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愚公移山》同步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7-09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知识
-
1. 给下面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始龀
穷匮
魁父
厝置
shuāng
běn
shuó
rèn
妻
箕
东
万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B、本在冀州之南 告之于帝 C、聚室而谋曰 而山不加增 D、以残年余力 以君之力3.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4. 文中多用对比、衬托手法,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似愚而智,智叟似智而愚。这样写,加重了对比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 B、遗男“助之”与智叟“止之”对比鲜明,更显示出智叟目光短浅、态度消极。 C、写太行、王屋二山之高大,运土路程之遥远,衬托出愚公的过人胆识与气魄。 D、其妻献疑与智叟讥笑形成对比,凸显愚公之妻支持移山的坚定立场和决心。5.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止有剩骨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虽乘奔御风 D、方七百里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6. 选出与这段文字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愚公决定移山,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B、愚公一家排除困难,决心移山。 C、愚公移山,得到了邻人的帮助。 D、愚公虽有移山的决心,却无具体的办法和行动。7. 写出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①聚室而谋曰
②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④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⑤惧其不已也
8. 找出下面的通假字并解释。①始一“反”焉
②甚矣,汝之不惠
③河曲智臾亡以应
④一厝朔东
9. 《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 , 本成语故事说明了的道理。作者 , 名 , 郑国人,战国前期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10. 翻译下面的句子。(1)、何苦而不平?(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甚矣,汝之不惠。(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二、阅读理解
-
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
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叠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注】①治:修建。②颠踬(zhì):跌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止,息。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固不可彻
③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公遂止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②或曰:“土可叠山。”公善之,欲行。
(3)、【甲】文中写山的险峻、智叟的阻止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4)、请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12.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甲】愚公移山
【乙】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 , 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汝之不惠
③帝感其诚
④越明年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 C、以告富者/先帝不臣卑鄙 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3)、翻译下面句子。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4)、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5)、【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三、语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