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5.1 质量守恒定律 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2-07-30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变化Ⅰ发生的反应是化合反应 B、变化Ⅰ过程中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 C、变化Ⅰ、Ⅱ、Ⅲ都是化学变化 D、反应中各物质都由分子构成
  • 2. 202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图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乙、丙均为氧化物 B、该反应使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 C、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都不变 D、该反应前后碳元素化合价没有改变
  • 3. 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内发生某一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物质

    反应前的质量/g

    3.2

    16.8

    0.8

    0.1

    反应后的质量/g

    x

    8.4

    3.0

    1.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x=8.5 B、反应中生成丙与丁的质量比为3:1 C、乙一定是化合物 D、丙和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可能为22:9
  • 4.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一种廉价环保的新能源二甲醚,它完全燃烧时发生如下反应:X+3O2__2CO2+3H2O,则二甲醚(X)的化学式是(   )
    A、C2H6O B、C2H6O2 C、C2H4O D、CH4O
  • 5.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制取氧气

    B.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C.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D.向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

    A、A B、B C、C D、D
  • 6. 某同学为了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将20g稀盐酸分4次加入到盛有2g该样品的烧杯中(样品中只有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所得数据如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物质质量/实验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稀盐酸的用量/g

    5.0

    5.0

    5.0

    5.0

    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g

    1.5

    1.0

    0.5

    0.3

    A、第1次和第2次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不同 B、第3次实验后碳酸钙无剩余 C、第4次实验后的盐酸无剩余 D、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5%
  • 7. 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为22 g B、W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C、8g W中氧元素的质量为4g D、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 8. 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所以原子核中都含有质子和中子 B、含氢元素的物质燃烧会生成水,所以燃烧能生成水的物质一定含有氢元素 C、催化剂MnO2能加快KClO3分解速率,所以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D、离子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 9. 丙烷是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之一,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丙烷的化学式为C3H6 B、丙烷由碳、氢原子构成 C、丙烷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丙烷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9:2
  • 10. 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的是(   )

    A、图Ⅰ铁丝在盛有氧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 B、图Ⅱ电解水一段时间 C、图Ⅲ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D、图Ⅳ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

二、填空题

  • 11. 工业制硝酸的主要反应之一是氨的催化氧化,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中有种氧化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2. 某同学按图装置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当稀盐酸与碳酸钠溶液混合后重新放回天平,观察到天平不平衡,请问天平指针向哪侧倾斜(“左侧”,“右侧”)?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原因?

  • 13. 在点燃条件下,2.6gC2H2与7.2gO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6.6gCO2、1.8gH2O和XgCO。那么X的值是 , C2H2与CO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 14. 下图表示气体分子示意模型,其中属于化合物的是(填字母,下同),属于混合物的是 , 如果A图所示是某种气体的分子,其化学式可能为(写两种)。

  • 15. Vc泡腾片,可增强机体抵抗力,某品牌维C泡腾片主要成分如图所示。将其溶于水,有许多气泡产生。实验产生的气泡中不可能含有N2 , 是因为;把纯净的维生素C(C6H8O6)在一定质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了CO、CO2和H2O,测得生成物的总质量为30.4g,其中水的质量为7.2g,则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g。

  • 16. 河南省是最早推广使用乙醇汽油的省份之一,乙醇汽油中乙醇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家中使用酒精消毒液时闻到酒精的气味,从分子的角度解释其原因是;现有C4H8和C6H12组成的混合物14g,它们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g。
  • 17. 2022年2月4日,第二十四届冬奥会将在北京开幕。仪式火种台(如图)采用丙烷作燃料。丙烷燃烧生成CO2H2O , 则丙烷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 18. 在一定的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内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

    该反应的反应类型是 , 反应中甲、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

  • 19. 实验室用一定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实验前称得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为42.5g,加入2g的MnO2 , 完全反应后剩余物质的质量为42.9g,则反应中放出氧气的质量为克,MnO2的质量为克,MnO2剂。
  • 20. 15.8克高锰酸钾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6.4克,则加热15.8克高锰酸钾至完全分解,理论上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6.4克。

三、简答题

  • 21.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后的质量比原来金属镁的质量大,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
  • 22. 运用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H2O、H2O2、KMnO4、KClO3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反应制得氧气?
    (2)、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说明什么问题?
  • 23. 小明用图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得出质量守恒定律不成立,他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 24. 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铁丝在氧气中生成物的质量比参加铁丝的质量大。
  • 25. 铜粉在空气中加热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的铜粉的质量增大的原因是

四、实验探究题

  • 26. 在“质量守恒定律”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引导同学们进行“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的实验探究。A、B、C三个实验分别由甲、乙、丙三个组的同学来完成,他们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1)、A实验;白磷刚引燃,立即将锥形瓶放在天平上称量,天平不平衡,结论是:①质量不守恒。等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在天平上称量,天平平衡,结论是:②质量守恒。你认为结论正确的是(填“①”或“②”),导致另一种结论不正确的原因是
    (2)、B实验:乙组同学反应前调节天平平衡,然后将稀盐酸倒入烧杯中与碳酸钙充分反应后,再称量,观察到反应后天平不平衡,天平指针向(填“左”或“右”)偏转。同学们得到的结论是“实验B说明质量不守恒”,老师引导同学们分析了原因。你认为B实验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若要得到正确结论,该实验应该在装置中进行。
    (3)、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填序号)

    ①原子种类             ②原子数目             ③物质种类             ④原子质量             ⑤分子数目

  • 27. 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装置(天平略)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A﹣C三个实验装置,只有A装置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BC装置则不能,否定B、C装置的理由分别是
    (2)、小明受到A装置的启发,将c装置进行改进,如图D所示。

    ①此实验的现象是

    ②待完全反应后,将装置D置于天平上称量,所得数据比反应前的小。若整个操作过程无差错,则造成上述实验误差的原因是

  • 28. 在天平两端各放等质量的两个锥形瓶瓶口用单孔塞和导管连接起来,气球中装有等质量的碳酸钠 , 如图所示。左盘锥形瓶中盛有克水,右盘锥形瓶中盛有克稀盐酸,天平平衡。

    (1)、实验开始时,将气球中的碳酸钠倒入锥形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天平的指针(气球产生的浮力不计。填“偏左”、“偏右”或“在标尺中央”,下同)。
    (2)、待上述实验的反应完成后,将锥形瓶瓶口上的单孔塞、导管和气球去掉,天平的指针;原因是
  • 29. 为了验证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参加反应的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相等”,某校甲、乙两个兴趣小组分别设计了如下的探究实验:

    (实验方案)

    (1)、(实验现象)反应后,甲小组的天平指针指向刻度盘的 , 乙小组的天平指针指向刻度盘的(选填“左边”、“右边”或“中间”)。
    (2)、(解释与结论)

    甲小组的结论为:

    乙小组的解释为:

    (3)、(反思与评价)比较两个小组的实验设计,若乙小组使用的试剂不变但要得到和甲小组相同的结论,你认为应对实验方案进行怎样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