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7-15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兰亭集序》写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在古代,只有极少数高雅、旷达、睿智的人才能达到这样的状态。但是,今天每一个沉浸于元宇宙中的人都能体验到这种境界。千百年来,人们所能想到的视听之极如今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普泛地为人们所感知。

    这一切何以可能?直接的原因是技术进步,背后则是对所谓人性的极度满足。近代以来,人们总体倾向于将人理解为理性的存在物,而非理性主义的反拨和人们对现代化的反思,使得人们更多地将原始的、感性的欲望理解为人性。结果,对所谓人性的满足、迎合成为技术创新的标尺,一切工具合理性似乎都指向和服务于人性。无论多么复杂、先进的技术装置,迟早都会出现“傻瓜”型的“人性化”操作;一切抽象系统的构造,最终都以感性满足的方式显现出来。元宇宙就是如此。它是包括区块链、5G、人工智能、3D、VR/AR/XR、脑机接口等目前人类最尖端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基于一个人人都喜欢沉浸式感性满足的人性假设,为各种复杂的、常人无法洞悉奥妙的数字构造穿上感性或曰人性的外衣。

    但是,现代技术的进步能够满足人性,却未必能够带来人性的解放,事实正在走向反面。借用尼采的说法,人们面临的问题恰恰是所谓的“人性的,太人性的”问题。

    第一,虚拟世界依靠“游目骋怀”方式满足人性的感性欲望,不仅很大程度封存人们对原初现实的体验,也日渐封存了人类扩展真实的“星辰大海”的外延性的愿望,使人们日益“宅”“卷”在虚拟的意向性世界中。这也正是《三体》作者刘慈欣反对发展“元宇宙”的重要原因。

    第二,人们获得沉浸式的感性体验,自以为驾驭和支配了工具理性,其实恰好相反,资本与工具理性的结盟不仅“长君之恶”,而且“逢君之恶”(《孟子·告子下》)。大数据、算法比我们自己更能监测和理解自己的感觉。我们为之惊叹的“人性化”不过是算法的结果。在最基本的层面上说,人性的满足不过是一种“投喂”;从更高层面来说,人性的满足仅仅是一种单向度的牵引与控制,是一种温柔的绑架,让人欲罢不能甚至浑然不觉地成瘾、沉湎。

    第三,在感受力被数据化和技术加强的情况下,人自身的现实感受力、表达力反而在下降,反智和愚钝化的现实已经表现得十分清晰。赫拉利所谓“退化的人类滥用进化的计算机”“可能只会增强人类的‘自然愚蠢’”等判断,与马克思的警示如出一辙:“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元宇宙的出现将把这种状况推向极致,其中最值得我们沉思的悖论就是:人的愚钝化恰恰是所谓人性化追求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沈湘平《元宇宙:人类存在状况的最新征候》)

    (1)、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每一个人都能体验到书圣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描绘的“极视听之娱”的境界。 B、元宇宙的出现是人类科学技术创新的成果,也是技术迎合人原始、感性欲望的表现。 C、刘慈欣反对发展“元宇宙”的重要原因是虚拟世界降低了人的现实感受力和表达力。 D、虚拟世界能帮助人们获得沉浸式的感性体验,说明人们已经驾驭和支配了工具理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尼采、赫拉利、马克思等人的说法,意在为相应的观点提供了详细具体的事实论据,增强说服力。 B、文章对元宇宙解放人性的局限性的剖析,是以作者对元宇宙这一新生事物的深入认识为前提的。 C、文章充满思辨色彩,指出元宇宙是技术“人性化”发展的结果,同时又存在“太人性”的弊端。 D、文章论述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先由古文引出话题,再分析原因,然后分点阐释、深入探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宇宙让人们“极视听之娱”,但这可能是一种温柔的绑架,使人们越发沉湎于虚拟世界,不愿向外探索。 B、技术进步伴随着一些不确定的风险,作者引导人们思考技术进步带来的隐忧,防止迷失自我。 C、数字化技术本身所蕴含的人文意蕴是毋庸置疑的,但它又使得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状况面临新的悖论。 D、与原初现实相比,虚拟世界能给人以更丰富、细腻的感性体验,有助于提高人们对现实的感受力。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唯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已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摘编自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1917年)

    材料二:

