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高中语文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2-08-05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面是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C、“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运用现代白话。 D、“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
  • 2. 下列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群巨人的形象。他们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 B、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C、这首诗虽是自由体,但节奏感很强,随着人的感情的层层推进,句式、节奏也同时变化,显出一种内在的韵律美。 D、这首诗以铺陈排比的句式,热烈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量,正好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弱国愚民”状况的强烈愿望。
  • 3.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石砾            撕裂            慰籍          自然赐予 B、阴蔽            迅疾            婉转          一跃而上 C、催残            鄙弃            倦怠          瞻前顾后 D、晶莹            甘霖            炽热          深山幽谷
  •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直到五四之前,中国诗坛还是旧诗一统天下。________________

    ①新诗的倡导者们主张废除陈旧的格律,其着眼点当然不仅仅在于形式。

    ②尽管旧诗曾有灿烂的过去,但到了20世纪初,已成强弩之末。

    ③它那固定的形式、格律,已使它很难容纳新的思想、新的内容。

    ④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向旧诗所代表的传统思想与美学观念发起挑战。

    ⑤很难适应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读者的审美要求。

    A、①④②③⑤ B、②③⑤①④ C、①④③②⑤ D、②①④⑤③

二、语用综合题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常言“文如其人”,就是说一个人的性情、喜好等等会自然流露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文字和作者           , 非常相似。如果作文之人风流倜傥,他的文章定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可成;如果作文之人不苟言笑,他的文章定然庄严肃穆,天然一般有威慑力。( )每当阅读先贤的书籍,常常忍不住或者为先贤的           , 或者为先贤的深刻思想            , 恨不得立马和他当面交流所得、 畅所欲言。然而面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使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唯有在梦中出现。稍稍可以安慰的是,通过阅读先贤书籍,了解先贤的品性,知道先贤的喜好,体会到先贤的喜怒哀乐、嬉笑怒骂,自觉心意相通,感情更加贴近,             , 未曾得缘一见,内心里却已把他当作最亲近的朋友。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休戚相关          金玉良言          拍手称快             虽然 B、息息相关          金科玉律          拍案叫绝             即使 C、休戚相关          金科玉律          拍手称快             即使 D、息息相关          金玉良言          拍案叫绝             虽然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所以了解一个人,自然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同样的,熟读一个人的文章,就大约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 B、所以熟读一个人的文章,就大约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同样的,了解一个人,自然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 C、所以了解一个人,就大约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同样的,熟读一个人的文章,自然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 D、所以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自然可以了解这个人;同样的,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自然可读懂他的文章。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然而面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使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与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唯有在梦中出现。 B、然而面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时,与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唯有在梦中出现。 C、然而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使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唯有在梦中出现。 D、然面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时,先贤言谈的美好最象唯有在梦中出现。

三、语言表达

  • 6.   下面是某校一在校学生写给母校百年庆典的文章的片段,其中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金秋十月,惊闻母校百年庆典,我夜不成眠!饮水思源,永难忘怀!回想在母校生活和学习的这几年,所有的老师和同学们都给了我兄弟般的鼓励和帮助!今年,是您百年诞辰!弦歌百年今又始,桃李不言满庭芳。祝福您,我的母校!祝愿各位恩师扬名杏林!祝愿莘莘学子学业有成!

  • 7. 请阅读下面内容,指出文段从哪四个方面介绍了“绒花”。每点不超过4个字。

    绒花谐音荣华,是中华富资文化的代表。唐代被列为皇室贡品。明清时代更具规格,清康熙、乾隆年间为极盛时期。当年南京的“花市大街”曾是绒花的海洋,经营绒花的店铺盛极一时。绒花制作,需经染色、软化黄铜丝、勾条、打尖、传花等近十道工序。匠人制作一朵直径约十厘米的绒花,至少得花两三天,还不包括选购蚕丝等前期准备工作。红、粉、黄、绿等色的蚕丝绒,在钳子下被穿上钢丝,弯成花朵、柿子、元宝、如意等各种形状的绒花制品,色彩明快,栩栩如生。2006年,南京绒花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位于南京甘家大院南京民俗博物馆的赵树宪绒花工作室具有全套绒花工艺操作和设计能力;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绒花艺人赵树宪成为南京唯一仍在从事绒花制作的艺人。由于制作工艺复杂,耗时长,收益慢,绒花技艺后继乏人。

         ②     ③       ④

四、诗歌阅读

  • 8. 通读诗歌,探究以下问题: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1)、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2)、结合全诗,谈谈为什么说该诗是“力的赞美”。
    (3)、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有何象征意义?
    (4)、如何理解诗歌中的“力”字?
  • 9. 阅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完成文后题目。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势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路,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从仰视的角度写出了空中的壮阔景象,写出了诗人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 B、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丰富的想象,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 C、“无数”“无限”这些词语,写出了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威力的自然形象,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 D、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2)、结合写作背景,谈谈《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 10. 阅读诗歌,完成文后题目。

    刈禾女之歌

    (辛笛)

    大城外是山

    山外是我的家

    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

    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

    在雨里生长

    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

    我想告诉给妹妹们

    我是原野上的主人

    风吹过镶刀下

    也吹过我的头巾

    在麦浪里

    我看不见自己

    蓝的天空有白云

    是一队队飞腾的马

    你听   风与云

    在我的镶刀之下

    奔骤而来

    一九三七年四月三十日

    在苏格兰高原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也含有城市与乡野的对比。 B、“我想告诉给妹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写刈禾女收获时的心理活动,表达她对拥有原野感到欣喜。 C、“风吹过镶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写刈禾女劳作时的欢快,也写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D、“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从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这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 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C、“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刈禾女愉悦的心情。 D、“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镶刀之下/奔骤而来”,通过使用祈使语气和加快节奏,增强了抒情效果。
    (3)、“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的“空而常满”如何理解?
    (4)、从刈禾女的角度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分析。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忆里的光

