽异兽扫地无遗,充分显示了当时时尚的感召力之大。服饰风格是与现实分不开的,唐朝前期经济繁荣,手工艺发达,对外交流频繁,博采众长,首都长安堪称中国古代的“巴黎”。
⑤到了唐代后期,服饰审美中那种真率奔放的阳刚之气不得不让位于细腻含蓄的阴柔之韵,此种审美倾向的转变,是与当时唐朝由盛转衰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的。
⑥宋朝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服饰以纯朴淡雅为美。明代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史上最鼎盛的朝代,服饰华丽异常。这是因为明朝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封建意识趋向于追求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此外,明代中期南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达的手工业和频繁的对外交流,使其服饰从质料到色彩到图案都追求艳丽,形成了奢华的风气。到了封建社会末期,西洋文化逐渐向东渗透,留学生脱长袍马褂,变西装革履,也与当时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有密切联系。
⑦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饰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蔽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唐贞观年间曾两次下诏颁布服饰颜色和佩带的规定。在清朝,官服对于黄色亦有禁例。如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而下属各王等官职不经赏赐是绝不能用黄色的。
⑧纵观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古人审美意识对服装的影响,服装从最早的遮羞蔽体功能,经过岁月的流逝与历史的演变,从等级制度的代言人,到后来标榜个性的象征物,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而审美意识贯穿其中。今天,我们只有紧抓时尚脉搏,吸收传统文化之精华,了解现代人之审美情结,才能设计出中国民族服装的时尚精品。
(1)、文章以为顺序,说明了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演变过程。(2)、各个朝代的服饰有各自的审美意识追求。阅读全文,完成下列填空。魏晋时期
个性解放
唐朝前期
①
宋朝
②
明朝
服饰华丽异常
(3)、阅读③④两段,回答下列问题。①第③段中引用《晋记》相关内容,意在说明什么?
②第④段中着重介绍安乐公主的百鸟裙,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简要分析第⑦段画线句中加点字“绝不能”的表达效果。 -
1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利胚”师傅老葛
明前茶
①“小时候,家中还没有洗衣机,洗了粗重的床单被罩,母亲都喊孩子们去帮忙绞拧。但她不许我沾手,因为,我要学利胚。”
②三十年前,老葛还是小葛的时候,就深受管束,父母不让他掰手腕玩,不让他帮家里割稻子、扬谷子、捣年糕,不让他做任何有可能扭到手腕,或导致手部震颤的活计,原因就是“你师父说的,孩子的手腕要是不小心吃到力,利胚这一行就不能做了”。
③利胚,是制作薄胎瓷的重要一环。以一只敞口薄胎白瓷碗为例,拉胚师傅做好器型以后,碗还是混沌初开的模样,厚墩墩的,憨态可掬,碗口、碗腰、碗底处都有少许蓄泥,拿在手上有点坠手。而利胚就是把这胚体尽可能地削薄,只留下薄薄的一层胎骨。一只一百克的碗,利胚后只剩不到二十克。在利胚的过程中,器型的风骨开始呈现。清冷孤傲的气韵,并非上品,极品薄胎瓷看上去有一种很柔和的暖,“微微冒汗”。这种毫不孤冷的视觉效果,完全由利胚师傅所赋予的弧线来体现。
