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同步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7-09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知识

  •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
    A、瞻仰(shàn)    镏金(liú)     重幔(chòng màn) B、上溯(sù) 矗立(zhù) 挑衅(tiǎoxìn) C、旌旗(shēng)  奠基(diàn)     慷慨(kāngkǎi) D、逾越(yú)      天堑(qiàn)     梭镖(suō)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们两人,一个精于数字统计,一个极富创造力,是一对事业上的黄金搭档 B、岑参诗中“山回路转不见君”与李白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有异曲同工之妙。 C、清明节,莘莘学子祭拜了永垂不朽的英魂,永远不忘英雄们的丰功伟绩。 D、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发生了耸人听闻的里氏8. 9级地震,3月13日将震级修改为9. 0级。
  • 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童年的朋友》作者是高尔基,苏联作家。本文通过对外祖母形象的描绘,表现了外祖母乐观、坚毅的性格,抒发了“我”对外祖母的热爱、感激之情。 B、《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在写浮雕时,用了由东到南到西到北的顺序,这个空间顺序实际上是由浮雕的内容决定的。 C、《月迹》按照“盼月亮一寻月亮一议月亮”的顺序展开。文章所写的“月迹”,既是月亮运行之迹,也是孩童心理变化之迹。 D、鲁迅在他的《一面》一文中,善于抓住人物“瘦”的特征,突出他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 4.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 B、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C、第一幅浮雕是《销毁鸦片烟》,描述了鸦片战争前夕,1839年6月3日,群众在虎门销毁鸦片的事迹。 D、松鼠是一只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 5.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昔日的小渔村,如今_______着一座座高楼大厦。

    ②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_______行为。

    ③由于宗教原因,他俩的结合有一道不可______的障碍。

    A、矗立    挑逗   逾越 B、耸立    挑衅    逾越 C、矗立    挑衅    跨越 D、耸立    挑逗    跨越
  • 6. 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 B、栏杆的形状和天安门前玉带桥的汉白玉栏杆一样,美观朴素,洁白耀眼,使挺拔的碑身显得更加庄严、雄伟。 C、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 D、当我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的时候,我再一次向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默默致敬。
  • 7.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这些大浮雕高约2米左右,合在一起共长40. 68米。 B、这些花朵象征着英雄们品质高尚、纯洁,表示全国人民对他们的永远崇敬和敬仰。 C、远远望去,在一座雄伟峻峭的山的半山腰里,游击队员们正穿过高大的树林和茂密的青纱帐,去和敌人战斗。 D、画面上人物的形象,表现出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
  • 8.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我怀着的心情,瞻仰了这座的纪念碑。
    (2)、当天傍晚,毛主席率领全体政协委员为纪念碑举行了的奠基礼,毛主席 , 为纪念碑奠定基石。……它象征着 , 标志着
    (3)、由此上溯到 , 从那时起,为了 , 争取 , 在历次斗争中永垂不朽!
  • 9. 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共长40.68米。
    (2)、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

二、现代文阅读

  • 10. 现代文阅读

    读碑

    刘成章

    我说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20余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它,印象十分深刻,它庄严、雄伟、壮观,像一个有着汉白玉肌肤的巨人,站立在天安门广场。

    它正面的题词,我细细地读;它背面的碑文,我细细地读;它底座的浮雕,我一一细心地看了。题词和碑文沁入我心,浮雕又夯实了我对它的记忆。

    忘不了的还有,离开的时候,见石栏杆前,一位喜盈盈的少妇,抱着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少妇抬抬下巴指点,孩子伸出嫩藕般的小手,抚摸石栏上突起的圆柱。它使我怦然心动,刹那间,昨天,今天,明天,一齐在心头涌现。我不由再次仰起头:彼苍者天,伟哉此碑!丰碑千秋!

