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2022年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2-07-12 类型:中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空气中体积分数约占78%的气体是(   )
    A、O2 B、H2O C、N2 D、CO2
  • 2. 我国的“酒文化”渊源流长,下列酿造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粉碎谷物 B、发酵酿酒 C、煮沸冷凝 D、装瓶密封
  • 3. 下列是实验室中常用的物质,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氧气 B、氯化钠 C、 D、大理石
  • 4. 在探究浓硫酸的性质时,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取浓硫酸 B、量浓硫酸 C、稀释浓硫酸 D、闻浓硫酸
  • 5. 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香厨房”、“香满堂”主要体现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
    A、分子不断运动 B、分子可以再分 C、分子有香味 D、分子间有间隔
  • 6. 下列做法中,不符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是(   )
    A、水更清—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排放 B、景更美—开发景区需保护自然环境 C、天更蓝—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D、土更净—禁止使用农药化肥
  • 7. 实验室中模拟炼铁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3CO+Fe2O3 __2Fe+3CO2 ,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Fe2O3发生了氧化反应 B、反应过程中剩余的CO无回收再利用价值 C、实验过程中,可看到固体由红色变为黑色 D、参与反应的CO与Fe2O3质量比是3:1
  • 8.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出了适宜在盐碱地上种植的“海水稻”,实现了“亿亩荒滩变良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可用熟石灰改良盐碱地 B、水稻中富含的淀粉属于糖类 C、为提高粮食产量,向盐碱地中施用NH4Cl作为氮肥 D、取盐碱地样品加水,充分溶解后过滤,滤液可使石蕊溶液变红
  • 9. A、B、C为初中常见化学物质,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一种物质转化成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和条件已省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A为过氧化氢,B为水,则转化①生成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B、若A为碳,B为一氧化碳,则转化②是吸热反应 C、若A为纯碱,B为碳酸钙,则转化③属于复分解反应 D、若A为稀盐酸,B为氢气,则A只能通过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C

二、多选题

  • 10. 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广泛pH试纸可测出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 B、红磷在敞口容器中燃烧,剩余物质质量变少,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C、用NaOH固体与水配制50g3%的NaOH溶液,需将固体放在烧杯中进行称量 D、向等量镁粉、锌粉中分别加入相同的稀硫酸,根据产生气泡速率比较二者活动性强弱

三、填空题

  • 11. 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钾元素
    (2)、2个氮原子
    (3)、3个二氧化碳分子
  • 12. 华为公司自主研制的“麒麟”芯片的主要材料为高纯度的单质硅。下图是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硅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2)、二氧化硅(SiO2)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
    (3)、工业制粗硅原理:固体二氧化硅与碳单质在高温条件下生成单质硅和一氧化碳。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3. 2022年冬奥会在我国北京举办。本届奥运会的圣火首次采用了微火理念,既展现了微火虽微、永恒绵长,生生不息、浪漫至极的文化自信,也体现了我国践行“碳达峰”的大国作为与担当。回答下列问题:

    (1)、“低碳生活”中的“碳”指是较低的气体排放,以尽早实现“碳达峰”目标;
    (2)、冬奥会火炬“飞扬”采用氢气作为燃料。

    ①火炬燃烧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火炬传递结束后,关闭阀门熄灭火炬,灭火原理是

    (3)、请根据所学知识再写出一种新型能源的名称
  • 14. 下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时,甲、丙的溶解度相同;
    (2)、甲中混有少量乙,提纯甲的方法是:先配制成t2℃时甲的饱和溶液,(选填“蒸发”或“降温”)结晶,过滤。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
    A、将甲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溶质质量可能增加 B、将t2℃甲、丙的饱和溶液降至t1℃,两种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t1℃时,甲、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均为30% D、将t2℃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晶体的质量为甲>乙>丙
  • 15. 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维方法。下图是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微观示意图。据图作答:

    (1)、一个氯分子是由构成的;
    (2)、上图所示反应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名称是
    (3)、反应过程中,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分子个数的最简整数比是
  • 16. 探秘中国古代冶炼技术。
    (1)、熔矿结银

