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池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8-01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满分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远”是一种距离,包括时空两个方面。中国艺术中强调“远”,但具有一些不同于自然距离的属性。艺术之远是对自然距离的超越,如唐诗僧皎然所说:“非谓森森春水、杳杳春山,乃意中之远。”这是一种心灵之远、境界之远,是艺术家精心构筑的第二时空——虚灵时空。在这虚灵时空中,包含着艺术家的多方面距离感受。艺术家不以一般的目光看世界,而以诗意的目光抚慰万物,和一般观照态度形成一种距离。他们刻意摆脱欲望的束缚,要遁入尘埃不到的高古悠远之所在,从而和俗世形成一种距离。艺术中远的境界空灵淡远,平和冲融,飘飘渺渺又从从容容,相对于具体的存在又是一种距离。同时,艺术境界之远迷蒙不定,若有若无,相对于清晰也是一种距离。艺术中远的境界的极致是要遁入空、虚、无、玄、道之中,在无限之中展现有限的根本距离。中国艺术在远的距离中淡化了、空灵了、迷蒙了、飘渺了。中国艺术中远的距离是迷离恍惚的眼,是若有若无的心,是从容自适的人生态度,是不为世系的高世情怀。
中国艺术中远的距离说,不同于西方近代美学中布洛所提出的“距离说”,布洛的距离说主要是一种审美态度论和审美本质论,而中国远的距离说,具有更广泛的内容,它以生命为中心,通过距离来展开生命,激荡生命,在距离中净化生命,提升性灵,最终归于宇宙的大生命,并在距离中展示生命的无上美感。
远之必返,远而不返,空其远也,如断线风筝,无根飘萍,遁入绝对的空虚寂寞之中。远而曰返,即强调生命的回环往复。返中有远,故有高致;远中有返,故能落实。远之于返,故能不粘不滞。远造成了一个较大的心灵空间,在这空间中自由地展开性灵跃迁活动;远又创造了一个静寂的世界,使人们能在空寂处见流行,流行中见空寂。无往不复,复返其道,这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国艺术理论的一贯思想。
(摘编自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
材料二:
对于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世人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一说。中国诗歌特别是山水诗中山水空间意蕴对中国山水画的空间建构与表现很有意义。中国诗人以全部的身心应对山水,以审美的情怀体悟味道。也就是说中国诗歌特别是山水诗中的山水表现不是自然风光美的客观描述,而是在自然山水中灌注了诗人的一种人生情感和哲思。因此,诗歌中的自然山水就是一种饱含情意的山水空间意象。
中国诗歌一开始就是基于言志抒情的功能产生的。山水诗兴起于魏晋时期,这是魏晋时期人的自觉、山水自觉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曾说:“山水方滋……此近世之所竟也。”“山水方滋”是指诗人开始从自然山水的空间性存在转向对山水本身的空间性之美的欣赏。陶渊明是魏晋时期一位重要的山水田园诗人,他创作了大量山水田园诗歌。其中很多诗都表达了自己对山水田园的由衷的热爱和希望栖身于山水田园的强烈愿望。从《饮酒》(结庐在人境)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正是在自然山水的空间性存在中体悟着一种人存在的境界。正是因为此,诗中的山水空间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意境,人的心灵境界通过自然山水景物的物境来呈现。诗中的山水景物空间通过心灵的照映呈现出来的是一种人生的境界。看似是在描绘山中景物,而其实是每种景物都有我之情志的进驻。这种对山水空间的感知绝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更多的是心灵上的,使我们感觉诗中山水田园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好像有人进驻到里面。而这些正是一种远式的空间性感知方式。
“有诗人自己在内”说明了中国山水诗所表现的山水空间是诗人自身存在的体悟性形象呈现。这形象有力地说明了中国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空间性审美欣赏侧重于自身存在的身心体悟,同时也直接作用于中国山水画远式空间性建构。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画家强调画中有诗、诗画同源的一个重要原因。
(摘编自徐学凡《“远”——中国山水画空间建构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艺术家以诗意的眼光观照世间万物,在不经意间和俗世形成了一种“远”的距离。 B、中国艺术的“远”并非是将人拉到渺不可及之所,而是即远即近,展示一种生命美感。 C、中国诗人对自然山水的描绘倾注着自身的内在情志,是作者自身存在状况的一种映射。 D、中国山水诗所呈现的山水空间意象和境界,对中国山水画远式空间性建构起直接作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家以诗意的目光抚慰万物,和一般观照态度不同,普通人只会用实用、功利的眼光看世界。 B、材料一认为,中国艺术中的“远”是一种心灵之远、境界之远,所以它是对自然距离的超越。 C、山水诗的兴起是当时人的自觉、山水自觉的一个重要表现,打破了中国诗歌抒情言志的传统。 