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霍林郭勒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8-01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
1. 分封制也叫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下列选项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的是( )A、“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B、“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C、“周公……立七十一国” D、山东素有“齐鲁大地”之称2. 《礼记》中记述了这样一段文字:“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文中的“大道”含有:①禅让制②世袭制③公有制④私有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3. “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材料主要说明秦朝( )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官吏选拔制度 B、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 C、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D、出现内外朝相互制约的政治体制4.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其侍从顾问,康熙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任职。对这种设置正确的认识是( )A、明淸饱学之士享有政治特权 B、明太祖和康熙帝处于危机境地 C、明清皇帝推行重视文人政策 D、二者都是强化专制皇权的产物5. 中国封建社会中“学而优则仕”蔚然成风,政府官员必须是饱读诗书经典的文化人,因而士与卿大夫合二为一,出现了“士大夫”的称谓和阶层。这种变化缘于( )A、王位世袭制的形成 B、实行察举制度 C、九品中正制的出现 D、科举制度兴起6. 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这一演变反映了( )A、国家权力重心逐渐由内朝转向外朝 B、军国大事决策权的民主化趋势加强 C、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有效制约皇权 D、分割相权以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7. 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该学者认为军机处的设立( )A、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学 C、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D、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8. 古代雅典的陪审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这体现出雅典民主政治的重要特点是( )A、人民主权 B、轮番而治 C、法律至上 D、民主监督9. 古雅典官员任职期间,“任何公民都可因他行为不敬或侵占公款、叛国,共谋或其他严重犯罪活动而启动一种‘指控程序’来反对他,如果情况属实,他就被判处死刑。案件首先由议事会来判决,但更严重的案件通常由议事会交由陪审法庭来做最终判决,极其严重的案件,像叛国罪,由公民大会来审问”。这说明古雅典( )A、对政治权力实行严格的制约 B、公民大会是最高司法机构 C、官员贪污腐败现象比较严重 D、司法审判程序缺乏合理性10. 某西方学者这样评论罗马法:“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这里的“理性”是指罗马法( )A、不断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B、彻底摒弃了以前的习俗 C、竭力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D、构建了完备的法律体系11. 1701年英国制定《王位继承法》,规定:“鉴于英国法律是英国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因此,凡得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他们所属官史和大臣也都应按照同样的法律为国王效力,这一规定( )A、表明王位世袭制已废除 B、反映国王行政权得到扩大 C、反映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D、说明责任制内阁已经形成12. “英国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工业资产阶级和农村中的富裕农民得到选举权,选民人数大大增加,当年英国大约有16%的成年男子得到选举权,该项改革)A、使民主主体扩大至普通公民 B、使行政权逐步转移至内阁手中 C、使英国民主权利进一步扩大 D、彻底打破了贵族对权力的垄断13.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法官任职终身,除因违法失职经国会弹劾程序予以罢免之外,总统和其他机关均不得任意将其免职。”这一规定的主要用意是( )A、用司法独立保障民主 B、建立三权分立体制 C、防止法官滥用权力 D、限制总统行政权力14. 华盛顿·欧文在《华盛顿传》中说:“(当代表即将在宪法文本上签字时)富兰克林凝视着主席座位后边背景上的太阳,对身边的代表说:“在会议时期,我对会议的结果有时充满希望,有时又忧心忡忡。我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凝视着主席身后的太阳,分辨不出那轮红日究竟是在升起,还是在落山。现在我终于高兴地明白了,这是一轮喷薄东升的旭日,而不是一轮冉冉西下的落日。”富兰克林之所以高兴是因为1787年宪法( )A、规定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权力结构 B、确立了“分权制衡”的议会制共和政体 C、明确了南北妥协、两党对垒交替执政的政治框架 D、开启了总统任期不超过两届的民主先例15. 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指出:“在民主国家,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远胜于普通公民,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这表明( )A、民主国家难以避免君主专制 B、“主权在民”的观念不断强化 C、政治精英危害公民基本权力 D、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16. 1875年法国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不仅“是国家元首并统率武装部队,行使行政权”,而且“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同享有创议法律之权”,同时又规定“共和国总统的每项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一人之副署”。