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7-25 类型:单元试卷

一、读·书(12分)

  • 1. 亲爱的同学,学习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更在于心灵的净化和品德的养成。请赏读下面这幅书法作品,将其内容用楷体正确、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 2. 读诗文,将空缺的句子书写在横线上。
    (1)、 , 受降城外月如霜。
    (2)、 , 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3)、岑参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诗中巧用典故,表现了自己军旅生活的寂寞和凄凉心情的句子是
    (4)、《次北固山下》中与《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表达的意思相同的诗句是:__,
    (5)、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的离别之情的诗句是:
    (6)、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

二、读·思(38分)

  • 3. 学校开展“家书·家风·家书文化”网络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话故乡】

    少时留居家乡,当春雨像鹅毛般落着的时候,倘若登楼远眺,远处的山色被一片烟雨笼住,村落恍惚,若有若无,雨中的原野新鲜而又静谧,使人不易忘怀!尤其可爱的是夜间。不知是哪一年春天,我和两个同伴,摇着小船到十里外一个镇上看社戏,散场已是午夜,归途遇雨,船在河塘中缓缓前进,灯火暗到辨不出人面,船身擦着河岸新生的茅草,发出沙沙的声音。雨打乌篷,悠扬流转,如听音乐,如闻节拍,和着同伴们的歌谣,“河桥风雨夜推篷”,真够使人神往的。

    这几年来到都市生活,每值雨季,听着滞涩枯燥的调子,思念故乡景色,觉得连雨声也变了。人事的变迁,更何待说呢!

    (节选自唐弢《故乡的雨》,有改动)

    (1)、第一小组朗诵美文,赢得阵阵掌声。品读语段,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当春雨像鹅毛般落着的时候”,运用比喻,将春雨轻柔飘落的景象写得生动可感。 B、“摇着小船到十里外一个镇上看社戏”,“摇”是动词,表示人的动作,“外”和“上”是名词,表示方位。 C、“雨打乌篷,悠扬流转”中的“流转”和冰心《荷叶·母亲》“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中的“流转”表达相同的意思。 D、“人事的变迁”的“变迁”一词和“变动”是同义词。
    (2)、【活动二:话经典】

    第二小组为本次活动准备了名著理解题,请你调动阅读积累,完成题目。

    》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鲁迅先生在这些记录了他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生活的作品中,描写了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如《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 , 《阿长与〈山海经〉》中的

    (3)、【活动三:写家书】

    第三小组的同学们在活动后创作了小诗《家书》。请结合上下文,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

    家 书

    家书,是一句句美丽的诗。

    家书,是一声声真挚的叮咛。

    家书,是一块块构建家风的青砖碧瓦,

    一笔一画勾勒家族的脊梁。

    家书,是一扇扇开启哲思的门窗,

    家书,还是那一张张历史风云的剪影,

    一帧一页刻录世事的兴衰炎凉。

    家书,那里有一段段历史的记忆,

    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闪耀着中华民族美德的光华。

  • 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青 春

    人生有一首诗,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往往并没有读懂它;而当我们能够读懂它的时候,它却早已远去。这首诗的名字就叫青春。

    青春是那么美好,在这段不可复制的旅途当中,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记忆。不管它是迷茫的、孤独的、不安的,还是欢腾的、炽热的、理想的,它都是最闪亮的日子。雨果曾经说,谁虚度了年华,青春就将褪色。是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是用来挥霍的。只有这样,当有一天我们回首来时路,和那个站在最绚烂的骄阳下曾经青春的自己告别的时候,我们才可能说,谢谢你,再见。

    (1)、仿照下列句子再写一句。

    青春是什么?青春是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青春是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

    (2)、读完这篇文章,同学们纷纷表达了自己对青春的理解:

    小凡说:“青春就是肆意挥洒汗水,驰骋在五彩跑道上的身影……”

    小菲说:“青春就是不断地刷题,不断地付出,不断努力的样子。”

    小娟说:“最美的青春不是为过往的失去耿耿于怀,而是要有为美好的明天奋斗不息的信念。”

    听了他们的讨论,你有什么想法?请你以《青春最美的样子》为题,写出自己理解的青春。(不少于100字)

