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7-22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鸦片战争爆发前,英国商品在中国市场受阻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人民的自发抵制 B、英国商品质量水平较低,难以吸引顾客 C、中国商品经济发达 D、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和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
  • 2. 观察下表,导致下表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变化表

    货物

    旧税率(%)

    新税率(%)

    棉花

    24.19

    5.56

    棉纱

    13.38

    5.56

    斜纹布

    14.92

    5.56

    A、通商口岸的开放 B、自然经济的破产 C、纺织工业的发展 D、协定关税的影响
  • 3.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评说洋务运动:(清政府如同)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清政府自强运动的目的就是要弄那么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漂亮的拳击手套”是指(   )
    A、政治体制 B、军事装备 C、生产技术 D、思想文化
  • 4. 清朝时候,商人张三从上海运一批货到汉口,受到各地官吏的百般刁难,重重勒索。他气愤地说:“中国与各国有条约规定,外国商船可以在长江自由航行,不受盘查,而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行?难道非要中国商船插上外国的旗子才有生路吗?”这里的“条约”是指(    )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
  • 5. 广州市的《越秀史稿》说:“它的起因是洋人要跟清廷修改条约,以图攫取更多更大的利益;清廷予以拒绝。洋人恃强,诉诸武力,发动战争”,材料中的这一战争(    )
    A、允许外国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办工厂,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 B、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给中国文化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D、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 6. 冯友兰和钱穆是两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冯友兰讲:“假如太平天国统一了中国,那么中国的历史将倒退到黑暗时期。”钱穆说:“若太平天国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国历史的失败了,两位史学家这样说的根本原因是(  )
    A、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 B、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C、太平天国运动具有空想性 D、太平天国运动遭到列强的镇压
  • 7. 太平军内部曾流传一首歌谣:“天父杀天兄,总归一场空,打打包裹回家转,还是做长工!”歌谣提到的历史事件是(    )
    A、金田起义 B、永安建制 C、天京事变 D、太平军北伐
  • 8. 美国学者杰明·艾尔曼说:“19世纪中期的两次战争对中国国内影响不是太大,只限于广东一带,当时的问题是太平天国,大概几百万中国人死去,中国的经济中心江南一带都乱了……把清朝的元气消耗得很厉害,导致国力衰减。”作者认为(    )
    A、战争使中国成了半殖民地 B、太平天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 C、太平天国运动严重破坏经济发展 D、太平天国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 9. 洋务运动时期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在30年里翻译西书近200部,尤以外交和史地政法一类为多。江南制造总局附设的翻译馆,在40年里翻译的书籍达199部,而以自然科学、实用科学为多。据此可知,洋务运动(    )
    A、放弃了引进西方的机器 B、推动了西方科学文化的传播 C、抵制了外国经济的侵略 D、改变了封建旧思想
  • 10. 美国学者玛丽·K·赖特夫人评价洋务运动时说,洋务运动既不是政变、革命,也不是一个新的时代,只不过是依仗全体士大夫的能力与努力,在历史难以避免的没落过程中留下的一个小阳春,是企图重新建立“中国保守主义的立足点”。对这些言论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 B、洋务运动的领导者主要是封建的统治阶级 C、洋务运动最终没有让中国富强起来 D、洋务运动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宣告全面破产
  • 11.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清末郑观应的这首诗描述的应是哪次海战的悲壮场面(    )
    A、丰岛海战 B、黄海海战 C、辽东战役 D、威海卫战役
  • 12. 梁启超回忆19世纪80年代的情形时说:“朝士皆耻言西学,有谈者,诋为汉奸,不齿士类。”而19世纪末,却出现了“举国若狂,人人竞言西学”,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性质的变化 B、民族危机加深,救亡意识凸显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自强求富理念的推广
  • 13. 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下列排序与之相符的是(    )
    A、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 B、新文化运动——戊戌变法——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 14. 中国近代一位民族资本家说:“我之廉价工人,彼(西方国家)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彼之便利……”以上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中日《马关条约》中的哪一条款(    )
    A、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C、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D、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 15. “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中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下列哪一事件首先实践了“西方民主制度的梦想”(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 16. 下列事件与结果的搭配,正确的是(    )

    选项

    事件

    结果

    A

    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维新变法思想开始传播

    B

    维新人士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得到上层统治者的大力支持

    C

    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拉开变法维新的序幕

    D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戊戌变法失败

    A、A B、B C、C D、D
  • 17. 颜炳罡在《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提到:戊戌变法倡导博爱、平等、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材料主要强调了戊戌变法(    )
    A、是近代化探索的起步 B、仍然停留在学习器物层面 C、客观上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18. 据1895年《纽约时报》报道,恭亲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自己并不了解日本人发动战争的目的,抑或日本人想从战争中获得什么。他说,“难道日本人能侵占我们所有的省份吗?他们这样做苍花天会答应吗?其他民族、其他国家会坐视不管吗?”上述材料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
    A、清军战斗力不强 B、清政府内部不团结 C、日本军事力量非常强大 D、清政府对形势认识不清
  • 19. 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口口口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口口”指的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孙中山 D、袁世凯
  • 20. 有人将1895年春一群举人的行动当作近代中国的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运动”.这次行动是(  )