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共和派力量的强大 B、君主派力量的强大 C、共和派与君主派的妥协 D、启蒙思想的深入人心17. 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部分内容:“第二条,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代表帝国……;第十二条,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上述材料最能表明( )A、 德国本质上仍然是封建专制国家 B、完善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在德意志确立 C、帝国宪法的立法依据是普鲁士宪法 D、帝国宪法巩固了德意志统一的成果18. 中国学者蒋廷黻指出:“那次的战争我们称之为鸦片战争,英国则称之为通商战争,两方面都有理由……就世界大势论,那次的战争是不能避免的”。他所说的“世界大势”是指( )A、工业资本主义开拓世界市场的要求 B、英国对世界殖民帝国的追求 C、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延伸 D、农民阶级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19. 1843年中英订立的《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倘遇有交涉词讼,管事官不能劝息,又不能将就,即移请华官共同查明其事,既得实情,即为秉公定断。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据此英国攫取了( )A、协定关税权 B、领事裁判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永久居住权20.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咸丰帝主张保全华夷之间的藩篱和沟壑,拒绝外国公使进京,甚至一度令谈判的桂良等人以免去外国进口关税来换取外国公使不驻京。由此可见咸丰帝( )A、力争清朝大国地位 B、缺乏近代外交意识 C、积极维护国家主权 D、轻视民族工业发展21. 有学者说太平天国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A、颁布实行《天朝田亩制度》 B、建立与清政府相抗衡的政权 C、提出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 D、进行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22. 一位历史学家在总结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时说:“19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的太平天国运动,没有也不可能得到更多社会阶层的支援,这不在于天国政权的封闭性,而是中国社会尚未形成声援的力量”。这说明( )
A、中国社会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B、中国革命缺乏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的纲领 C、没有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D、中国需要发展先进的社会生产力23. 1894年8月1日,清政府颁发上谕对日本宣战,说是日本有了一系列“不遵条约,不守公法”的挑衅举动,中国忍无可忍才付诸武力,对日开战。同一天,日本天皇也下诏对中国宣战,称中国首先破坏了东亚和平,所以日本挥拳出手,要求臣民竭尽全力对中国作战,不过十分显眼地也加了一个前提,即要求上述的举动“不违反国际公法”。该材料表明甲午战争时期,中日两国( )
A、都用国际公法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B、都是正当的维护国家利益 C、试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D、都以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为己任24. (这场战争)“是作为欧美近代立宪国家而发展的日本与中华帝国的决战……战争的结果是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借用他国领土的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这场战争( )A、使中日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 B、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C、成为八国联军侵华的导火索 D、引发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探索25. “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这一材料( )A、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B、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 C、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D、描述了全国所有省份独立的概况26. 辛亥革命“完成了国家政权由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实现了从“朝代国家”向“共和国家”的转变,这说明辛亥革命( )A、完成了建设民主政治的任务 B、促成了社会性质的转变 C、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D、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务27.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上述评价意在指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28. 袁世凯统治期间仅1912年至1914年就有唐绍仪、陆征祥、赵秉均、熊希龄四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年政治史上一道奇观。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艰难 B、立宪与共和斗争激烈 C、国民政治参与热情高涨 D、民主形式已荡然无存29.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其最主要的依据是( )A、在“五四”运动中提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 B、在“五四”运动中出现了“三罢斗争” C、“五四”运动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D、在“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30.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导致革命统一战线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它给共产党留下的最为深刻的教训是( )A、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B、没有制订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C、没有发动广大农民参加革命 D、没有坚持工人阶级对于革命、尤其是革命武装的领导权二、非选择题(共40分)