D、两则材料都采用引用论证,如材料二首句引用世人的话指出中国艺术“诗画同源”这一特征。(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中国山水诗有诗人自己在内”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B、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C、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D、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寒江独钓图》(见下图)是南宋画家马远的代表作。请依据“画面解说词”,结合材料二,从“中国山水画远式空间性”的感知角度列举对此画的赏析要点。【画面解说词】此画取唐人诗意——“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画中,一叶扁舟上,一位渔翁静坐船头垂钓,除了船周围有两三条微微的波纹外,其余全是空白。
2. 现代文阅读II文本一:
雨村因问:“近日都中可有新闻没有?”子兴道:“倒没有什么新闻,倒是老先生你贵同宗家,出了一件小小的异事。”雨村笑道:“弟族中无人在都,何谈及此?”子兴笑道:“你们同姓,岂非同宗一族?”雨村问是谁家。子兴道:“荣国府贾府中,可也玷辱了先生的门楣么?”雨村笑道:“原来是他家。若论起来,寒族人丁却不少,自东汉贾复以来,支派繁盛,各省皆有,谁逐细考查得来?若论荣国一支,却是同谱。但他那等荣耀,我们不便去攀扯,至今故越发生疏难认了。”
子兴叹道:“老先生休如此说。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雨村道:“当日宁荣两宅的人口也极多,如何就萧疏了?”冷子兴道:“正是,说来也话长。”雨村道:“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老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大门前虽冷落无人,隔着围墙一望,里面厅殿楼阁,也还都峥嵘轩峻;就是后一带花园子里面树木山石,也还都有蓊蔚洇润之气,那里像个衰败之家?”冷子兴笑道:“亏你是进士出身,原来不通!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文本二: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文本三:
次日天未明,刘姥姥便起来梳洗了,又将板儿教训了几句。那板儿才五六岁的孩子,一无所知,听见带他进城逛去,便喜的无不应承。于是刘姥姥带他进城,找至宁荣街。
来至荣府大门石狮子前,只见簇簇轿马,刘姥姥便不敢过去,且掸了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蹭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板凳上,说东谈西呢。刘姥姥只得蹭上来问:“太爷们纳福。”众人打量了他一会,便问:“那里来的?”刘姥姥陪笑道:“我找太太的陪房周大爷的,烦那位太爷替我请他老出来。”那些人听了,都不瞅睬,半日方说道:“你远远的在那墙角下等着,一会子他们家有人就出来的。”内中有一老年人说道:“不要误他的事,何苦耍他。”因向刘姥姥道:“那周大爷已往南边去了。他在后一带住着,他娘子却在家。你要找时,从这边绕到后街上后门上去问就是了。”
刘姥姥听了谢过,遂携了板儿,绕到后门上。只见门前歇着些生意担子,也有卖吃的,也有卖顽耍物件的,闹吵吵三二十个小孩子在那里厮闹。
(节选自《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冷子兴的演说中可知,贾府已经衰败,即使在表面上也不能够维持某种繁华的假象。 B、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是因为她虽为贾府亲戚,但总有“寄人篱下”的阴影。 C、黛玉被几名轿夫抬至垂花门后,她由众婆子搀扶着,到了正房大院才由丫头迎进屋内。 D、刘姥姥眼中的贾府被簇簇轿马遮掩,她差点被人误导空等一场,帮她指路的是一老人。(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冷子兴以一种闲谈消遣的方式介绍贾府,对话显得轻松自在而又善于设疑。 B、文本二立足于黛玉之所见,采用“定点观察”方式,逐步展开了对贾府清晰有序的描写。 C、文本三中,刘姥姥与板儿一老一少的形象组合,更能引发读者对下层民众的怜悯之心。 D、三则文本都描写了贾府的环境,文本一是虚写,文本二是虚实结合,文本三则是实写。(3)、《红楼梦》用词极妙,请简要分析文本三中加点词“掸”和“蹭”表现了刘姥姥怎样的心理。(4)、作者从贾雨村、林黛玉、刘姥姥三个视角描写了贾府的环境,请简要分析其视角的差异及三人眼中贾府环境的不同之处。二、古代诗文阅读(满分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甲】
毕懋康,字孟侯,歙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以中书舍人授御史。言内阁不当专用词臣,边臣失律者宜重按,部郎田大年等以忤权要废,当雪。疏留中。视盐长芦。畿辅多河渠,湮废不治。懋康言:“保定清河,其源发于满城。抵清苑而南十里,则汤家口为上闸,又十里则清杨为下闸。顺流东下,直抵天津。旁近易、安诸州,新安、雄、完、唐、庆都诸县,并通舟楫仰其利。二闸创自永乐初,日久颓圮,急宜修复,岁漕临、德二仓二十万石饷保定、易州、紫荆诸军、足使士卒宿饱。”诏从之。巡按陕西,疏陈边政十事,劾罢副总兵王学书等七人。请建宗学如郡县学制。报可。改按山东,擢顺天府丞。以忧去。天启四年起右佥都御史,抚治郧阳。懋康雅负器局,扬历中外。与族兄懋良并有清誉,称“二毕”。懋良,字师皋。先懋康举进士。由万载知县擢南京吏部主事。历副使,至左布政使,俱在福建。振饥民,减加派,抚降海寇,以善绩称。懋康为巡抚之岁,懋良亦自顺天府尹擢户部右侍郎 , 督仓场。魏忠贤以懋康为赵南星所引,欲去之。御史王际逵劾其附丽邪党,遂削籍。而懋良亦以不附忠贤,为御史张讷所论,落职闲住。兄弟相继去国,士论更以为荣。兄弟皆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毕懋康传》)