    后来,我每次去北京,天安门广场都是少不了要去的地方,去了,自然要去瞻仰纪念碑。那碑上毛泽东的题词,那碑上毛泽东起草、周恩来手书的碑文,我不敢说倒背如流,起码是牢记在心里了。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它的体会更深。

    但是,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竟发觉,我并没有读懂!

    南泥湾有个泉,叫做九龙泉,泉上小亭如开花的浓阴,掩映着一座烈士纪念碑。那是当年王震同志率领的三五九旅,在这里开展大生产运动时立下的。多年的风雨剥蚀,那碑身已经有些残破。

    它的正面,像个储得满满当当的铅字架;它的背面,也像个储得满满当当的铅字架;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什么字?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

    我的呼吸急促起来。啊,一个旅历年就牺牲了这么多的战士!

    泉水如泣如诉。

    烈士的名字究竟有多少,我没有数,只是粗估了一下;然后,我将目光投向前边开阔的川道。我在想:要是把每一个名字都复活为一个血肉之躯,那么,他们足足可以把多半条川道站满!要是他们又像开誓师会那样高呼,那么,这条川道将震响着一片多么恢宏的声音!

    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以前实在没有读懂它。那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只从字面上读读就行了吗?它的背面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么?名字的数目,不是几十万,不是几百万,而是几千万!他们的人数,是要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公民数还要多的!然而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都倒在血泊里了!

    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的确不易读出它的最基本的东西。

    读书往往要读注释,才能读懂。读碑文也需要注释。南泥湾的九龙泉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现在完全读懂了吗?不敢说。但起码,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

    (1)、作者到南泥湾前后,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2)、作者在纪念碑前看到“一位喜盈盈的少妇,抱着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少妇抬抬下巴指点,孩子伸出嫩藕般的小手,抚摸石栏上突起的圆柱”,为什么会“怦然心动”?
    (3)、文中画线句运用了那种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4)、文章末尾的一句话有什么含义?
    (5)、清明节,在祭扫烈士墓之时岁你站在墓碑前,会想到些什么?
  • 1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建筑的语言

    金磊

    ①在20世纪之前,世界上的建筑基本都是砖石结构的,除了我们已经熟悉的西方建筑,印度和伊斯兰建筑也都是砖石结构的,只有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包括日本、朝鲜、越南等受中国影响的国家)建筑,千百年来一直是以木结构为主。

    ②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在远古时代,除了少数的特殊地区,黄土高原上从未存在过森林,就是华北平原也少有森林。一个并不盛产木材的国度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木结构建筑的的奇迹,这实在是一个历史之谜。香港建筑师李允铢在他的名著《华夏意匠》中有一段精彩的解答:木结构与砖石结构相比,各有优点,但总的说来,木结构与砖石结构相比,香有优点,但总的说来,木结构形式的建筑在节省材料、劳动力和施工时间方面,比砖石结构形式的建筑要优越得多。   

    ③斗拱是中国早期木结构建筑特有的语言。本来中国建筑外檐的柱廊也是由柱础、柱身和柱头组成的,因为要防止柱身下沉和木柱的朽烂,柱础通常是石质的。柱身往往也像希腊的石柱一样向上略微收缩而具有“弹性”,甚至也知道像帕特农神庙那样向内微倾,纠正视觉偏差。但是再往上,在柱头的部分,中国人渐渐摆脱了简单的梁柱承托方式,创造了为东方所特有的形式——斗拱。

    ④斗拱在砖石结构形式的建筑中从不运用,在东方木结构形式的建筑中却得到了普遍运用,它不仅支撑着梁枋和屋顶,也传达出优美的节奏。斗形的木块与肘形的曲木在柱头上层层叠加,在梁柱与屋檐间搭起紧密有力的“骨架”,把木柱强大的托力逐层向上传递、扩散,布满上面每个需要支撑的点。与希腊柱式相比,斗拱是晚熟的建筑语言,一直到盛唐才走向成熟,那时候它就像多立克柱式那么古朴、雄浑、率真。由于唐代建筑房基低矮、木柱粗短、屋顶平缓,硕大的斗拱占据了建筑最显眼的位置,把建筑结构的“筋骨”毫无遮拦地展露出来,那真是把木材的性能发挥到了极致,无意于雕饰的斗拱却成为东方建筑艺术的主旋律。

