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文综历史12月第一次诊断性检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8-01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孔子曾经倡言:“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孔门弟子子夏进而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命题;孟子也指出,东夷之人的舜和西夷之人的周文王,均以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事功“得志行乎中国”。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   )
    A、以德治国思想的新发展 B、“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 C、文化认同已进至新境界 D、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 2. 据司马迁《史记》等记载,胡亥当政时期法令和吏治严苛、赋敛无度、百姓困穷而皇帝却不收容救济。近年湖南出土的《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诏书》则展现出胡亥重视赦免罪人、“德惠”吏民的皇帝形象。这说明(   )
    A、秦亡的传统认识已被颠覆 B、研究历史需多重证据 C、出土文献相对更具可信度 D、秦末的历史得到厘清
  • 3. 《唐律疏议》明确规定:“(私藏)弩一张,加二等(处罚);甲一领及弩三张,流两千里;甲三领及弩五张,绞。”“若化外人(外国人)来为间谍,或传书信与化内人(本国人),并受化外书信,知情容止(包庇)者,并绞。”这说明唐王朝(   )
    A、刑法细密严酷 B、加强边疆地区管控 C、对外交往收紧 D、重视维护国家安全
  • 4. 南宋高宗时,监察御史方庭实上疏反对向金人求和,他指出“天下者······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孝宗死时,因光宗拒不主持丧礼,导致政局动荡,众大臣在征得太皇太后同意后,强迫光宗禅位于宁宗。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皇权受到文官体制的威胁 B、伦常观念受到冲击 C、士人“与君共治”意识强烈 D、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 5.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四川各州府官员统计上报辖地人口时,大都认为“户口虚实无关政要”。1820年与1812年相比,各州府上报人口除泸州只增加2.5%之外,其余州府增幅在20%-30%以上,最高达55.1%.这折射出清朝中期( )
    A、州府虚增人口敛财成风 B、政府对民众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C、农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 D、原有的基层治理体系逐渐瓦解
  • 6. 19世纪40年代以后,上海地区的农民多从传统的棉稻种植转向蔬菜种植,每年六七熟,获利较多,洋葱、马铃薯、“欧洲种”花菜等种植者日多,蔬菜在当地种植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这种转变(   )
    A、得益于稻粮产量的迅速提升 B、实现了传统产业向近代转型 C、满足了民族工业的市场需求 D、反映了上海城市规模的扩张
  • 7. 清末时期,严复曾经提出“母健儿肥”,实现强母、强儿、强国、强种。梁启超反对妇女缠足,更进一步希望妇女读书识字,投入经济生产。他们意在倡导(   )
    A、解放女性以实现自由和平等 B、增强民力启发民智以挽救危机 C、发展体育运动以增强国民体质 D、革新风俗以推动民族民主革命
  • 8. 下图为1906年《北京画报》刊出的《恭贺立宪》,再现了当时学生队伍举着大清龙旗和“日新学堂”“恭贺立宪”的旗子,途经《中华报》等新式报馆时喜气洋洋的场景。半个月后,赞成立宪的《中华报》因涉嫌质疑立宪虚实被清廷查封。由此可知(   )

     

    A、清廷统治基础正在萎缩 B、晚清新学主导社会发展 C、改良主义顺应时代潮流 D、民众参政意识不断高涨
  • 9. 20世纪二十年代,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创刊初期,共产党员恽代英、萧楚女等人通过通信栏与青年交流互动,主要内容如表,这些交流互动(   )

    政治问题

    文化教育问题

    生活问题

    揭露帝国主义与军阀压迫民众情形   

    探讨政治运动    

    指导青年“到民间去”开展农村运动

    揭露反动教育界压迫学生的情形    

    开展教育斗争   

    研究社会科学

    关于家庭   

    关于婚恋   

    关于就业

    A、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B、提升了国民革命的社会氛围 C、催生了家庭革命与教育革命 D、推动了土地革命的深入发展
  • 10. 20世纪四十年代中期,成都茶馆最多时达到1000多家,茶馆从业者近10万人,比1931年时的茶馆数量多了近一倍,从业人数多了近9倍。由此可知,当时的成都(   )
    A、民族文化得到弘扬 B、市民生活闲适安逸 C、传统经济模式稳固 D、社会人口流动增强
  • 11. 下表是1962-1965年资本主义国家自费来华游客统计表(部分)。该表所反映的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人数(单位:人)

    约50

    约400

    1289

    3915

    所占外国来华游客总数比例

    5%

    39.8%

    53.3%

    87%

    A、中国的外交战略发生调整 B、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潮流 C、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 D、万隆会议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
  • 12. 1983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了动画片《蝴蝶泉》,以中国山水画的雅致秀美为基调,艺术地再现了白族青年猎人霞郎与蝶妹的忠贞爱情故事,此后,这类艺术风格的作品相继出现。这反映出(   )
    A、对外开放孕育了社会创新活力 B、党的民族政策推动了思想解放 C、社会变革助推了传统文化复苏 D、市场经济繁荣决定了文艺风尚