  • 5. 天远地阔纵横驰骋,诗情文墨思接千载。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各题。

    江南逢李龟年

    杜 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请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标注读音。

    王宅里寻常见

    太丘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元方年七岁              落花节又逢君 B、陈太丘友期行             儿女讲论文义 C、过中至                尊君在 D、待君久不               幸甚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元方入门不顾。

    (4)、友人间的相处时光总是那么美好,却又总是那么短暂。杜甫与李龟年不期而遇,昔盛今衰的境况,让他发出了的感慨。陈太丘与友人期而不遇,元方对父亲失约友人的驳斥,让我们明白了的道理。
  • 6. 阅读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秉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臣闻 B、学而时习 C、因往晓 D、如日中
    (2)、《师旷论学》对你有何启示?

三、读·写(70分)

  • 7. 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剪纸这一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虎年已至,下图是一幅“虎年如意”的剪纸。请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这幅剪纸,并说说寓意。

    要求:句子生动,有描写。不少于100字。

  • 8.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各题。

    故乡的灯火

    邓英好

    小时候,村庄的黑夜是被煤油灯点燃的。

    夜的帷幕才刚刚拉开,家家户户的灯光便迫不及待地跳了出来。那一窗窗灯光在硕大夜空的笼罩下,泛着清幽细微的光芒,透射着最为纯粹而原始的光泽,静静地散落在村庄之中。

    我时常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夜路,磕磕绊绊地在无边的黑夜中穿行,大地已经沉睡,冷落的乡村小道寂静无声,我听得见自己的脚步和喘息声。害怕,对黑夜的害怕,让我时不时地往身后看,以为有人跟在身后。脑中还不断地恶补遇到恶人、恶狗,甚至恶鬼的各种情形,我该采取什么保护措施……

    这时候,我往往疾走如飞,目光朝着前方茫然地搜索,直至一盏灯像萤火虫飞进心田,猛地点燃黑暗的心,温暖全身。于是,走夜路的担忧在灯火中悄然冰释,狂飙的心转瞬融化成一潭清清的水。

    我渐行渐远,灯火依然穿透黑暗,默默为我送行。虽然灯光已经疏落散淡,却明灭变幻,一直在鼓励着我,安慰着我。

    月亮是乡村最亮的一盏灯。月夜的村庄就像一个欢乐的剧场,而拉开剧场帷幕的则是那皎洁的月亮。每当明月升起,只要有人喊一声:“捉迷藏喽!”孩子们便会丢下饭碗,急急地跑出去,三五成群,奔草垛,躲树后,大呼小叫,不亦乐乎。大人们干脆不再点灯,他们或是拿出古旧的二胡在月下打发时光,或是聚在月下说些家长里短的闲话,吐着烟圈,聊得眉飞色舞,这一刻,应该是他们最休闲最温馨的时刻了。

    我的父亲,一生都与农田为伴,他就像那风风火火的萤火虫,犁田、插秧、割稻,用辛勤的耕耘来填充孩子们那快速蠕动的胃;母亲则永不停息地寻寻觅觅,育子、洗衣、种菜。吃过晚饭,昏黄的灯影里,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或火炉边说说笑笑,共享家庭温馨时光。父亲或许会绘声绘色地讲起他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向后人叙说一个大家庭绵延、发展和辉煌的历史;母亲呢?“割股奉亲”“卧冰求鲤”之类的民间故事就是她最感兴趣的话题,一家人在贫困中享受着天伦之乐。夜半梦醒,一定有父母的身影在陪伴,柔和的灯影下,母亲摇着那辆破旧的纺车,将寻常的日子纺成细细的丝线,结成梭形的果实;父亲或扎扫把或编竹篾。他们用日渐消瘦的身子,铸就了孩子们向往飞翔天空的灵魂。

    上学以后,我就着那如豆灯火复习功课。静谧的灯火下,母亲微笑着陪在我的身边,眼里满是希望。她带着顶针或缝衣或做鞋,一针针、一线线,把对孩子们的关爱和温暖,全部纳进鞋底和夹袄里。她不时用针将灯芯挑上几挑,努力让火苗再旺一点,那灯火,便带着母爱,带着温暖,扑在我身上,让温柔和幸福之光在我心里滋长……

