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7-15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 1. 中国历史诸王朝各有特点,与以下示意图中①所代表的王朝特点相符的是(    )

    A、制礼作乐,封邦建国 B、修筑长城,焚书坑儒 C、统一国家,科举取士 D、开辟丝路,沟通中外
  • 2. 唐朝诗人皮日休《汴河怀古》中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据此,我们可以了解大运河(    )
    A、开凿的原因 B、开凿的条件 C、开凿的经过 D、开凿的影响
  • 3. 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它使得一般平民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公平竞争”成为官僚系统的成员,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该学者旨在强调科举制(    )
    A、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B、使皇权呈现弱化态势 C、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D、提升了士人社会地位
  • 4. 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唐玄宗时期形成“开元盛世”。以上盛世之所以形成,其中重要原因是当时的统治者(    )

    ①重用贤能,励精图治    ②稳定政局,发展经济

    ③崇尚奢靡,对外征战    ④重视文教,注重吏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5. 下面所列史实所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
    史实1:北方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史实2:唐朝许多重要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
    史实3: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蔬菜种子、茶叶、丝绸等物品。
    A、国家统一 B、中外交往 C、文化交流 D、民族交融
  • 6. 下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纪念玄奘的特种邮票。若为此图填写介绍文字,正确的是(    )

    A、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B、治宏贞观,政启开元 C、西游天竺,译介佛经 D、平定叛乱,开疆拓土
  • 7. 下面是唐朝水利工程建设统计表(单位:个),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关内、京畿

    河北

    淮南

    江南东、江南西

    前期

    22.5

    57

    7

    41

    后期

    24

    3

    12

    101

    A、江南地区继续发展 B、南北经济发展均衡 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D、政府主导水利建设
  • 8. 唐玄宗“开元初,宫人马上始着胡帽,靓妆露面,士庶咸效之。天宝中,士流之妻,或衣丈夫服,靴衫鞭帽,内外一贯矣”。据此可知唐朝(    )
    A、女性社会地位高 B、繁荣的城市经济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发达的对外贸易
  • 9. 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
    A、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B、地方势力膨胀 C、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 D、中央财政紧张
  • 10. “尝考五代之际,政治上之大患有二:日腹心之患,即禁兵;曰肢体之患,即藩镇。”为解决“腹心之患”,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A、创设三省六部制度 B、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C、取消节度使收税权 D、设锦衣卫监视百官
  • 11. 宋太祖在位17年科举取士347人,宋太宗在位22年,通过科举考试共录取进士 1457人,宋太宗时期科举录取人数相当于整个唐朝取士的总和。宋太宗此举(    )
    A、发展科举制提升了文官地位 B、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C、为文官政治提供了人才保障 D、分割了宰相的军政财政权力
  • 12. 宋与辽曾在边界开设榷场,官府和商人在此交易各种商品,贸易量很大。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辽也曾经在灾荒之年购买了北宋官仓的两万石粟。榷场的兴办(    )

    ①加重了民众的赋役负担   

    ②加剧了各民族间的军事冲突

    ③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④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3. “市井经济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处,通宵不绝。”材料中描绘的现象开始出现于(    )
    A、唐朝长安城 B、北宋东京城 C、南宋临安城 D、明朝北京城
  • 14. 下表为不同时期的人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由此可知(    )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北宋]刘挚《忠肃集》

    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数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传》

    A、当时人的评价权威公正 B、观点越新评价越全面客观 C、历史事件没有确切定论 D、立场和时代影响历史认识
  • 15. 据统计,宋代之前见诸文字记载的历代戏曲艺人总共才百余人。到了宋代,仅《东京梦华录》里列举的开封当红艺人就有72人,其中至少一半是女性。由此可见,宋代(    )
    A、市民娱乐需求扩大 B、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C、艺术的高雅性增强 D、娱乐活动种类繁多
  • 16. 元代《农书》记载了一种能自动提水的生产工具,此工具使“人无灌溉之势,田有常熟之利”。这种生产工具应是(    )
    A、 B、 C、 D、
  • 17. 制作卡片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制作了资料卡片(如下图)。他学习的是(    )