二、非选择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失业人口一度高达60余万人,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上海市政府开办了一些传习所,又筹集民间资本兴办了一些民生工厂,前后安置失业工人数千人。在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振兴实业的同时,政府还兴办了主要培养青年学生劳动技能的职业教育。抗战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法规,把失业保险列为重要险种,但由于资金缺乏而无法推行。受多种因素制约,上海市政府治理失业的成效并不显著。

    ——据谭玉秀《民国时期城市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材料二:建国初期,上海失业人口高达67万余人。在政府拨款教济的同时,上海总工会发出“全市在业工人捐助一天工资”的号召,得到了全市工人的踊跃支持,全国人民也开展了对上海失业工人的捐助运动。上海市政府鼓励来自周边各省的失业工人回乡生产,并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一五”计划实施期间,政府严格控制资本家解雇工人。1957年,上海失业人口降至3万余人。

    ——据吴文俊(上海失业问题及其治理研究(1949-1957))

    材料三: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大量简单劳动岗位消失,上海失业人口剧增。2001年,上海启动“4050项目”,将40岁以上的女性和50岁以上的男性列为重点帮扶的再就业群体,所有“4050项目”都必须经过社会公开招标,中标者在政府扶待和市场中介监督下实施。政府还鼓励大龄下岗职工自主创业,由政府给予免费指导、培训和税费减免。五年来,上海创造了职业培训100万人,再就业近百万人的奇迹。

    ——据宸星《让百万下岗职工走上就业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治下的上海解决失业问题措施的特点,并分析其解决失业问题成效不佳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解决失业问题的意义。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上海21世纪初解决失业问题措施的新变化。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典籍中的北宋相国寺

    太祖皇帝初幸相国寺,至佛像前……问当拜与不拜?(僧官)奏曰:“不拜。”问其何故,对曰:“见(现)在佛不拜过去佛。”太祖会心一笑。

    —(宋)欧阳修《归田录》

    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他物者,必由于此。太宗皇帝……命重建三门……亲填金字(匾)额,曰“大相国寺”"。

    ——(宋)王称《燕翼诒谋录》

    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无所不有。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本朝进士题名,皆刻石于相国、兴围两寺,盖效(唐)慈恩(寺)也。

    ——(宋)高似孙《纬略》

    天子……(按例)上元(节)幸集禧观、相国寺。

    ——(元)脱脱《宋史》

    国朝凡水旱灾异,有祈报(祈求和酬谢上夭)之礼(于相国寺)。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

    辽国人使(使臣)于相国寺、集禧观拈香,不依旧例重行立(两列站立),其馆伴使副(宋接待官员)……不合依随(没有纠正)……罚金三十斤。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帝)赐高丽使人(使臣)相国寺烧香。

    ——(宋)慕容彦逢《摛文空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围绕“从相国寺看北宋”这一话题,自拟题目,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解读北宋的社会面相。(要求:可围绕一种或多种面相进行解读。论题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西汉武帝时,政法苛严,酷吏辈出,连朝廷大臣也“安危不可知”;其统治后期,更是贿赂公行,冤欲遍地。汉昭帝(前87年-前74年在位)曾颂布特教令,把汉武帝时遣留的积案一次清理,全部免予究治。汉宣帝(前74年一前48年在位)继位后,亲自审理案件,宣布“子首匿(隐藏罪行)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祖)父母”都不再连坐,下令凡触犯他名讳的人免于利事追究,并恢复文景时期平(公平)获缓(和缓)删的传统政策。汉宣帝设置“延尉平”宫职四人,专助延尉决疑案,平冤狱,把治欲的好坏作为考核官变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一政策调整,使宣帝时“政教明,法令行”,西汉王朝得以继续维持兴盛。

    ——据顾奎相、陈流《中国古代改革史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宣帝刑狱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宣帝刑狱改革的影响。
  • 16. [历史-必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何刚德(1855-1936年),福州人。他在任江西抚州知府期间,设农局,开农学课,走访调查农产情况,撰成《抚郡农产考略》。与强调粮食自给的传统农书相比,何刚德在书中记述了多种农作物的详细售价及其变动情况。他鼓励农民在“棉花行中隙地”种芝麻,“棉花地旁者”种绿业··..··还主张用当地的甘族加工制糖,用竹子加工造纸等、他曾发出“西法能以萝卜酿酒,本省郡产萝卜,仅供蔬菜之用,有利源而不知,可惜也”的感叹。《抚郡农产考略》于1903年完成后,为农商部所采,为乡农之参助,部分文字连载于《江西官报》,但书中很多合理可行的举措并未达到理想实效。

    ——据张志翔等《何刚德(抚郡农产考略》农业经济思想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何刚德的农业经济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何刚德的农业经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