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区中考地理真题汇集(2018-2022年)3.1.2居民与聚落--世界人口的分布
试卷更新日期:2022-07-26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制鞋产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2021年全球制鞋行业报告显示,部分大洲2019年制鞋业生产量和消费量占全球的百分比如表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大洲
亚洲
北美洲
欧洲
南美洲
生产量
87.4%
1.8%
3.2%
4.7%
消费量
54%
14.8%
14.8%
6.1%
(1)、 据表判断,下列大洲中鞋业生产量最大的是( )A、B、
C、
D、
(2)、 亚洲鞋业消费量占比最大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复杂 B、人口众多 C、交通便利 D、气候温和2. 下图为北极航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 商船从大连出发走北极航线到荷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途经太平洋、马六甲海峡、北冰洋、大西洋 B、途经热带、北温带、北寒带 C、起止地区人口稠密 D、北冰洋被亚、欧、非三洲环绕(2)、 下列关于北极航线沿途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日本以大和民族为主,美国印第安人是黄色人种 B、韩国人大多信仰基督教,挪威人大多信仰佛教 C、德国人普遍使用英语,俄罗斯人普遍使用俄语 D、欧洲位于亚欧板块,北冰洋位于北冰洋板块3. 下列地区中人口分布最稀疏的是( )A、东非高原 B、东欧平原 C、青藏高原 D、恒河平原4. 如图是某地区植被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1)、该植被类型是( )A、温带草原 B、热带荒漠 C、极地苔原 D、热带雨林(2)、影响该植被分布地区人口稀少的最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资源 C、气候 D、土壤5. 顺口溜“高纬高山①,沙漠内陆②,雨林湿又③,人们定居难”中,①、②、③所指代的自然环境特征分别是( )A、①旱、②寒、③热 B、①寒、②旱、③热 C、①热、②旱、③寒 D、①寒、②热、③旱6. 下列地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是( )A、B、
C、
D、
7. 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比较密集的地区是( )A、赤道附近的平原地区 B、热带沙漠地区 C、中纬度沿海地区 D、极地地区8. 读“我国四城市人口与面积比较表”(2011年),完成下面小题。项目城市
香港
澳门
北京
上海
人口数(万人)
710.8
55.25
2018.6
2347.46
陆地面积(平方千米)
1104.32
29.7
16410.54
6360.5
(1)、四城市人口密度最高的是( )A、香港 B、澳门 C、北京 D、上海(2)、香港和澳门面积狭小,为了获得更多的陆地空间,两地扩大土地面积的主要方式是( )A、开垦荒地 B、围湖造田 C、填海造陆 D、平整土地9. 读图,世界人口纬度分布规律正确的是( )A、南半球多,北半球少 B、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多 C、北半球中低纬地区最多 D、南半球随纬度增高而增多10. 下列人口稀疏的地区是( )A、亚洲的东部 B、欧洲西部 C、北美洲东部 D、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11. 氢能是一种清洁高效、安全的断能源,在汽车、轮船上的应用潜力巨大。加氢站是氢能的补给站。下图为2019年世界加氢站分布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1)、加氢站分布最密集的大洲是( )A、北美洲 B、亚洲 C、大洋洲 D、欧洲(2)、北美洲加氢站主要分布在( )A、高纬度地区 B、人口稠密区 C、北冰洋沿岸 D、中部地区12. 下列地区人口分布较为稠密的是( )A、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地区 B、俄罗斯的高纬度地区 C、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地区 D、欧洲西部的平原地区13. 甘肃省面积约43万平方千米,人口约2600万,则平均人口密度约为( )A、33人/平方千米 B、60人/平方千米 C、600人/平方千米 D、300人/平方千米14. 我国台湾省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人口约23 16万(2010年数据),其人口密度约为( )A、643.3人/平方千米 B、0.001 6平方千米/人 C、0.064人 D、15.54平方千米/人15. 读“世界部分区域人口分布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大洲面积最大,东部和南部人口稠密 B、乙大洲发达国家集中,人口稠密,增长快 C、丙大洲大部分位于热带,人口稀疏,增长慢 D、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低纬度的沿海地区16. 南通地区滨江临海,总面积8001平方千米,居住总人口约730万人。读“南通地区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1)、下列县(市)中,既濒长江又临黄海的是( )A、海门 B、如东 C、如皋 D、海安(2)、人口密度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南通地区的人口密度约为( )A、11人/平方千米 B、91人/平方千米 C、110人/平方千米 D、910人/平方千米17. 如图为美国、加拿大和中国的人口密度图,图中的点代表超过平均人口密度的地区。读图,完成小题。(1)、加拿大人口集中分布在国土的( )A、东部 B、西部 C、南部 D、北部(2)、三国人口密度由大到小的排序应是( )A、美国、中国、加拿大 B、中国、美国、加拿大 C、中国、加拿大、美国 D、加拿大、美国、中国18. 