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学年必修(上)历史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试卷更新日期:2022-08-06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铁农具在春秋时期出现,战国时期推广。铁农具的推广带来的影响有( )
①“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②“秋七月,初税亩”
③“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
④“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A、①②③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2. 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有可能填写的是( )A、铁犁牛耕 B、男耕女织 C、土地私有 D、自给自足3. 《孟子》说:“深耕易耨"。《韩非子》说:“耕者且深,耨者熟耘”。《吕氏春秋》说深耕可使“大草不生,又无螟蜮”,使禾、麦得到好收成。当时“深耕”得以普及的主要条件是( )A、农学研究的重大突破 B、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 C、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D、二牛一人耕作法的推广4.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大变动时期。以下说法符合这一时期的有( )①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②都江堰和龙首渠的修建体现了国家对水利工程的重视
③大放异彩的学术思想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④用竹木板作书写材料的简策和线帛作书写材料的帛书盛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5. 先秦诸子虽“百家异说”,但其思想台趣却有相通之处。以下论述体现了( )著作
相关论述
《孟子》
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韩非子》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吕氏春秋》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不得休息。
A、它僚政治的确立 B、诸子思想的统一 C、社会转型的诉求 D、集权制度的完善6. 春秋以前,地方民众多聚族而居,由族长进行管理。春秋战国时期,乡里民众逐渐打破了血缘聚居的形式,其管理者也被由政府任命的乡长、里长及伍长代替。据此可知,当时( )A、郡县制度普遍推行 B、宗法观念日益消亡 C、基层管理日趋严密 D、统一进程不断加快7. 墨家主张爱无差等,不避亲疏。孟子认为,墨家的“兼爱”泯灭了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差别,将别人的父亲等同于自己的父亲,那就等于没有自己的父亲。这种认识差别主要是由于二者( )A、社会环境不同 B、对孝道的态度不同 C、阶级立场不同 D、对其他学派的排斥8. 春秋时期,由于征战频繁,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战败贵族和失国贵族。如楚国的钟氏贵族钟仪,在和郑国交战之中被郑国俘虏,后又被郑国交给了晋国,类似现象屡有发生。这一现象( )A、导致了贵族统治的崩溃 B、加剧了楚国的人才外流 C、冲击了宗法分封的秩序 D、缓和了诸侯国间的矛盾9. 1978年,在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曾国国君曾侯乙墓中出土了一件属于战国早期的青铜器曾侯乙尊盘。尊盘是用34个部件,经过56处铸接、焊接而连成一体的,尊体上装饰着28条蟠龙和32条蟠螭。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 贵族重视器物视觉的美感 B、生活用品以青铜器为主 C、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D、青铜铸造技术较为先进10. 春秋战国时期,很多思想家、政治家主张增加人口(如下表)。这些主张( )孔子
“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也。”
管仲
“夫征天下者,必先争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丰者霸。”
商鞅
“今以草茅之地徕三普之民而使之事本,此其损敌也与战胜同实,而秦得之以为粟,此反行两登之计也。”
A、解决了当时人少地多的矛盾 B、加剧了各诸侯国之间的冲突 C、体现了重建政治秩序的需要 D、说明地主阶级治国思想趋同11. 新加坡的开国元首曾回顾说,“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们发觉年轻人比较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看到了这种倾向,我们学校里教授儒家道德课程,以加强家庭的影响力,目的是要防止新加坡社会过度的西化”。由此可见,为应对社会的过度西化问题,新加坡政府( )A、构建本土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B、积极倡导儒家伦理观念 C、彻底消除西方国家残余的殖民地文化 D、积极复兴传统民族文化12. “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不辨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上之”。墨家的上述人才观折射出( )A、春秋时期的社会阶层分化剧烈 B、战国时期新生社会力量的崛起 C、新兴地主不断壮大的时代特征 D、希望社会矛盾缓和的理想寄托二、材料分析题
-
13. 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
材料一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
材料二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荀子》)
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得益于此时丰厚的文化积累,在沉积和发酵了两千多年后,内部的压力已经足够大,加上适当的外部条件,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的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
——摘编自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对战国百家争鸣现象的一种解读》
材料二 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他不打算损害现存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过,他坚持统治者拥有统治权力的同时,还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并成为国家的正统信条。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的“内部压力”、“外部条件”和根本原因。(2)、根据材料二,归纳孔子的政治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