    A、强学会成立 B、《万国公报》创办 C、公车上书 D、百日维新开始
  • 21.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这个时期出现的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不包括(    )
    A、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B、邹容的《革命军》 C、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D、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示钟》
  • 22. 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逝世后,蔡元培为其书写挽联纪念,其中的一联是:“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联中的“三民”是指(    )
    A、民族民权民生 B、民主民族民权 C、民主民生民权 D、民主共和平等
  • 23.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春雨湿黄花。”对联写的是(    )
    A、浙皖起义 B、广西起义 C、武昌起义 D、黄花岗起义
  • 24. 诗史一体,诗歌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下列两首诗反映中国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是(   )

    ①诗歌甲:情烟战大何时了,赔款知多少?海边五口又通商,货运柱来英佬把家当……问君港岛可曾留?对此只抛泪眼也无谋。

    ②诗歌乙:春愁难遣强着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A、甲:《南京条约》乙:《天津条约》 B、甲:《南京条约》乙:《马关条约》 C、甲:《天津条约》乙:《马关条的》 D、甲:《南京条约》乙:《北京条约》
  • 25. 太后、皇帝和侍从“穿着普通人的粗布衣服,以免被官员认出,惶惶然向西逃亡。在长途的艰难流亡之后,10月23日,朝廷在西安重建起来。”这情形出现在(    )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 26. 1912年为民国元年。民国38年按公元纪年换算为(    )
    A、  1950年 B、1874年 C、1948年 D、1949年
  • 27. 广州市的《越秀史稿》说:“它的起因是洋人要跟清廷修改条约,以图攫取更多更大的利益;清廷予以拒绝。洋人恃强,诉诸武力,发动战争”,材料中的这一战争(    )
    A、允许外国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办工厂,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 B、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给中国文化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D、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 28. 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袁世凯称帝

    ②护国战争

    ③二次革命

    ④宋教仁遇刺

    A、④①③② B、④③①② C、①③④② D、①④③②
  • 29. 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这点子觉悟,一面算是学问进步的原因,一面也算是学问进步的结果。第一期先从器物上……第二期是从制度上……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 为解决文化的不足,中国人掀起了(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 30. 《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言之有理即可似春秋战国时期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相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义和团运动时期

二、综合题

  • 31.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屈辱史,列强通过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使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材料一:香港的水坑口街(原名叫“波些臣街”“占领街”)……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血泪斑斑的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那片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昨日下午,法国皮诺家族在国家博物馆将圆明园流失文物青铜鼠首和兔首无偿捐赠给中国,这是圆明园被劫掠文物首次以无偿捐赠的方式回归。国家文物局已将这两尊兽首划拨国家博物馆收藏,并将于近期公开展出。至此,圆明园12兽首中已有7件回归。

    ——《新京报》2013年6月29日

    材料三:清国之败,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变通所致也。夫取士必考试,考试必由文艺,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岂足济实效乎?……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等之辛酸,厥能免于垂危者,度阁下之所深悉也。当此之时,我国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

    ——摘自1895年《大日本海军总司令官伊东佑亨致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书》

    材料四:漫画

    (1)、材料一中“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指的是什么战争?依据哪一条约,英国人将“香港海湾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
    (2)、材料二中的“圆明园的鼠首和兔首”是在哪次战争中流失国外的?这次战争前后,割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的是哪个国家?
    (3)、材料三中“清国之败”的指的是哪场战争?战后清政府派往日本马关议和的大臣是谁?签订的条约对中国民族经济危害最大的是哪一条款?
    (4)、材料四图片漫画一反映的是哪一战争?漫画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5)、某班的同学在讨论“清政府为什么反抗外来侵略屡战屡败”这一问题时各抒己见,你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回顾这段侵略史,你有什么感悟?
  • 32.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欺凌,中国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和社会风尚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工业出现了,新式海陆军开始筹建,新式学堂一一举办,留学生陆续外派,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

    ——引自《复兴之路》

    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以后发生的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正因如此,史学界才有人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历史争鸣·回顾戊戌》

    材料三:“我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四:辛亥革命后,谁敢帝制自为成了人人讨伐的对象,谁还拖着辫子,抱着老黄历就成了封建余孽。革命派以振兴实业为己任,各级政府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振兴实业的法令和条例。据不完全统计,1912年一年内创立的各种实业团体就有40多个,所设工厂1502家。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给“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个事件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次事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拉开戊戌变法序幕的事件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指出“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我”是谁?请列举出该人物为“求中国的自由平等”四十年革命生涯中的主要革命活动。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辛亥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你认为还有什么遗憾?
  • 33. 广东,作为近代中国开风气之先之地,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不约而同地与“广东”联系在一起。毫不夸张地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半部是广东史”。阅读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地点

    广州番禺

    江门新会

    中山翠亨

    名人故居

    邓世昌故居

    梁启超故居

    孙中山故居

    材料三:广东为泰西入中国之孔道,濠镜(澳门)一区,自明代已为互市之地,自香港来属于英,白人之足迹益繁,故广东言西学最早,其民习与西人游,故不恶之,亦不畏之,故其国民之性质,有独立不羁气象者,惟广东人之最。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依据材料一,任选两处历史文物,阐述与之有关的历史事件。
    (2)、依据材料二,任选一位历史名人并为其撰写简介。列举三种认识历史名人的方法。

    (示例:詹天佑,广东南海人。京张铁路的设计者和建造者,中国近代铁路之父。)

    (3)、依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分析论证“广东可以成为近代中国风气之先”这一结论的理由。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保护历史遗迹和历史名人故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