    蒋子龙

    我八岁才第一次见到火车。1949年初冬,我正式走进学校,在班上算年龄小的。一位见多识广的大同学,炫耀他见过火车的经历,说火车是世界上最神奇、最巨大的怪物,特别是在夜晚,头顶放射着万丈光芒,喘气像打雷,如天神下界,轰轰隆隆,地动山摇,令人胆战心惊。许多同学都萌生了夜晚去看火车的念头。

    一天晚上,真要付诸行动了,却只集合起我和三个大一点的同学。离我们村最近的火车站叫姚官屯,十来里地,当时对我来说,就像天边儿一样远。最恐怖的是要穿过村西一大片浓密的森林,里面长满奇形怪状的参天大树。森林中间还有一片凶恶的坟场,曾经听的所有鬼故事,几乎都发生在那里面,即便大白天我一个人也不敢从里面穿过。进了林子以后我们都不敢出声了,我怕被落下,不得不一路小跑,我跑他们也跑,越跑就越得慌,只觉得每根头发梢都竖了起来。当时天气已经很凉,跑出林子后却浑身都湿透了。

    好不容易奔到铁道边上,强烈的兴奋和好奇立刻赶跑了心里的恐惧,我们迫不及待地将耳朵贴在道轨上。大同学说有火车过来会先从道轨上听到。我屏住气听了好半天,却什么动静也听不到,甚至连虫子的叫声都没有,四野漆黑而安静。一只耳朵被铁轨冰得太疼了,就换另一只耳朵贴上去,生怕错过火车开过来的讯息。铁轨上终于有了动静,嘎登嘎登……由轻到重,由弱到强,响声越来越大,直到半个脸都感觉到了它的震动,领头的同学一声吆喝,我们都跑到路基下面去等着。

    渐渐看到从远处投射过来一股强大的光束,穿透了无边无际的黑暗,向我们扫过来。光束越来越刺眼,轰隆声也越来越震耳,从黑暗中冲出一个通亮的庞然大物,喷吐着白气,呼啸着逼过来。我赶紧捂紧耳朵睁大双眼,猛然间看到在火车头的上端,就像脑门的部位,挂着一个光芒闪烁的图标:一把镰刀和一个大锤头。

    领头的同学却大声说是镰刀斧头。

    且不管它是锤是斧,那把镰刀让我感到亲近,特别地高兴。农村的孩子从会走路就得学着使用镰刀,一把磨得飞快、使着顺手的好镰,那可是宝贝。火车头上还顶着镰刀锤头的图标,让我感到很特别,仿佛这火车跟家乡、跟我有了点关联,或者预示着还会有别的我不懂的事情将要发生……

    十年后,我以第一名的成绩入伍,进入海军制图学校,毕业后成为海军制图员,接受的第一批任务就是绘制中国领海图,并由此结识了负责海洋测量的贾队长。贾队长有个破旧的土灰色挎包,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唯一醒目的是用红线绣的镰刀锤头图案。

    既然已经站在了军旗下,自然也希望有一天能站在镰刀锤头下,我对这个图案有一种特殊的亲近和敬意。于是就想用自己的新挎包跟他换。不料贾队长断然拒绝,他说这个挎包对他有特殊的纪念意义,目前还有很重要的用途,绝不能送人。有一次他在测量一个荒岛时遇上了大风暴,在没有淡水没有干粮的情况下硬是坚持了十三天,另外的两个测绘兵却都牺牲了。他用绳子把自己连同图纸资料和测量仪器牢牢地捆在礁石上,接雨水喝,抓住一切被海浪打到身边的活物充饥……后来一位老首长把这个挎包奖给了他。

    贾队长答应在我回家探亲的时候可以把挎包借给我,但回队时必须带来一挎包当地的土和菜籽、瓜子或粮食种子。原来他每次出海测量都要带一挎包土和各样的种子,有些岛礁最缺的就是泥土。黄海最外边有个黑熊礁,礁上只驻扎着一个雷达兵,一个气象兵,一个潮汐兵,他们就是用贾队长带去的土和种子养活了一棵西瓜苗,心肝宝贝般地呵护到秋后,果真还结了个小西瓜,三个人却说什么也舍不得吃……

    又过了几年,我复员回到工厂干锻工。锻工就是打铁,过去叫“铁匠”。虽然大锤换成了水压机和蒸汽锤,但往产品上打钢号、印序号,还都要靠人来抢大锤。我很快就喜欢上了打铁,越干越有味道,一干就是十年。在锻钢打铁的同时,也锻造了自己,改变了人生,甚至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我成了民间所说的“全科人”:少年时代拿镰刀,青年当兵,中年以后握大锤,对镰刀锤头有了一种说不出的特殊感情。

    (有删减)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镰刀锤头”贯穿全文,把作者少年时代看火车、青年当兵遇到贾队长、中年以后打铁的故事有机串连,是全文的线索。 B、作者运用倒叙式开头记叙看火车事件,先交代自己第一次见到火车的时间,再展开对具体情景的描写,突出记忆之深刻,照应文题。 C、文章第二段通过对我们的动作描写突出森林的可怕,但我们依然选择穿越,以此从侧面表现出火车对我们的强大吸引力。 D、贾队长不肯把旧挎包送人,是因为这个挎包代表着老首长对他的肯定和鼓励,同时这一情节也突出贾队长不谙世事的性格特点。
    (2)、围绕少年时代看火车经历的叙述,作者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