    大学是传播和创新知识的场所,教学和学术研究都是高度个性化的创造性劳动,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能碰撞出创造的思想火花。学生也只有在错误和失败中,才能成长和坚强。因此,大学有责任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校长院长,没有高低贵贱,不论学派亲疏,大家都心平气和,平等地争论学术,探讨学校发展。

    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家族兴衰,德行为要;大学发展,也必须坚持自己的精神传统和核心价值。我们不能为世俗而拋弃学术的独立与尊严,也不能为名利而哗众取宠、放任自流。我认为,大学的文化应当是简单的、纯洁的,不允许有尔虞我诈、奉承迎合,也不应有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真理才是我们永远的追求!大学必须守护真理的纯洁,不允许任何不良风气玷污青年人的灵魂;大学有责任代表社会良知,维护核心价值,我们只有把师生的个人理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完美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大学的使命。

    (摘编自林建华《“大学是个大家庭”——北大校长林建华在全校教师干部大会上的讲话》,2015年)

    【注释】林建华,2015—2018年任北大校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蔡元培认为,每个人求学都有一定的目的,但大学是研究学问的地方,进入北大这所大学,要把目标统一到求学上来。 B、蔡元培强调大学时期要“植其基”,这里的“基”既包括学问的根基,也包括求学目的纯正、道德品行端正等内容。 C、蔡元培和林建华都认为,北大师生不应以追名逐利为目的,而应追求真理,守护真理,代表社会良知,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在林建华看来,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既包括平等地争论学术,也包括允许学生犯错,错误和失败也是学生成长之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蔡元培演讲的对象是学生,他认为当时的北大极其腐败,对此现象深为不满,提出了“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的主张。 B、蔡元培希望学生爱惜光阴,专心求学。虚度光阴,学问无成,不但耽误自己,投身社会后还可能贻害他人和国家。 C、林建华演讲的对象是教师干部,演讲的内容具有概括性,重在摆出观点,明确方向,提出要求,亮明态度。 D、林建华提出把个人理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完美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对北大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3)、蔡元培和林建华的演讲,虽时代不同,各有侧重,但在演讲的内容上仍有不少共同的地方,请简要概括其观点的共同之处。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眺望

    纪红建

    每逢周末,我总会驱车来到老家——长沙近郊一个叫“湘江”的村子。车子缓缓进入院门,母亲立即从茂盛的蔬菜中站起来。母亲的勤劳,充沛的夏雨,让菜园五彩斑斓——红的辣椒、绿的豆角、紫的茄子、瘦长的丝瓜……此刻的我,无比轻松,忙碌的脚步变得缓慢,内心的浮尘顿时被洗净。

    按惯例,我先到菜园看看母亲近来的“杰作”,然后到房前屋后走走。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漫步在湘江大堤上,眺望滚滚北去的湘江,眺望江那边日新月异的图景……

    这是一幅多么鲜活灵动的图景啊,有波涛汹涌的江水,也有峰峦叠嶂的山峰;有律动的色彩,也有岁月的沧桑。儿时,不用到大堤上,只要爬上屋后那棵高大的樟树,便能眺望那流动的图景。湘江里,舟楫往来,船帆如织;江那边,北边一点,烟囱耸立,青烟袅袅,那是铜官窑薪火传承的见证;南边一点,有景色秀丽的书堂山,有响声阵阵的麻潭山,还有埋藏在历史深处的铜官窑遗址……后来,陆运兴起、水运衰落,图景的色彩被打破了,变得萧条而冷色。渐渐地,我明白了,我所看到的,只是这幅图景的一个瞬间,或者说一个片段。

    遥望历史,这幅图景是那么的色彩斑斓。我看到,晋两千年前的东汉,江那边就有了零星的窑火,让人看到了希望。四五百年后的初唐,窑火再次燃起,到了晚唐,不仅烧红了湘江沿岸,还绵延到了东南亚、北非等地。我还看到,各地商贾匆忙出入铜官窑的身影,装满彩陶的商船从石渚湖启程,走湘江,经洞庭,入长江,乘风破浪……

    我看到,如今的图景色彩丰富,生机勃勃。沉睡千年的铜官窑,走在了复兴路上。特别是那个曾经船只川流不息的石渚湖,它不再是湖垸,雨后竹笋般的古建筑,试图再现千年前的大唐长沙景象。

