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2.3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同步练习(B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8-07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综合图中信息,制约a地区发展交通运输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河流 C、地形 D、资源
    (2)、为发展a城镇及附近地区的经济,计划修建由a城镇至c港口城市的公路。图中最合理的选线方案是(   )
    A、①线路 B、②线路 C、③线路 D、④线路
  • 2. 过去,山区公路多为“之”字形盘山公路。现在,兴建高速公路则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如下图)。据此完成问题。 

     

    (1)、早期山区公路选线多为“之”字形,主要是考虑( )
    A、气候因素 B、居民点分布 C、地形因素 D、工业分布
    (2)、现在山区兴建高速公路不呈“之”字形,主要原因有( )

     ①经济实力的增强  ②汽车性能的改善  ③科技水平的提高  ④节省投资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 3. 读塔里木盆地部分人类活动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

    影响图中人类活动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植被 B、地形、水源 C、技术、资金 D、地形、河流
  • 4. M县在制定县域内精准扶贫方案时,规划将某个村实行生态搬迁。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考虑环境承载力等因素,该村最适宜选址在(   )
    A、 B、 C、 D、
    (2)、搬迁后,该村适宜重点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是(   )
    A、开采矿山 B、放养牛羊 C、种植棉花 D、水上漂流
  • 5. 堌堆是黄河下游地区的古代先民在平原上修筑的土堆台地遗址,主要用于居住。先秦到汉朝均有较多的堌堆,汉朝以后的数量极少。下图示意黄河下游地区堌堆的空间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1)、考古发现堌堆主要分布在当时黄河下游的河、湖沿岸地区。古代先民定居于此主要考虑该地区(   )
    A、水源充足 B、土壤肥沃 C、地形平坦 D、便于农耕
    (2)、推测汉朝以后堌堆逐渐废弃主要原因是(   )
    A、治黄措施改进 B、水土流失严重 C、黄河决口改道 D、人口迁移流失
  • 6. 江西省婺源县篁岭古村,地无三尺平,村民为顺应自然地形,家家户户在屋顶搭起晒架晾晒农作物。这种场景被称作“晒秋”。据此完成问题。
    (1)、“篁岭晒秋”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 B、水文 C、市场 D、地形
    (2)、该地传统民居屋顶多倾斜,其主要功能是有利于(   )
    A、节省建筑材料 B、冬季清扫积雪 C、多雨季节排水 D、室内通风散热
  • 7. 爨底下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始建于明代,之后成为京西古道上商旅必经之地,商业繁荣一时。新中国成立后,逐渐转变为以农业生产为主。村内建筑高低错落,分布密集,是我国北方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山地四合院建筑群(如图)。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爨底下村的旅游业蓬勃发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村内建筑布局方式的主要因素是(   )
    A、坡地多平地少 B、夏季高温多雨 C、村民团结凝集 D、古道临村通过
    (2)、新中国成立后该村转变为农业生产为主的原因是(   )
    A、缓解首都粮食短缺问题 B、古道衰落导致商旅减少 C、位置偏僻保证自给自足 D、农产品品质优市场广阔
    (3)、在古村落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当(   )
    A、挖掘文化内涵,适度兼顾现代审美需求 B、重新改造村落布局,提升游览的观赏性 C、迁出村内原住民,减少对古村落的破坏 D、以经济发展为主导,开发多元旅游产品
  • 8. 根据梯田田埂的建造材料,可将梯田分为石堰梯田(石堰即由石头垒起的梯田围埂)和土坡梯田。按照耕作方式,梯田则可分为水作梯田和旱作梯田。相对而言,石堰梯田的自然条件最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石堰梯田分布较为典型的地区是(   )
    A、青藏高原 B、黄土高原 C、太行山区 D、江南丘陵
    (2)、石堰梯田的主要特点是(   )
    A、土多水少 B、土少水多 C、石多水多 D、土少水少
    (3)、在大规模生态退耕的背景下,一些典型梯田面临着消失。有些专家呼吁保护,其原因是这些梯田具有(   )
    A、生态价值 B、经济价值 C、文化价值 D、社会价值

二、综合题

  • 9.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河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图中河流属于水循环中的哪个环节,并说明该环节的地理意义。
    (2)、图中P处是典型的地貌,描述该地貌的景观特征。
    (3)、农业社会时期,人们在M附近河段沿岸建设聚落,一般优先选择南岸还是北岸?请从地质作用角度说明理由。
  • 10. 读“我国南方某区域等高线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1)、据图中等高线数值判断,该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为 , 图示区域的最大高差可能为

    A.250m B.337m C.350m D.429m

    (2)、若在甲村和乙村之间铺设一段天然气管道,应该选择(②、③)两条规划线路中的哪一条?请据图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3)、如果要在甲、乙、丙、丁四个村庄中,优先选择一个投资建设小城镇,最可能是哪一个?请简要说明理由。
    (4)、为综合利用该地区的水资源,当地政府计划在④处修建水电站,若计划库区蓄水位为80米,则四个村庄中,急需搬迁的是;若拟建水坝坝长为175米,则其在地图上的长度大约为。请简要分析选择该处建坝的有利自然条件

三、图文分析题

  • 1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持续影响着该范围的海岸线位置。距今约1.8万年,北美冰盖开始消融,形成广大消融区。如图显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两站监测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

    (1)、分别指出冰盖消融导致的海平面、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并说明两者共同导致的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
    (2)、根据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陆面垂直变化的原因。
    (3)、说明导致乙站所在区域海岸线变化的主要人为影响方式。
    (4)、分析甲站区域与乙站区域海岸线水平变化的方向和幅度的差异。
  • 1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里下河地区地势低洼,河网密集,因此素有“锅底洼”之称,易受洪涝侵袭。特殊的地貌给里下河人带来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当地人发明了“垛田”(洼地捞淤泥垒田,层层加高,四面环水),营造出“万亩荡滩万亩鱼塘,十里长荡十里荷香”的农业景观。昔日洪水灾荒肆虐之地,已经变成今天的水上画廊、平原“粮仓”。

    材料二:里下河地区图(下左图阴影部分)和景观图。

    (1)、分析里下河地区由“洪水肆虐地”变为平原“粮仓”的原因。
    (2)、简述“垛田”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3)、描述里下河地区农业生产布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