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2022届高三下学期文综历史2月第一次模拟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7-22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考古发现汉代铜洗有“蜀郡严氏造作”“蜀郡董氏造”等字样;铜镜有“王氏作镜真大好”“杜氏作竞(镜)四夷服”的铭文。据此可知当时( )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B、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手工业者的品牌意识增强 D、家庭手工业产品进人市场2. 唐代公议、公论使用频率大大超过前代。唐代各类文献中,公议一词共有约106处、114例,该词大量的用例常常出现于授官、贬黜的文书中,显示出朝廷对某位官员公共意见的重视。这一现象反映出唐代( )A、专制皇权受到制约 B、实现决策民主化 C、监察体制日益成熟 D、政府行政理性化3. 被称为“宋初三先生”的胡暖、孙复、石介,他们或以废弃“汉学”专事章句训诂,而“疑经”、撰著“新义”;或发扬儒家“内圣外王”之道,救时行道;或吸纳佛、道等诸家学说、思想。这些举措( )A、挽救了魏晋以来的儒学危机 B、积极探索儒学发展的新方向 C、使儒学走向了思辨化体系化 D、推动了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4. 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廷设立乡约制度,规定每月朔望两次宣讲《圣谕六训》,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到康熙朝,颁布了“圣谕十六条”。清廷的做法( )A、保证了地方社会秩序长期稳定 B、借助宗法纽带以加强中央集权 C、旨在提高乡民整体的道德素养 D、增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力度5. 据统计,武昌起义半年后,全国报纸由10年前的100多种,陡增近500种,总销数4200万份,这些报刊中,政党和政治集团性质的报刊占主流,报刊可自由发表政见,内容大多是“主义”之争,是各政党不同政见主张辩论、相互攻奸的工具。这种状况的出现反映出( )A、辛亥革命推动了政治近代化 B、人民大众普遍接受了西方政治理念 C、中国政党政治已经名存实亡 D、知识分子将个人与国家命运相结合6. “五四运动”前后,墨学研究一时称盛,陈独秀将墨学奉为国粹,称赞“墨氏兼爱······诫人类最高之理想”,鲁迅在《非攻》《铸剑》这两篇小说中塑造了两个墨家英雄人物;共产主义者蔡和森试图把墨子的“兼爱”思想与西学中的平等思想融合起来。这一时期的墨学复兴思潮( )A、迎合了构建新文化价值体系的现实需要 B、根源于科学精神的觉醒 C、体现了知识分子对共产主义的早期认识 D、冲击了儒家传统义利观7. 下表是1934~1936年中共颁布的民族工作政策文件。这些文件的发布表明这一时期( )
时间
文件名称
1934年11月
红军总政治部发布《关于瑶、苗民族工作的原则指示》
1935年3月
红四方面军发布《告川西北藏彝民族书》《回民斗争纲领》
1935年5月
朱德在凉山颁发《中国工农红军布告》
1935年11月
李富春在贵州颁发《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
1936年5月
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发表《对回族人民的宣言》
A、中共团结各阶层建立爱国统一战线 B、中共的政策调整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C、“农村包围城市”已经成为全党共识 D、正确的民族政策利于红军战略转移8. 1980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计划会议,最终确定在15个省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办法,即划分中央和省、市、自治区的收支范围,多收多支,少收少支,自求收支平衡。这一办法( )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B、扩大了地方经济的自主性 C、推动对外开放的深入 D、建立起市场经济的新格局9. 18世纪,欧洲画家放弃了表现超人,转而描绘普通人,并将其置于表现的中心。这一时期,风俗画战胜了历史画,它描绘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爱和暴力、欢乐和绝望等形式,这样的画并没有描绘原始的现实或是理想的美,而是渴望把握世界的真理。这表明18世纪的欧洲绘画( )A、体现了文艺复兴的价值观 B、深受现实主义思潮影响 C、深受理性主义思想的影响 D、开始摆脱宗教观念束缚10. 下表所示是18世纪70年代英、法、荷从美洲、亚洲进口商品占总进口商品的比重。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进口商品的来源
英国1772-1773年
法国1772-1776年
荷兰1770-1779年
美洲
38%
42%
11%
亚洲
16%
5%
14%
A、英国优势地位逐渐丧失 B、欧美间的经济联系紧密 C、亚洲出口量呈下降趋势 D、美洲处于贸易优势地位11. 俾斯麦认为,“个人确实能做很多好事,但只有国家才能解决社会问题。”为此,他于1871年创建了强制性的集中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使德意志帝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争得社会立法的第一个国家”。俾斯麦的举措( )A、确保了广大工人的经济权益和生活水准 B、标志着德国的经济政策从放任转向干预 C、开启以立法形式缓和社会矛盾的新时代 D、推动工人运动从自发阶段走向自觉阶段12. 1955年,美国玛莎·葛兰姆舞团在美国政府安排下开始了亚洲巡演之旅。葛兰姆舞团每到一处,美国驻当地机构就开始渲染造势。在巡演期间,美国政府安排葛兰姆舞团会见当地精英人物,成为魅力十足的“文化大使"。美国葛兰姆舞团的“亚洲巡演之旅” ( )A、表明了美苏冷战有所缓和 B、拓宽了冷战斗争的渠道 C、一定程度上助推冷战爆发 D、促使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二、非选择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的体育组织形态,是一种以群体体制为主的平民体育。例如,上流社会热衷于射行礼、投壶下棋等;中下层社会流行郊游、蹴鞠等;军中盛行武艺、角力等;医学家和养生者好导引行气养生之术等。中国古代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养成了向内,追求身心自我完善,不事竞争、注重养生、形体自娱的体育文化形态。