    眺望图景,也是在眺望父亲。父亲正在石渚湖的工地上看材料。为了养家糊口,他在很长时间里都在养鸭。每到深秋,父亲就会跟伙计赶着鸭子到石渚湖一带过冬。父亲和伙计乘着木舟,赶着鸭子,在滚滚的波浪里飞旋搏击、摇摆不定,看得我们胆战心惊。直到眺望着父亲和伙计赶着鸭子上了岸,母亲才带着我们安心回家。看鸭是个辛苦活,不仅白天与鸭子寸步不离,就是晚上也要睡在鸭子边上。父亲和伙计就在鸭棚边上,用竹子和塑料搭个简单的棚,在木板上铺上稻草,算是床。平常没事,最怕的是打雷下雨。只要遇上打雷下雨,母亲就会站在湘江堤上眺望,满脸阴云。那个年代,没有电话,等待父亲回来,唯有眺望。

    多少次,我看到小木舟从江那边过来,总期盼着是父亲回来,但带给我的总是失望。有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父亲乘的小木舟快到岸时,被一个大浪打翻,他死死抱着小木舟,总算划到了岸边,不过带回来的一百个鸭蛋和在河东买的一只黑土猪仔被冲走了。但父亲还是很庆幸,他笑着拍了拍口袋说:“二百块钱还在,这是孩子们春节后的学费。”父亲还说,每当刮风下雨,他也会站到湘江大堤上眺望家里,心里念着,孩子们是不是安全回家了,家里该不会漏雨吧,塑料窗户该不会被风吹掉了吧。

    正走着、想着,父亲骑着电动车回来了。父亲说:“你妈打电话说,你回来了,我就往家赶,十来分钟的事。”因为有了桥和高速,图景中不再有惊涛骇浪,不再有母亲漫长的煎熬与担忧。父亲把电动车往路边一停,我们父子俩站在湘江大堤上,面对图景,无比感慨。父亲眉飞色舞地讲起江那边的变化,石渚湖上正在建铜官窑古镇,很快就要开街了,房子全部是唐朝风格的……

    父亲、母亲、我……谁又能走出历史的图景呢?

    (节选自《名望之城——中外作家走进望城作品选》,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简单介绍“我”周末回家、母亲的反应、五彩斑斓的菜园,营造出浓浓的田园家庭气息,奠定了全文的田园雅致的感情基调。 B、“你妈打电话说,你回来了,我就往家赶,十来分钟的事”,这里的轻松与前文“等待父亲回来,唯有眺望”的焦灼形成对比。 C、文章结尾父亲眉飞色舞讲述的江那边的变化,反映出了历史的传承、文化的复兴,以及社会欣欣向荣、发展前进的变化。 D、文章将个人、家庭的生活和命运置于广阔的历史变迁背景之上,从历史的视角看待个人、家庭的生活、命运变迁,构思独特。
    (2)、联系全文,说说作者“眺望”到了什么?
    (3)、“父亲、母亲、我……谁又能走出历史的图景呢?”有什么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选自柳宗元《钴鉧潭记》,有删改)

    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钻鉧潭。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丽奇处也。

    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为“渴”。音若衣褐之褐。渴上与南馆高嶂合,下与百家濑合。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间厕曲折,平者深 , 峻者沸白。舟行若穷,忽又无际。

    有小山出水中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柟、石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异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轕水石。

    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勃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飏葳蕤,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焉,出而传于世。其地主袁氏。故以名焉。

    (选自柳宗元《袁家渴记》,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小山出水/中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 B、有小山出水中/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 C、有小山出水/中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 D、有小山出水中/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私券,指私人间互立的契约。古代的券由竹、木刻成,分为两半,双方各执其一,作为凭证。后世多用纸为券。 B、中秋,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一天有赏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 C、墨,在文中指黑色。古代的颜色与现代不完全相同,如青,古代既可以指蓝色,又可以指黑色。 D、袁氏,文中指姓袁的人家。早期姓与氏分用,氏是姓的分支,秦汉以来,姓与氏合,姓也是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写潭水及潭四周的景致时,先写了“流沫成轮”的动景,后写潭水清平,绿树环绕等静景,动静结合,美不胜收。 B、甲文第二段写了作者得到潭上田的经过,其中卖田者的话反映了社会现实问题,赋予了文章一定的社会意义。 C、乙文中作者认为,在冉溪西南的钴鉧潭、溪口西面的西山、朝阳岩东南的袁家渴三地中钴鉧潭风景最好。 D、袁家渴的景致异彩纷呈,沙洲、溪潭等交错夹杂,蜿蜒曲折,而山上的植被更是多种多样,摇曳多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②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焉,出而传于世。