    ①采矿:礁砂主要成分为硫化银,硫化银中硫为-2价,银为+1价,硫化银化学式为

    ②洽炼:礁砂周围堆架木炭,点燃木炭后鼓风至一定温度,可熔化成铅银团块。下列关于冶炼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堆架木炭”的目的是增大木炭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B.“点燃木炭后鼓风至一定温度”利用了碳的可燃性

    C.冶炼过程中可能会生成二氧化硫

    D.铅银团块属于合成材料

    ③分银:在分金炉中熔化团块,铅熔化渗入炉灰中,银留在上层,可推测出银的熔点比铅(填“高”或“低”);

    (2)、炼铁成钢

    ①冶铁:将铁矿石与煤炭进行熔炼,流出的铁水冷凝后即为生铁。

    ②炼钢:高温下将生铁反复捶打可得到钢,主要原理是生铁中多余的碳与空气中的反应。

  • 17. 下列实验装置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2)、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若用A作为发生装置,加热时可能出现的后果是

    ③若用C装置收集到的氧气纯度较低,可能的原因是

    A.装置漏气                                   B.试管口未塞棉花

    C.集气瓶事先没有装满水                    D.刚有气泡冒出立即收集

    (3)、实验室用B装置制二氧化碳,选用的药品是
  • 18.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验证氢氧化钠性质时,进行如下实验:

    (1)、取少量NaOH固体放在表面皿上,在空气中放置10分钟,观察到固体表面潮湿,利用这点性质,NaOH固体在实验室中常作剂;
    (2)、将放置后的NaOH固体溶于水后得到溶液a,为确定溶液a中溶质的成分,可采取实验操作是
    (3)、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取少量溶液a,向一支试管加入生石灰后过滤,得到滤液b和滤渣,将滤渣洗涤后得到洗涤液。关于上述实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
    A、溶液a中加入生石灰,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Na2CO3=CaCO3+2NaOH B、取滤液b,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洗涤后的滤渣中一定只含有CaCO3 C、取滤渣放入水中,向其中滴入酚酞溶液,变红,则滤渣中含有Ca(OH)2 D、取洗涤液通入CO2 , 溶液变浑浊,则滤液b中的溶质只含有Ca(OH)2
    (4)、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发现,NaOH溶液与CO2反应全部生成Na2CO3溶液,Na2CO3溶液还可以继续吸收CO2 , 其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CO2+Na2CO3+X=2NaHCO3 ,  X的化学式为。向另一支试管中的溶液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得到的溶液中,溶质成分有种可能的情况。
  • 19. 某化学活动小组对废旧锌锰干电池中的物质成分进行探究,在老师的帮助下将电池的锌筒与碳棒分离。将电池内物质放入水中,搅拌,过滤得到无色滤液和黑色滤渣。

    【查阅资料】①锌锰干电池的负极为锌筒;正极为带有铜帽的碳棒。

    ②滤液中可能含有NH4Cl和ZnCl2中的一种或两种。

    ③向ZnCl2溶液中逐滴滴入稀氨水,先生成白色沉淀,然后沉淀溶解。

    (1)、【提出问题】黑色滤渣中可能含有哪些物质?滤液中溶质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取黑色滤渣在氧气流中充分加热,产生无色无味气体,并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②有黑色粉末有剩余

    根据现象(1)可知,黑色滤渣中一定含有元素

    实验二

    取实验一中剩余的黑色粉末于试管中,加入5mL5%的溶液,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黑色粉末中可能含有MnO2

    实验三

    取少量无色滤液加入盛有NaOH固体的试管中,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滤液中溶质的成分为

    另取适量无色滤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稀氨水

    先生成白色沉淀,然后沉淀

    (2)、【交流反思】通过上述探究活动,体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

    A.关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B.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

四、计算题

  • 20. 6.5g锌与足量稀硫酸完全反应,理论上可生成多少克氢气?(写出完整计算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