-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唐六典》对县官职掌明确规定:“京畿及天下诸县令之职,皆掌导扬风化,抚黎氓,……养鳏寡,恤孤穷,审查冤屈,躬亲狱讼,务知百姓疾苦。”……县官的职能决定了他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自隋、唐之后,各代对于县官的文化要求都作了硬性规定,……(如)明代规定:“外官知州、推官、知县,由进士选。”
——鹿谞慧《中国县制沿革述略》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在官员任用方面的主要变化,这一变化有何意义?(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县令的主要职责,说明隋唐以后县官文化水平较高的原因。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英吉利民族既尊重传统又善于变革,当他们发现只有推行变革才能更好地尊重传统时,他们就放弃旧的阵地,接受变革,去尊重新的传统;他们在推行变革时,又以维护和尊重传统为己任……以传统在外壳上的完整延续和内涵上的不断更新,英国形成了以温和的改革与合理的妥协为特征的政治文化特色,即“在冲突中达到融合”的渐进模式
——姜守明《高中英国史教学与史学范式》
材料二:所谓阳光,是指北美革命的性格,温和而耐久;而闪电则指法国革命之特色,爆发于黑暗,电闪雷鸣,暴雨如注,照亮并荡涤旧世界的角角落落,但也迅速回归黑暗……1787年美国建立的宪政制度,从历史说,与其说是与以往冲突一刀两断,不如说是诸多传统因素的综合。总统为民选,为民主制之大胜,然而总统执行权之集中,则可使人想起历史上的酋王与君主;国会一分为二,参议院如贵族制,众议院则回归民主制;最高法院大法官干脆与民主制绝缘,由总统钦定,且终身任职,有如罗马元老制之孑遗。这是个民主、贵族、元老、君主四合一的制度,不今不古,只能称“复合共和制”。而在法国,“共和”则仅仅理解为君主制的对立面,以一根腿的“民主”踢翻四个脚的“共和”。议行合一,“金鸡独立”。单一民主爆发为千钧霹雳之“闪电”,复合共和只能集束为冬日之一缕“阳光”。
——夏玉成《阳光与闪电:社会变革过程中传统价值的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国近代政治文化发展呈现出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说明美、法两国在变革的方式和内容上有何差异。(3)、综合材料一、二,概述“阳光革命”和“闪电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不同影响。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洪仁玕之所以抛却在香港作为教会中人的平静生活,冒死投效与清军血战正酣的太平军的行列,除了身为洪秀全族弟和心系攘夷大业的因素外,更为其拳拳报国之心所驱使,即试图在太平天国实施他的近代化方案,使中国也走上富强之路。
——夏春涛《洪仁玕的思想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二:孙中山打一个生动的比喻,大意是中国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以后应该走什么道路?是走开明专制化道路呢,还是民主政治?这就好比我们中国现在造铁路,造好了就要用火车头,到底是用人家发明的原始的“粗恶的火轮车”,还是用“最新的火轮车”?
——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材料三:十月革命刚一爆发,许多报刊立即指出了它的“社会革命”的性质。认为其发动者“以工场劳动者为基础”、“以激烈手段实行”……1919年初,社会上许多人对俄国革命仍然存在许多误解……到1920年,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对俄国革命的看法已基本改观,许多人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相信十月革命的道路是可行的了。
——摘编自杨奎松《社会主义从改良到革命》
(1)、材料一中的“近代化方案”集中体现在哪部著作里?据材料一,概括洪仁玕提出这一方案的目的。(2)、指出材料二中“用‘最新的火轮车’”的含义。列举孙中山为此作出的努力。(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中国人对俄国革命态度发生改变的关键因素。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简要说明“十月革命的道路是可行的”。34.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清末海外归国的留学革命分子从事革命的活动是积极而又热情的。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将革命推向前进。1902年从日本毕业归国的蓝天蔚在学生军成立会上发表演说:“同志诸君,我们仗大义,发公愤,小术于亡国之祸,要以我们至贵至尊的躯体捐身沙场,以拒强虐,以争国权!”杰出的爱国宣传家陈天华用激昂的爱国热情创作《猛回头》、《警世钟》两本革命小册子,被誉为“革命的文豪”。众多报刊的发行以其轻便的方式把反清民主革命的思想向群众普及。1904年初陶成章自日本归国。抵上海后,参加了中国教育会的活动。随后和魏兰到浙江筹组秘密革命团体。1904年黄兴等在长沙发起成立华兴会。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1907年到1908年的五次起义和孙中山、黄兴直接领导下的两广、云南边境的六次起义无一不是由同盟会中国留日学生担任骨干发动的。l911年广州事件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即有八人是在学的留日学生。许多海归的革命分子为了祖国的强大和复兴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
——《辛亥革命爆发原因新探》
材料二:辛亥年的最后一天,北京的天安门对外开放,昔日天子脚下的臣民,第一次以公民的身份走上皇城的城楼,第一次从皇帝的视角,贮望这座从前的帝都,都城里的寻常巷陌、灯火楼台,无数的点与线,第一次以如此强大的视觉形象汹涌而来。
材料三丁文江在1912年给莫理循的信中感叹:“见到我国姑娘们用一双天足走在街上,登上有轨电车,坐在餐馆里吃饭……对于像我这样一个深深懂得十年前——仅仅是十年前——那些可怕的清规戒律的人来说,纯属崭新的生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海外留学生从事革命的主要方式。(2)、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主要历史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