  •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 , 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释】①这首七律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当时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②春秋时范蠡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苑蠡经商有道,号陶朱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登临览景,勾起古今联想: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只是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 B、颔联飞鸟出没在山色的掩映之中;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意在写“今”,写诗人一时所见之景。 C、颈联写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使人难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时节的密雨;一是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的笛声。 D、前三联情与景交融,抒发了诗人历史兴亡、人世变迁之感;明朗与低回交互作用,体现了杜牧诗歌的所谓拗峭的特色。
    (2)、与汪遵的《五湖》“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扬五湖风。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相比,两诗写到范蠡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 6.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两句,表现了诗人清高孤傲、质性自然、与俗不和的性格,是诗人辞官归隐的根本原因。
    (2)、苏轼《赤壁赋》中极尽对音乐的描写,其中“。”两句更将无形的音乐具化成有形的动态。
    (3)、《游褒禅山记》中,作者认为那些道路平而近的地方,到达的游人会很多,与之相反的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一些个性十足的表达方式在网络上层出不穷,折射出年轻网民活跃多样的思想观念,与他们求新求变的特点互为表里。近来,“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文章的标题、正文中频频出现,其浮夸荒诞的文风,令不少读者感到不适。

    修饰文辞,创新表达无可厚非,但裁剪素材、         则容易传播谣言肆虐,还少了一份真诚。当网络流量与广告收益挂钩,“眼球情结”就与“营销心态”结成了同盟,一些新闻信息产品变成了         的商品,唯“买家”需求马首是瞻。长此以往,媒体人就会忽视多方求证、核查事实的基本原则。

    好文风源自好作风,祛除浮夸不单是改文字,也要改思路。一些自媒体写作者乃至媒体从业者不掌握情况,标题惊悚,文章空虚;把讲大话当作讲故事,把耸人听闻等同于          , 放弃了实事求是的作风,放弃了守正求真的舆论担当,是媒体公信力和权威性受到         

    用各种招式吸引受众固然重要,但能真正赢得读者的,是权威的信息、理性的观点、真诚的写作。

    (1)、下列来自课本的加点字词书写和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念(dào)     窈窕            繁芜丛杂         孜以求(zī) B、袄(jiā)      干躁            杯盘狼(jí)     不绝如缕 C、缪论            玫(gui)     终南捷径         浅尝止(zé) D、禄(gàn)     商(què)     开城布公         责无旁待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哗众取宠     奇货可居     脍炙人口     侵吞 B、夸夸其谈     奇货可居     喜闻乐见     侵吞 C、哗众取宠     待价而沽     喜闻乐见     蚕食 D、夸夸其谈     待价而沽     脍炙人口     蚕食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则容易产生谣言肆虐,还少了一份真诚。 B、则少了一份真诚,还容易助推谣言肆虐。 C、则容易助推谣言肆虐,还少了一份真诚。 D、则少了一份真诚,还容易产生谣言肆虐。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自然情趣的兴起,在中国起于晋、宋之交,约五世纪左右,在西方起于浪漫运动初期,约十八世纪左右,所以中国自然诗的发生        。一般说诗的人颇鄙视六朝,但是我以为         。六朝是中国自然诗发轫的时期,也是中国诗脱离音乐而在文字本身求音乐的时期。

    自然美有两种,一种是刚性美,一种是柔性美。艺术美        。诗如李杜,是刚性美的代表;诗如王孟,是柔性美的代表。如果拿中国自然诗来比较西方自然诗,则又西诗偏于刚,而中诗偏于柔。西方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大海,是狂风暴雨,是峭崖荒谷,是日景;中国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明溪疏柳,是微风细雨,是湖光山色,是月景。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个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请分别用一个陈述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醒来可以是睡醒,可以是被一件事情惊醒,也可以是一种成长,一种人生启示,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苏醒。

    请以“醒来”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