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学年必修(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2-08-0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 2.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关于周人的“维新”,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建立中央集权制

    ②实行分封制

    ③确立礼制

    ④首创王位世袭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 3. 《左传》记载,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我们有什么近处的封地?这表明西周分封( )
    A、有利于扩大周王统治区域 B、抑制了分裂割据局面 C、使中国疆域范围基本确定 D、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 4.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载,晋六卿灭祁、羊舌氏,于是“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任命十人为县大夫。所举十人中,其中两人因为“有力于王室”,四人因为“余子之不失职,能守业者也”,另四人则“以贤举”。这反映出当时( )
    A、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君权 B、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国家政治建构的转变
  • 5. 良渚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中,能直接佐证“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的是(    )

       

    A、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很契合 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品 C、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碳化稻堆积 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
  • 6. 殷商时,商王依赖自称能沟通神人、上达民意、下传神旨的巫祝来绕治国家,史官作为巫祝的一部分并为其服务:西周时,史官、史职秉承统治者的意志,把祖先上升到近于神的地位,史官、史职逐渐发展起来,巫祝的地位下降。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史学取得独立 B、王权垄断神权 C、人文精神发展 D、专注祖先祟拜
  • 7. 史料记载:“殷民六族”、“怀姓九宗”等原属于周王室的臣民,被分给鲁、卫、晋等,成为诸侯的臣民,但同时他们依然为周王臣民。原属诸侯、贵族之臣也普遍成为周王之臣。这改变了商代各地方国里的臣民只属于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的局面。“王臣”范围的扩大(   )
    A、有利于周王天下共主的形成 B、逐步巩固了周王臣民的地位 C、强化了西周的中央集权制度 D、扩大了诸侯国君的统治范围
  • 8. 有学者指出,从儒家所预设的社会政治发展模式来看,嫡长制虽是.家天下"的传子之法,但却是通往.官天下"的现实起点。该学者意在说明嫡长制(   ) 
    A、确立了王位继承的基本原则 B、反映了儒家家族本位的伦理 C、体现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理念 D、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 9. 学者研究发现殷商势力范围可细分为三层结构。第一层属商王直接控制区。第二层属于殷商王室的族群及部分王室宗族所在。第三层属更富独立性的区域,相当于边域或域外区。材料表明商朝
    A、实行了内外服制 B、进行了层层分封 C、王权专制已出现 D、以宗法血缘建国
  • 10. 周初同姓不婚被定为宗法伦理。春秋时期,晋国想利用吴国牵制楚人北上,吴国也想借助晋国分散楚国的力量,于是,同为姬姓封国的晋吴两国联姻。这反映出(   )
    A、宗法伦理瓦解引发诸侯争霸局面 B、贵族婚姻具有政治色彩 C、宗法制丰富内容而淡化血缘联系 D、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 11. 有学者指出,一方面,西周分封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建立“殖民基点”,形成具有“中央权力系统”性质的制度建设;另一方面,封国只是承担了出兵助周、进贡朝觐的义务,其余仍自治其事。这一论述意在说明西周(   )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紧密结合 B、地方诸侯只是在形式上履行义务 C、国家政权结构由松散走向严密 D、中央权力系统制度建设水平不高
  • 12. 在殷人的观念中,他们的祖先与上帝有着紧密而亲近的关系,其远祖就是上帝的化身。周人虽然仍认为其先祖与天神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但神的世界与祖的世界是分立的,将“德”作为这两个不同世界中的链接桥梁,周人“有德",因而上帝授其命。这一变化反映出周初
    A、神权政治色彩加剧 B、人文理性色彩增强 C、宗法制度初具雏形 D、家国一体观念形成

二、材料分析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

    ——习近平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节选(2019年11月1日)

    材料二:汉字在使用与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受到两条规律的制约。一条叫做“简易律”,就是写字的人希望写得快,节约时间,这样就要求汉字的形体简单易写,于是造成汉字的一种演变趋向——简化。……所以在最早的成熟汉字甲骨文里,我们就能发现好些逐渐简化的字形。汉字的字体演变,也大体显现出简化的倾向:小篆是对甲骨金文的简化;隶书是对小篆的简化;楷书是对隶书的简化。

    ——董琨《中国汉字源流》

    材料三:1909陆费逵发表《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简体字)》一文,首次向国人阐明简体字的优越性,并且说明简体字并非本身不雅观。这篇文章被认为是近代简化字运动的开端。1935年,国民政府推行《第一批简体字表》。但该表推行不久就遭到某些保守人士的反对而停止推行。但是,简化字运动在人民群众仍旧继续进行着,特别是红军解放的地区,到处都可以看到简体字,又叫“解放字”。随着解放区的扩大,“解放字”也普及全国,为新中国汉字简化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1956年国务院通过《汉字简化方案》。第一次简化字运动的效果突出:它把2235个汉字从平均16.03个笔画减省到10.3个笔画;在结构上更为美观,字形之间的差异也更为突出。在扫盲试验中,简化字扫盲的效率比繁体字扫盲的效率高出20%左右。

    ——中国香港林明峰《汉字演化历史与简化汉字的伟大意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应当“更好传承发展”甲骨文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1956年国务院通过《汉字简化方案》的背景。
    (3)、分析简体字推广的重要意义。

三、论述题

  • 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费孝通的多元一体论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整体性宏观研究的典范。80年代末他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20世纪90年代他又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

    ——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结合中国史相关史实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