    乡村的那一盏盏灯火,虽不明亮却有着醉人的暖意。照亮了一个个窗口,照亮了一张张或温馨,或疲惫,或幸福的脸。大人们借着那灯火,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愣是将艰难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年轻人借着那灯火的光芒,圆了一个又一个的大学梦,脱胎换骨地成了城里人。

    那年月,我如此,我家如此,故乡所有的孩子、所有的家庭也几乎如此。

    那年夏天,我圆了我的大学梦。

    随后,我告别了亲人和朋友,也告别了故乡的灯火,走过村头,跨过那条伴我成长的藕池河,走入灯火通明的城市。城市处处充盈着忙碌和嘈杂,夜的灯光也显得凌乱和不安,我愈加想念故乡的灯火,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读美文·学写作”活动中,老师推荐阅读散文《故乡的灯火》,并布置了以下两个任务,请你完成。

    一个好的结尾,可以让文章读起来更有深度、更有余味,如何创作一个好的结尾呢?老师在活动中指出:好的结尾要与文章整体思路和行文风格一致,与文章整体意境一致,在此基础上如果有耐人寻味的语言,就更好了。请根据老师所讲的内容,补写文章结尾画横线处空缺的内容。

    (2)、本次阅读活动中设置了“美文美语”“情感天地”“写法指津”三个鉴赏专题,请选择其中一个专题,为《故乡的灯火》一文写一段鉴赏语。(不少于100字)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英雄是最亮的星

    在你心中,何为英雄?到底该追怎样的“星”?理想中学的李主任在2018年、2021年对全校100名学生的“追星”情况进行了统计。(见下图)

    材料二:

    袁隆平先生去世,举世皆悲,山河失色。人们以不同的方式纪念这位在农粮科技进步、国家粮食安全、世界粮食发展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作为一个对饥馑年代有着深刻记忆的“60后”,我对袁老的辞世尤为悲恸。于这哀悼中,我又有了一份追忆、一些思考。除了世人皆知的科技贡献,他还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精神遗产呢?

    对科研工作者而言,袁老的遗产是一种敢于挑战权威、反复实践的求真精神。从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而提出杂交水稻课题起,袁老就顶着某些权威学者嘲笑他“对遗传学的无知”的压力,选种、试验、失败,再选种、再播种、再观察……袁老坚信从实践中能发现真理,也能验证真理。他一生专注于田畴,反复试验求证,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甲】时下不少年轻人口中流行“躺平”,让人看到的是面对挑战的止步和逃避,是注重个人舒适、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消极无为。与其指责批评他们,不如给他们找到可以引领青春世界、照亮未来人生的灯。人生是需要梦想的,但梦想的实现,是需要精神照亮、努力前行的。袁老有两个梦,一是“禾下乘凉梦”,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天下梦”。从青年时期起他就下定决心“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他心存稻粱梦,却“不为稻粱谋”,而“为天下计”。我想,袁老一生的追求,本身就是最好的精神引领。他淡泊名利却心系天下,对广大青年而言不就是最好的人生之灯吗?【乙】

    (取材于李安《袁隆平的精神遗产》,有改动)

    (1)、班级召开以“找准人生坐标,实现人生价值”为主题的班会,同学们找到了上述材料。

    阅读材料一,简要概括你从图表中得出的结论。

    (2)、阅读材料二,概括袁隆平除了科技贡献以外,还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精神遗产?
    (3)、下面这个是对袁隆平精神价值的评论性语段,你认为放入材料二中【甲】【乙】两处,哪一处更恰当?请简要说明理由。

    袁老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他是真理的忠实追随者。半个多世纪以来,他挽起裤管,行走于阡陌稻田,坚持杂交水稻研究,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境界堪称当代科研工作者的一面镜子,照照镜子,我们可以时时鞭策自己,正视不足,改正不足。

  • 10.   在成长的道路上,曾经有失败的苦涩,有丰收的喜悦,有追求梦想的执着,也有无法摆脱的迷茫;有父母为你点亮的一盏灯,有师长为你搭好的一座桥,有朋友为你燃起的一把火……在你成长的路上,都有哪些让你刻骨铭心的经历呢?请拿起手中的笔,用文字记录成长路上的点点滴滴,让它在心灵深处熠熠生辉,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请以《成长中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①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