④利胚的第一步是磨刀,小葛上到小学六年级,就开始学习磨刀。光这一步就学了两年。利胚用的刀,其实都是用细长的钢条再次淬火,经锻打锉磨而成。师父不会把他用熟了的刀给你,因为你使不惯。每个人的手形不一样,利胚的速度不一样,“咬刀”的习惯也不一样。老葛跟我解释说,瓷器的造型和弧线千变万化,所以刀刃的弧度必须跟随器型变化。胚体越修越薄,刀刃越要与泥胚的弧线咬合得天衣无缝,不然,“哧”的一声,你精修了两个钟头的胚体,一秒钟就被修废了。
⑤三十年光阴倏忽过去,小葛变成老葛,跟随他的利胚刀,从二三十把,变成一百多把,板刀、条刀、挽刀、底足刀、外形刀、蝴蝶刀,这些刀就像他的兵器一样,每天都要在手中掂量磨砺。老葛在他的工匠生涯中,养成了习惯:每天都要磨刀,一磨就是一下午。从他吃完午饭开始磨刀,家人就知道,无事不可扰乱他的心神。这三十年,老葛成长为顶尖的利胚师傅,靠的就是高度的自律:他从不喝酒,因为酒精容易使手腕震颤;他不看情节粗暴的影视剧,怕自己沉溺分神;他也从不在白天工作,因为利胚时需要绝对的心神宁静。
⑥下午把刀磨好,前半夜老葛都在喝茶、读经,看他从西安碑林带回来的碑帖拓片。他并不练习书法,他只是看,捕捉那笔锋的走势,水墨的速度,连笔的弧度。他细细观瞧,即使酷暑天,身上也凉荫荫的没有一滴汗。这样,到了后半夜,他做利胚的心气就养成了——身体微倾,耳朵紧贴在钢条刀具的另一端,靠听走刀的声音判断胎体的厚薄。此时市声已消,灯火渐暗,猫走在瓦楞上的声音都清晰可闻。刀条擦过泥胎卷起飞扬的细浪,瓷泥特有的涩味钻入鼻孔。老葛已经锻炼出这样的本能——无需盯着泥胎反复观瞧,只要耳听手摸,就能判断胎体的厚薄。听一下刀在泥胎上走的声音,如果是“噗”,说明胎体尚厚;如果是“嘶”,说明开始走薄了,越往后,声音变化越是在毫微之间。
⑦午夜,老葛的左手,一直小心翼翼地托举着泥胎,犹如正托举一个脆弱的婴儿。他在这四个小时中不喝水,不看手机,不上厕所,不交谈。他只是沉浸在自己的节奏和旋律里,如此忘我,直到一气呵成。
⑧利胚成功的喜悦是怎样的?老葛说,形同十二岁那年的春天,在油菜花田里伸出手去,一只蝴蝶停在他的手背上。他失去了欢呼雀跃的本能,只是感受那痒酥酥的幸福。
(1)、小金同学读了此文,想上网具体了解什么是“利胚”,却发现“百度百科”没有“利胚”这个词条。“百度百科”下有一功能,读者可以自己编辑输入相关词条的解释。请结合本文第③段,代小金对“利胚”作解释。(不超过40字)(2)、根据要求赏析文中画线句子。此时市声已消,灯火渐暗,猫走在瓦楞上的声音都清晰可闻。(从描写的角度说说这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3)、这篇文章写技艺精妙的“利胚”师傅,为什么只用“小葛”和“老葛”来称呼?小贴士
小说中人物的称呼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它们或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或寄寓了作者的态度,或暗示了文章的主旨。这些称呼有些是作家们妙手偶得的,有些是他们反复斟酌的,读小说时要用心体会称呼的作用。
(4)、这篇文章中,小东读出了“幸福”,小阳读出了“坚持”,你读出了什么?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三、写作(50分)
-
15. 作文。
西沉就不再升起,划过天幕就不再回来;我们无法抵御浪潮,但会永远记得灯塔。“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虽然去世了,但他的两个梦我们依然铭记: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为了缅怀袁隆平爷爷,班级开展“为了梦想”主题班会,老师布置了以下任务,请你从三个任务中任选其一,按照要求完成。
任务一:写一篇演讲稿,结合具体事例谈谈自己在追梦过程中最深的一点感悟。
任务二:写一个“为梦想而努力”的故事。
任务三:假设你可以与袁隆平爷爷就“为梦想而坚持”这个话题进行交流,试着写一封信,表达你对他的观点的理解或你对这个话题的看法。
【要求】自拟题目;符合所选写作任务的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