【乙】
是时郑当时①为大农,言曰:“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度六月而罢,而漕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径,易漕,度可令三月罢,而渠下民田万余顷,又可得以溉田。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得谷。”天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通以遭大便利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
(节选自《史记·河渠书》)
[注]①郑当时,汉武帝时为大农令。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通/以漕大/便利/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 B、天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通/以漕/大便利/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 C、天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通/以漕大/便利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 D、天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通/以漕/大便利/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意即“贡举的人才”,明清时期专指殿试中合格之人。 B、畿辅:畿即京畿,辅为京城附近地区,合指京城附近的地区。 C、宗学:皇族子弟的学校,明代时其学制与郡县学制始终一样。 D、侍郎:秦汉时为宫廷近侍,隋唐时为三省所属各部长官副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毕懋康敢于上言。在进言中,对于内阁,他认为不应当专用文学之臣;对于边防大臣,他提出不守纪律的应该从重查办。 B、毕懋康重视边防。他巡察陕西时,上疏陈述十件边防政事,弹劾罢免副总兵王学书等七人,提升官职后因忧愁国事离职。 C、毕懋康素有气度。他与毕懋良都有清誉。毕懋良任职福建时,赈济饥民,减少杂税,安抚降服海寇,以仁善政绩而著称。 D、毕懋康不阿权贵。他是赵南星引荐的,魏忠贤因此想要罢免他,御史王际逵遂弹劾懋康依附邪党,于是懋康被削去官籍。(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部郎田大年等以忤权要废,当雪。
②兄弟相继去国,士论更以为荣。
(5)、毕懋康与郑当时在上言中都论及兴修水利的益处,请简要概括二者侧重点的不同。4. 诗歌阅读过洞庭湖
许棠
惊波常不定,半日鬓堪斑。
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鸟高恒畏坠,帆远却如闲。
渔父闲相引,时歌浩渺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拟人手法,写自己被惊涛吓得头发半日变白,间接表现了巨浪之险。 B、领联“疑”“忽”二字,写出诗人意外发现湖中央还有一座山峰时的惊奇之情。 C、颈联间接描绘出湖面的广阔无垠和湖水的平缓与宁静,显示出洞庭湖的壮美。 D、全诗语言浅近明白,如“常不定”“四顾”等词,颇有白居易诗歌的语言风格。(2)、同是描写洞庭湖,本诗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 名篇名句默写(1)、《尚书》曰:“垂拱而天下治。”此句表达了古人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 ”两句与此意思一致。(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描写彩船画舫和水洲白鹭的句子是“ , ”。(3)、“冰雪”是古诗文常见意象,既可实指,也常比喻人的高洁品行,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满分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4月17日,在太空“出差”半年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顺利返航,我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完美___________。从两千年前鲁班发明的“飞机”到今天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中国人以___________之精神探索深邃宇宙的梦想,从未停歇。仰望星空,航天事业神圣而光荣,但也充满坎坷与艰辛。