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六中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7-22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
1. “这份条约如同一枚炮弹,在沉重而锈迹斑斑的中国国门上轰开了一个血腥的缺口。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是中国近代社会的起点。”这里的“转折”是指( )A、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B、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D、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被推翻2.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他没有强调的是:( )A、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B、学习西方的制度 C、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D、学习西方技术3. 1841年,林则徐在退职返乡时曾预言:“终为中国患者,其俄国乎!”下列史实能够证明他的预见正确的是:( )A、 火烧圆明园 B、占领香港岛 C、割占台湾 D、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4.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指的是:( )A、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B、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 C、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D、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5. 清朝中后期的广东是鸦片走私重灾区,零丁洋变成鸦片集散中心。货物积聚在零丁洋上,然后由快艇分运至沿岸内河。关津胥吏对此视若无睹,沿途关卡畅行无阻。以上史实反映出( )A、鸦片走私腐蚀军队战斗力 B、鸦片走私让中国白银外流 C、清朝海关制度存在极不合理 D、清朝官员贪腐助长鸦片走私6. 近代史上有首《卖布谣》这样写道:“土布粗,洋布细。洋布便宜,财主欢喜。土布没人要,饿倒哥哥嫂嫂。”这首歌谣反映了( )A、外商企业发展艰难 B、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民族资本集团陷入绝境 D、官僚资本极度膨胀7.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说道:“从1840年开始,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其中的“脱出常轨,改道变形”是指( )A、打开大门,开放通商 B、学习西方,自强求富 C、实行变法,救亡图存 D、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8. 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新的时代特点表现在( )
①运动规模空前
②反封建同时反侵略
③《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理想
④《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③9. 近代史上,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方案,下图是网友归纳的救国方案截图,虽不是很准确,但有些道理。其中李鸿章说:“我学”,是指李鸿章等人为学习西方技术而开展了( )A、虎门销烟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10. 《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条约中体现这一危害的条款是( )A、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B、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C、赔偿日本兵费白银 D、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11. 陈独秀在《说国家》中指出: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国家是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到了甲午年,才听见人说有个什么日本国,把我们中国打败了。到子庚子年…我才晓得,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做一国一国的…我生长二十多岁,才知道有个国家,才知道国家乃是全国人的大家。这表明( )A、外来侵略促进国家意识觉醒 B、闭关锁国造成国民意识的落后 C、晚清时期的中国落后于日本 D、国人学习日本开始于甲午中日战争后12. “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军威。”邓世昌用热血和生命践行这一誓言是在( )A、虎门战役 B、平壤战役 C、黄海海战 D、威海卫战役13. 以下示意图从某个角度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其中①应为( )A、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B、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C、俄割占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D、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14. 下图是一位同学整理的孙中山革命活动示意图,对此概括最全面的是( )A、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 B、孙中山发动并领导了武昌起义 C、孙中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D、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统治15. 辛亥革命后,译著《平民政治》更名为《共和政治》,《国粹学报》改名为《共和杂志》后畅销不衰。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书籍报刊出现更名热潮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宣传共和报刊大量创办 D、封建主义退出历史舞台16. 据1913年2月23日《独立周报》第七期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有志于民主推广的人常到田间“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叩其故,则曰: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 )A、民主人士已经广泛深入民众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农民对代议制有了全面深刻的了解 D、实施民主政治的基础薄弱17. 北洋军阀时期,老百姓门口的对联由“民国万岁,天下太平”改为“民国万税,天下太贫”,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这与当时哪一政治局面密切相关( )A、贪官横行 B、割地赔款 C、解役繁多 D、军阀混战18. 孙中山先生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民主义”是其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其中的民权主义,对应的是同盟会纲领中的(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平均地权 D、创立民国19. 