——摘编自陈祥奎《轴心时代的中国与希腊体育比较研究》
材料二:恶劣的环境练就了古希腊人自强奋斗、热烈追求、思变好动、敢于冒险的民族性格,由于对躯体的健美与力量的崇拜,他们通过运动来锻炼肌肉、强化体质,从而达到健康的目的。
雅典和斯巴达等以城邦制度为支撑,通过国家的引导和组织,促使公民从童年到青年,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体育训练;城邦还通过定期举行运动会来推动体育运动的发展。在绝对平等规则的保障下,古希腊竞赛推崇通过个人能力来获取属于自己的荣耀。
——摘编自胡勇刚《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及深层意蕴下的竞技观》等
材料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和重视体育事业,始终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高度来引领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指出要把体育事业融
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谋划。在党的方针指导下,国家将公共卫生与体育进
行融合发展,用体育手段增强人民免疫,增强人民健康与幸福感,共筑全民小康社会。
——摘编自人民网《体育强则中国强!习近平为体育强国建设指明方向》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体育运动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体育运动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十八大以来党的体育方针和政策的意义。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86年12月,开平矿务局成立了开平运煤铁路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铁路公司。开平矿务局将铁路从胥各庄延展到芦台阎庄。1887年5月,胥各庄至阎庄(芦台)铁路竣工通车,共32.5公里,史称“开平铁路”。下图是1887年4月24日法国画报刊登的李鸿章参观天津芦台通车的场景。
——摘编自王倩《唐胥铁路与吴淞铁路》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建国初期,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城乡分离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传统医疗保障制度的弊端显现,部分企业和地方开始探索对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1984年卫生部、财政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费医疗管理的通知》,开始了政府对传统公费医疗制度改革探索的新阶段。1985年起,石家庄政府在六个县、市开展离退休人员医疗费用社会统筹试点。1989年,卫生部、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公费医疗管理办法的通知》,在公费医疗开支范围内对具体的13种自费项目进行了说明。1989至1997年间,国务院多次批准或转发《关于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扩大试点的意见》,不断推进医疗制度进行更大范围的试点。
——摘编自邹长青《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后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背景。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冷战期间,联合国总共只进行了13次维持和平行动,距国际局势的要求和广大会员国的期望都相差很远。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外部环境有了根本的改善。20世纪80年代末,美苏在安理会各项表决中的一致投票率超过了95%,两国动辄使用否决权相互对抗的情况开始成为历史。
全球各地受美苏操纵或支持的热点冲突纷纷降温,联合国继而担负起和平解决多年遣留问题的主要责任,并且得到了多数会员国的认可和支持。1988-1995年间,联合国共进行了24次维和行动,超过了前40年维和行动的总和。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职能和透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在纳米比亚和柬埔寨,联合国直接负责组织和监督选举,并为完成这一任务接管了过渡时的部分行政权力。在马其顿,出现了第一支联合国进行预防性部署的维和部队,标志着联合国维和行动向预防冲突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方连庆等《国际关系史(战后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联合国维和行动变化的原因。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刘知几(661~721年),字子玄,徐州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唐朝大臣、史学家。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进士及第,官至左散骑常侍等职,兼修国史。一生著述颇丰,特别是《史通》对唐朝前期的政治制度记述比较详细精准。
他认为历史学者的个体素养对历史书写有着深刻的影响。他在《史通》中提出史学家应具备“史才、史学与史识”的“史学三长论”。他认为“史才”是作为一个历史学者必须具备的文字功底,最好是文字简洁、明晰、准确;“史学”是历史学者具备的博通古今的史实功底;“史识”是史学见识,即用正确的历史观作指导,才能写好历史论著。“三长”中以“史识”为最难,代表了史学家的见识水平。“史学三长论”后被清代历史学家章学诚发扬光大,并提出强调史学家应具备“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产生了很大影响。
——摘编自《中国史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知几对中国古代历史学所做的贡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历史学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