63年前,第一代东风人凭借着革命加拼命的精神,住帐篷、睡地窝、饮苦水、吃干菜,顶风冒沙,战天斗地,在茫茫大漠深处创建发射场。这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在一代代东风人身上相承着。63年来,他们___________,奔向西北戈壁,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绚烂绽放。他们是___________的奋斗者!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发扬和继承航天精神,经过一代代中国航天人艰苦奋斗,开创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为代表的辉煌成就。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收官 后羿射日 前仆后继 不孚众望 B、落幕 夸父逐日 前仆后继 深孚众望 C、收官 夸父逐日 前赴后继 深孚众望 D、落幕 后羿射日 前赴后继 不孚众望(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继承和发扬航天精神,经过一代代中国航天人艰苦奋斗,开创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为代表的辉煌成就。 B、发扬和继承航天精神,经过一代代中国航天人艰苦奋斗,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为代表的辉煌成就。 C、继承和发扬航天精神,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经过艰苦奋斗,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为代表的辉煌成就。 D、发扬和继承航天精神,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经过艰苦奋斗,开创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为代表的辉煌成就。(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第一代东风人63年前凭借着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克服种种困难,在茫茫大漠深处创建发射场。”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7. 语言文字运用II许多人都喜欢吃披萨、香肠,你知道这些高能量的西式食物,为什么吃起来非但没有油腻感,反而 ?其奥妙就在于人们加入了一种名为罗勒的纯天然香料。
( )。其精油味道十分清新,略带有甜辣的青草香味儿。人们在感觉疲乏时使用这种精油,能迅速振奋精神,帮助增进记忆。
罗勒精油不仅有令人愉悦的特殊香味,而且具有极强的包容性, 。例如,与香蜂草精油搭配,对忧郁症等所致的身心病症十分有益;与橙花精油搭配,可镇定神经、治疗失眠;与天竺葵精油搭配,可对女性产生相当强效的呵护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罗勒这种植物对寒冷和潮湿非常敏感,种植它必须 。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罗勒花形奇丽,色彩动人,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均深受欢迎的香料植物,可供观赏,但其主要价值还是体现在特殊的香味上 B、罗勒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均深受欢迎的香料植物,可供观赏,花形奇丽,色彩动人,但其主要价值还是体现在特殊的香味上 C、罗勒花形奇丽,色彩动人,但其主要价值还是体现在特殊的香味上,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均深受欢迎的香料植物,可供观赏 D、罗勒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均深受欢迎的香料植物,花形奇丽,色彩动人,可供观赏,但其主要价值还是体现在特殊的香味上(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四、写作(满分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译文;不倚仗年龄大,不倚仗地位高,不倚仗兄弟的势力去交朋友。交朋友,交的是品德,不能够有什么倚仗。)
——《孟子》
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译文:因此批评我而又批评得恰当,这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肯定得恰当,这是我的朋友:一味对我阿谀奉承的人,就是害我的寇贼。)
——《荀子》
讲学以会友,则道益明;取善以辅仁,则德日进。(译文:通过学习来结交朋友,真理就更加明了。用善行来辅佐仁义,品德就日益进步。)
——朱熹《论语集注》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示。读了上面有关“交友”的三段文字,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发言稿,在学校班会课上,与同学们交流。
要求:合理引用这三则名言;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