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不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属于封建官僚的革命20. 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宣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其中“加快”主要表现在( )A、开始引进西方工业文明 B、开始制度变革尝试 C、大力倡导实业救国 D、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21. 有人用《增广贤文》中“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来比喻洋务运动。这里的“花”和“柳”分别指( )A、自强、求富 抵制西方列强的侵略 B、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创办中国近代工业 C、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开辟了中国近代化的道路 D、维护清朝统治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2. 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劝导国人( )A、放弃天朝观念 B、学习西方技术 C、拥护民主共和 D、反抗列强侵略23. 1898年,康有为40岁,梁启超25岁。变革前,两人都没有出过国,对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只囿于表面,而且对于西方的认识,也只是局限于所读的传教士的出版物和对香港、上海租界的殖民管理中的见闻。这说明( )A、 西方列强支持维新变法 B、慈禧太后控制着政治和军事事务 C、维新派缺乏对西方政治的系统认知 D、顽固派反对变法24.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孙中山先生把“社会革命”概括为(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本主义25. 1871年曾国藩《拟选子弟出洋学艺折》中“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可见,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最终目的是( )A、 游历西洋 B、兴办洋务 C、学习科技 D、富国强兵二、辨析改错题(10分)
-
26.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用“正确”“错误”表示,并加以改正。(1)、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2)、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秋瑾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等著作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3)、1912年,袁世凯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北洋军阀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5)、1862年太平军在浙江慈溪的一次战斗中,击毙了洋枪队统领戈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三、材料解析题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乾隆御制诗》中有“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英国使臣马夏尔尼说:“彼等以为苟不如此,则恐外人之交际频繁,又碍于安谧,而各界人等之服从上命,以维持皇威于不坠,乃中国政府唯一不易之格言。”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初)恭亲王和文祥首先认识到中西方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可以通过谨慎的外交得到很大的好处。他们强烈地感到,西方列强通常能够信守条约。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时期的对外政策,并概括其原因。(2)、材料二反映的清朝统治者对外态度是什么?他们在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对外政策变化的原因。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鸦片战争期间,清朝的军情传递依靠快马。广州将领从发出军报,到接收皇帝指示,时间最短需要一个月,皇帝的指示抵达时,对作战往往已毫无用处。甚至有主将利用距离远.时间长的缺陷谎报军情,加剧了皇帝在各地军报中的“剩”“抚”不定,战和不决,极为被动。
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清朝战败,李鸿章被派往日本谈判。但是,他作为清朝全权代表,对谈判所列条款并不能做主,需将会谈内容用电报传回清朝,光绪皇帝再用电报批复指示。日本截获电报并破译了电文,掌握了中方谈判底线,使李鸿章本可讨价还价的地方再无协商的可能。双方最终签署了对中国危害极大的《马关条约》。
材料三:义和团席卷华北的过程中,大肆破坏洋人的象征物,“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结果在北京战事吃紧之际,朝廷想向东南督抚传达皇帝旨意,只得先快马传到山东袁世凯处,再由袁世凯用电报转发给李鸿章等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通信对鸦片战争产生哪些影响。(2)、据材料二,指出《马关条约》的谈判过程折射出清朝政治制度存在的弊端。电报有没有帮助到清政府的谈判?为什么?(3)、据材料三,分析朝廷要向地方传达皇帝旨意为何如此曲折? 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义和团运动。(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我国发展通信事业需要注意的历史教训。四、活动探究题(16分)
-
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材料二:辛亥革命时,孙中山指出:“国家的基础,是建筑在人民思想之上只有改造人心,除去人民的旧思想,另外换成一种新思想,这便是国家的基础革新。”
材料三:……所有国民军对外之行动,宣言如下:一、所有中国此前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二、偿还外债照旧担认,仍由各省洋关如数摊还。三、所有外人之既得权利,一体保护。
——《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对外宣言》
材料四: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曾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1)、根据材料一分析,孙中山要建立的“至完美的国家”是什么样的国家?为建立这样的国家,孙中山在1894年和1905年成立的革命团体(或:政党)分别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旧思想”“新思想”分别指什么?请说出辛亥革命中“国家革新”的最大成就。(3)、根据材料三,分析民族主义的局限性。(4)、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如何理解“革命尚未成功”?(5)、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按孙中山的主张能建立起“至完美的国家”吗?为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