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同步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8-06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制定并颁布了某项纲领,以满足农民想要获得土地、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该纲领是( )
    A、《资政新篇》 B、《海国图志》 C、《天朝田亩制度》 D、《中国土地法大纲》
  • 2. 中国历来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攸关历代政权的兴亡治乱和社会经济的繁荣更替。近代中国因未立足现实,而将农民平均主义思想发展到最高峰,最终成为空想的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耕者有其田”政策 D、《中国土地法大纲》
  • 3. 太平天国的都城是(    )
    A、永安 B、武昌 C、天京 D、南京
  • 4. 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是在(    )
    A、金田 B、永安 C、天京 D、安庆
  • 5. 某学者指出,太平天国运动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它仍然承袭了中国古代历史农民的“奉天承运”“改朝换代”“太平救世”的变革思想模式。该观点主要强调了太平天国运动(   )
    A、推动社会变革 B、传承优秀文化 C、具有历史局限性 D、注重学习先进
  • 6. 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    )
    A、定都天京 B、天京事变 C、天京陷落 D、永安封王
  • 7. 孙中山认为,"洪氏之覆灭,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孙中山认为"洪氏之覆灭"的重要原因是(    )
    A、清王朝封建势力强大 B、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C、不充分发动人民群众 D、没有先进的政党领导
  • 8. 柳亚子在《题太平天国战史》中写道:“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诗中的“煮豆燃萁”是指(   )
    A、北伐失利 B、永安建制 C、安庆陷落 D、天京事变
  • 9. 他创立了拜上帝会,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时间最长的农民起义运动,在南京建立了和清政府相对抗的革命政权……建立政权之后,开始乐享其成,不思进取,最终太平军内部争权夺利,以失败而告终。“他”是(    )
    A、林则徐 B、洪秀全 C、杨秀清 D、石达开
  • 10.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文献。它的颁布可以用来说明(   )
    A、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 B、学习西方改革内政的系列主张 C、太平天国政权组织的初步建立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 11. 洪仁玎提出的一个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的建设国家的新方案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海国图志》 D、《警示钟》
  • 12. 有人把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分为“宗教构梦、战争追梦、政策筑梦、内乱毁梦”四个篇章。“内乱毁梦”是指(    )
    A、永安建制,分封诸王 B、定都天京,军事全盛 C、天京变乱,由盛转衰 D、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 13. 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是历史学科常见的构成要素。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1839年6月,林则徐主持将英美等国商贩缴出的鸦片销毁 B、《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 C、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怙炮台,逼近天津 D、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共割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 14. 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转折点是(   )
    A、定都天京 B、北伐失利 C、天京事变 D、安庆失守
  • 15. 太平天国是清朝后期由农民起义创建的政权。它的诸项活动中,能够与当时世界主要发展潮流同步的是(   )
    A、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B、抗击华尔率领的洋枪队 C、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 D、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 16. 下列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是在出现严重危机的形势下爆发的 B、斗争目标都高举反帝反封建的大旗 C、都是农民阶级发起的运动 D、都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而失败
  • 17. 太平天国运动中产生了两个纲领性文件:一个深得民心,但却难以实现;另一个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却难以深入民心。前者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四洲志》 D、《海国图志》
  • 18. 太平天国运动遇到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战争不曾遭遇的新情况,这里的“新情况”是指(    )
    A、内部分裂 B、中央与地的联合围剿 C、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D、满汉地主阶级勾结镇压
  • 19. 马克思说:“推动这次大爆炸(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这说明(   )
    A、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B、太平天国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C、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D、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 20. 《天朝田亩制度》中主张绝对平均分配土地、产品,多余财财富要收归国库;《资政新篇》中却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这种改变(    )
    A、适应了农民战争的需要 B、挽救了太平天国危机 C、体现了时代发展潮流 D、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改良

二、材料分析题

  • 21. 阅读太平天国运动图,进行判断:

    以下的结论与观点与上述材料所表达的信息相符,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A”;如果违背上述材料内容所表达的信息,请在括号内填“B”;如果是上述材料内容未直接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填“C”。

    (1)、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运动。(   )
    (2)、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
    (3)、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作为纲领,但实际上没有得以实行。(   )
    (4)、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太平天国进入转折阶段。(   )
    (5)、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实际的革命纲领,不能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最终失败。(   )
  •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参加拜上帝会的人越来越多,发动起义的条件成熟了。太平军从金田村一路势如破竹,直达南京,并把这里作为太平天国的都城。经过三年多的征战,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

    材料二:伴随着军事发展,太平天国颁布了一个重要纲领,它规定“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材料三: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了。但太平军余部仍顽强地进行反清斗争,直到1868年。

    (1)、材料一中的“拜上帝会”的创立者是谁?太平天国把南京改名为什么,作为都城?
    (2)、材料二中的“一个重要纲领”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它为什么在实践中难以施行?
    (3)、材料三中的“失败了”的标志是什么?
    (4)、太平天国运动有哪些积极影响?(写出一点即可)
  •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1年的一天,大清国统治下的广西,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一群头缠粗布巾的人聚集在一起,历数着清王朝的腐败,他们与众不同的装束,与帝王统治格格不入的理论,预示着一场惊天动地的风暴的到来。

    材料二:“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

    (1)、材料一中他们的首领是谁?他们起义的地点在哪里?“惊天动地的风暴”指哪一运动?
    (2)、材料二中的“煮豆燃萁”指什么事件?此事件对这场运动造成了什么影响?
    (3)、你如何评价这次运动?
  • 24. 阅读教材,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英雄纪念碑,金田起义浮雕

    材料二: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也。

    材料三:“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

    ----1905年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

    (1)、金田起义的农民领袖是谁?
    (2)、材料中反映的是哪部文件的内容?为什么在当时没能真正实施?
    (3)、导致这场运动最终失败的原因,除材料三中的“煮豆燃萁”之外,还有什么原因?
    (4)、“莫将成败论英雄”,你如何评价太平天国运动?
  • 2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然而甚至在最初那些有希望的年代中都有迹象表明,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摘自《太平军叛乱》

    材料二:洪仁玕在1859年发表的《资政新篇》中概括地提出了强化中央集权、采用西方技术以使中国经济和交通现代化以及发展与西方列强友好关系的政策。洪仁玕所提出的开设现代银行、颁发专利权、建造铁路和轮船以及发展矿业等建议表明,他对西方力量所在的若干因素抱着全心全意的、虽然认识很不全面的赞赏态度。这些建议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太平天国是怎样进行“社会革命”的。
    (2)、据材料二,为什么说《资政新篇》的提出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结合所学,分析这种转变未能成功的原因。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转变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