下列不属于人口稠密地区的是( )A、非洲的北部 B、亚洲的东部 C、亚洲的南部 D、欧洲19. 下列地区中,人口稀疏的是( )A、欧洲西部 B、两极地区 C、亚洲东部和南部 D、北美洲东部20. 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是( )A、印度 B、巴西 C、澳大利亚 D、美国21. 下列不属于世界四大人口密集区的是( )A、亚洲南部 B、南美洲东部 C、欧洲 D、亚洲东部22. 金砖国家包括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是世界上发展迅速的新兴经济体。结合金砖国家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1)、金砖国家中,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 )A、一个 B、两个 C、三个 D、四个(2)、关于金砖国家的叙述,错误的是( )A、①国是传统的欧洲国家 B、③国软件产业非常发达 C、④国咖啡、甘蔗等产量大 D、⑤国与④国隔太平洋相望23. 湖北省的总人口数约6568万人(2010年),面积约18万平方千米,其人口密度约为:( )A、36.5平方千米/人 B、365人/平方千米 C、0.0027平方千米/人 D、300人/平方千米24.读下面某大洲轮廓图,关于该大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主要分布于东部、东南部和南部 B、南部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 C、全部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D、所有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二、综合题
-
25. 读欧洲西部和东南亚地区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A地的气候类型是气候,这种气候适宜牧草生长;B地为热带季风气候,这种气候有利于(主要粮食作物)的生长。(2)、B地所在半岛的地形具有的特点。(3)、从世界人口分布上看,两地区均为人口地区。(4)、从农业部门上看,东南亚以种植业为主,欧洲西部以为主。26. 结合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资料1 据世卫组织实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4月4日,全球确诊新冠肺炎病例已突破108万例。(具体分布见图1)
资料2 2020年3月,当我国疫情基本得到控制时,就立即派出多支医疗专家组,驰援世界各国抗疫。
资料3 世界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图、欧洲西部简图、美国农业带分布图
(1)、图1中显示疫情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的(纬度)地区。(2)、图1所示,疫情尚未波及到的大洲是、南极洲和洲。(3)、图1所示,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国家检测出的病例居世界前列,请用地理知识简要分析原因。(一条即可)(4)、下列是医疗队员在欧洲西部各国的所见所闻,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在①国看到了航运繁忙的莱茵河 B、在②国多阴雨天气,外出需要带雨伞 C、③国的巴黎盆地盛产葡萄 D、在④国参观了水城威尼斯(5)、图l中所示,南半球新冠肺炎疫情比较严重的国家是和巴西。两国人口都集中分布在。(6)、2020年1月15日,中美在白宫正式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我国可能进口的美国农产品有( )A、玉米、大豆、肉类 B、汽车、钢铁、电子 C、咖啡、蔗糖、柑橘 D、小麦、棉花、可可(7)、某同学对美国乳畜带的形成原因进行了研究。请将序号①②③填写到下面知识框图中相应位置。①城市众多,人口密集②适宜牧草生长③气候冷湿
27. 读“巴西和澳大利亚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两国被同一条重要纬线穿过,该纬线是;两国的人口和城市都集中分布在。(2)、A地人口稀疏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该地分布有全球最大面积的(植被)。(3)、下列叙述与澳大利亚无关的是____。A、咖啡王国 B、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C、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D、坐在矿车上的国家(4)、两国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A、都是南半球发达国家 B、首都均是两国最大的城市 C、官方语言都是英语 D、都是所在大洲面积最大的国家28. 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1)、从世界人口分布疏密来看,A、B属人口区。(2)、从纬度位置看,人口稠密区大多位于纬度;从地形条件看,人口稠密区大多位于地区。(3)、图中的甲、乙两地人口稀疏,其原因主要是:甲地;乙地。
29. 读下图“世界人口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1)、世界人口密区a是 , b是。(2)、从地形条件看,人口稠密区大多位于地区;从海陆位置看,人口稠密区大多位于地区,主要是因为。(3)、图中的甲、乙、丙、丁人口稀疏,原因主要是甲地;乙地;丙地;丁地。30. 图示意欧洲西部地区气候类型分布及汉堡气候资料。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欧洲西部主要位于地球五带中的 , 西临的大洋是。(2)、甲河主要流经平原,流域大部分处于气候类型区,该气候的主特点是。受地形和气候影响,甲河具有、的水文特征。(3)、欧洲西部是世界上人种的主要分布区。从发展水平来看,欧洲西部大多数国家属于国家。该区人口增长缓慢。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主要有(答出一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