    A、澶渊之盟 B、宋金对峙 C、蒙古崛起 D、明朝建立
  • 18.
    朱彧
    在1119年写成《萍洲可谈》,书中记载“舟师(船工)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此条史料可以说明(    )
    A、南宋的航海技术 B、元朝的航海盛况 C、明朝的航海盛况 D、北宋的航海技术
  • 19. 下图所示政治制度出现于(    )

    A、隋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 20. 宋词是在唐诗的基础上,为适应社会生活需求而对诗进行的改良。元曲则是在宋词的基础上,融入了胡人特色的词,是随着元朝统治者入主中原而强制性推行的表现形式,所以元曲也叫胡曲。由此可知,宋词、元曲兴盛的根本原因(    )
    A、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B、统治者的提倡 C、民族交融进一步的加强 D、科举制的推动
  • 21. 下图为某同学制作历史手抄报。若为该手抄报起个题目,应选择(    )
    1.灭掉南宋政权,完成统一
    2.中书省是中央的中枢机构
    3.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
     
    A、唐朝的外交 B、宋朝的经济 C、元朝的政治 D、明朝的制度
  • 22. 依据右侧历史人物传记的部分目录内容推断。该历史人物传记名应为(    )

    A、《李世民传》 B、《赵匡胤传》 C、《忽必烈传》 D、《朱元璋传》
  • 23.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文明传承不仅从未中断,而且内涵丰富。下表所列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转轮排字盘;王祯《农书》

    定窑孩儿枕;《梦溪笔谈》

    天水放马滩纸质地图

    《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

    A、③②①④ B、②④③① C、②③①④ D、④②①③
  • 24. 通过下面两本连环画,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详细了解中国古代(    )

    A、抵御外敌的抗争 B、监察制度的演变 C、民族交融的历程 D、农民运动的发展
  • 25. 下面是明清时江南松江府一带的米价变化表。这一变化表明(    )

    A、政局变化影响经济发展走势 B、粮食产量大大增加 C、高产作物引进致使物价下降 D、赋税改革成果显苦
  • 26.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外国商船将来只许在广东停泊交易。不得赴广东以北如宁波等地。“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指广东),不准入浙江海口”。材料反映清朝实行的政策是(    )
    A、对外开放 B、重农抑商 C、禁止外贸 D、闭关自守
  • 27. 乾隆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1758~1759)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为了维护该地区稳定,清政府设立(    )
    A、驻藏大臣 B、宣政院 C、伊犁将军 D、乌里雅苏台将军
  • 28. 用年代尺梳理历史事件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历史。下列年代尺所反映历史事件的共同历史主题是(    )

    A、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 B、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C、开展对外交往,促进经济发展 D、加强控制地方,巩固专制制度
  • 29. 下面是明清时期晋商(山西籍的商帮)和徽商(安徽籍的商帮)的主要经商路线图。这说明,明清时期的商帮(    )

    A、形成全国性的贸易网络 B、活动范围远达中亚地区 C、拥有了雄厚的商业资本 D、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 30. 谭其骧在《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史疆域》中指出:清朝实现全国疆域的统一,先后统一了满、汉、蒙等族及其统治的地区,实现互动交融。据此可知清朝(    )
    A、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最终形成 B、不同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加强了对周边地区的开发与管辖 D、基本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

二、非选择题:共3题,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共40分。

  • 31. 历史文物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见证着历史发展。观察下列文物,完成题目:

    (1)、文物识别:文物的年代识别十分重要。请你识别以上文物,将识别结果按文物的出现年代顺序分列于下,写清文物序号即可。

    文物序号:——————

    (2)、文物介绍:文物介绍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文物。请在①步辇图(局部)与④契丹鸡冠壶两件文物中任选一件文物加以介绍。(介绍应包含文物产生朝代,文物内容和文物的意义。)
    (3)、文物②金奔巴瓶和③宣政院印章都反映了历史上的重要史实。若依据其所反映的史实归为一类,归类理由是什么?结合文物所反映的史实加以说明。
  • 32. 农为邦本,农业发展关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和国家稳定。阅读材料,完成题目:

    某历史研究小组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历史书籍,搜集到以下材料,并对材料进行了研究。

    材料一:①唐太宗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减轻民众负担,鼓励农业生产。

    ②唐玄宗非常重视兴修水利,多次下令在全国各地修建水利工程。

    ③至贞观八、九年,颇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

    ——杜佑《通典》卷七

    ④忆昔开元全盛日,小巴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材料二:占城稻是出产于中南半岛的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以其原产地在今越南中向部的占成得名。“(占城)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北宋初年首先传入中国福建地区。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1年),因江淮、两浙地区遇旱少水,遣使到福建取占城稻,多达三万斛,分别在长江、淮河以及两浙地区推广,并命转运使张贴榜文加以推广。

    ——摘编自《文物宋元史》

    材料三:

    材料四:

    (1)、以上材料一与唐朝农业的发展相关。请将相关史实的序号填写在与结论相符的横线处。(注:多写、少写、错写均不得分)
    A、唐朝皇帝为农业生产提供支持:__________ B、唐太宗时期农业得到了恢复:__________ C、唐玄宗时期农业得到了发展: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宋朝农业生产发展的情况。
    (3)、分别指出材料四中A和B的史料类型。
    (4)、综合运用材料A和材料B说明清朝前期农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发展带来的利弊。
  • 33. 北京城是元明清时都城,古都北京的发展见证历史变迁。阅读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辽朝取得了燕、云十六州,随即把幽州(今北京)作为陪都——南京。来自宋朝统治区的各种商品先要运到这里,而北方草原牧区的各类产品也都在这里集中交换。南京的南面通过宋辽榷场保持“互市”,北面通过榆关路、松亭关、古北口路和石门关路等驿道,和高丽、西夏乃至西域地区保持商业联系。南京市场上,铜钱广泛流通,铜钱除少量自铸外,大部分自北宋流入。由于经济的发达,南京成了辽朝主要的财赋供应地。

    ——摘编自《北京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中国古代都城建制多“择中立都”“择中立官”。金灭北宋后,金统治者认为“燕京乃天地之中”“仪礼之所”,1151年在辽南京城基础上模仿北宋汴京城的格局营建金中都,1153年徒都于此。中都仿北宋都城形制,由外郭城、皇城和宫城组成,皇城位于外郭城之内中部偏西,宫城位于皇城中部,形成“三重城”格局,新建城市采用了开放式的街道。大朝正殿-大安殿位于宫城中央,以此为基点,向南依次为大安门、应天门等,构成金中都中轴线。“国之制度,强慕华风,往往不遗余力”。

    ——摘编自刘庆柱《古代都城考古揭示出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

    材料三:古代北京凭借着发达的运河、海运和陆路交通体系,既沟通了大河上下、长城内外,又连接着蒙古草原、东北大地。北京地区作为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民族的过渡地区,是两种文化的融汇之地。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沟通,才进一步发展与巩固了中华民族的融合与统一。元代以大都作为首都,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一个重大步骤。明、清迁都北京,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治稳定和国家统一。元明清以来,随着统一王朝的建立与发展,北京地区进一步成长为中国统一政权的都城所在。

    ——摘编自高福美《古都北京建都过程考论》

    (1)、某同学阅读上述材料一后,对辽代南京(今北京)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做出以下结论。请判断,用“正确”“错误”表示,无法得出的结论用“无”表示。

    结论1:辽代南京是唯一的都城。

    结论2:辽代南京是商品交易中心。

    结论3:辽代南京是北方的交通枢纽。

    结论4:辽代南京是宋辽榷场最重要组成部分。

    结论5:辽代南京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2)、据材料二,概括金中都的城市特点。
    (3)、据材料三,概括北京成为元、明、清三朝的都城的条件。说明元、明、清三朝定都北京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