    (1)、本文以“中国建筑的语言”为题有什么作用?
    (2)、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木结构建筑中的斗拱是怎样发挥支撑作用的?(用原文回答)
    (4)、文中第③段加点词语“略微”能否删去?为什么?
    (5)、为什么说“斗拱是中国早期木结构建筑特有的语言”?请概括说明。
  • 1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西塘古镇

    ①西塘,地处太湖东南河道交错的水乡地带。人们依水而居,依靠便利的水上交通从事贸易活动,明清时期,这里发展成为江南商业重镇。

    ②西塘拥有发达的水路交通网,在占地仅1平方千米的古镇内,就有9条河道在此交汇,将古镇分为8个区块,百余座古桥将古镇连通,因此,古称“九龙捧珠”。

    ③西塘的道路交通以桥、廊棚、街弄为主体,在众多古镇中颇具特色。

    ④西塘水巷交织,河桥密布,走来走去都是桥。古桥种类繁多,造型也很精美。长长的廊桥,矮矮的石桥,高高的拱桥,使古镇形成了“人家在水中,水中架小桥,桥上行人走,桥下小舟过,桥头商铺立,水中倒影游”的水乡美景。

    ⑤最有名的环秀桥,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古镇中最高的一座桥。拱形的桥身异常优美,桥东西横跨小桐、北翠两圩。两侧均有桥联,东侧联日:船从碧玉环中过,人步彩虹带上行。西侧联日:往来人度水中天,上下影摇波底月。

    ⑥虽然江南古镇大多有廊棚,但西塘的规模最大,临河的街道都有廊棚。所谓廊棚,其实就是带屋顶的街道。廊棚沿河而建,造型古朴,一色的青瓦盖顶,连为一体,既可遮阳避雨,又可驻足观景。

    ⑦这里有多条街道,其中西街最具特点。西街有水乡极为典型的街道布局,最窄处的宽度仅供挑担换肩,即一根扁担的长度。临街房屋二楼常常有屋檐延伸,两两相对,形成了“一线天”的空间布局,构成了别致的古镇风貌。

    ⑧“巷”在吴语方言中是弄堂的意思,西塘的弄堂更是独具特色。这里水道密集,居民惜土如金。无论是商号还是民舍,房屋之间的距离总是被压缩到最小,西塘的弄堂总是长而深窄,其中又数石皮弄最具代表性。

    ⑨石皮弄因铺地的石板薄脆如皮而得名,位于西塘古镇下西街,始建于明末清初。在西塘众多弄巷中,石皮弄最窄,宽处仅1米,弄口最窄处仅0. 8米。全长68米,上面用166块青石板铺成,下面是下水道,能使全弄雨天不积水,如此设计实在巧妙。

    ⑩今天,西塘的水道、街道基本保留了江南古镇的原始风貌。水道划分了古镇大的板块,街道上方兴建的廊棚,进一步划分了空间区域,明确了使用功能。弄堂再连接各家屋舍,对空间进行细分和利用。这三种空间形式相辅相成,很好地体现了当地居民因势利事的设计意图,为当地居民生活提供了便利,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道路在小农经济商贸活动中的作用。

    (1)、根据文章内容,用“∥”将③~⑨段分成四个部分。

    (参见考点同步解读“考点2”)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2)、西塘的古桥、廊棚都很有特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对象

    特点

    古桥

     

    廊棚

     
    (3)、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4)、下面句子中,两个“仅”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在西塘众多弄巷中,石皮弄最窄,宽处仅1米,弄口最窄处仅0.8米。

    (5)、第⑩段说“这三种空间形式相辅相成,很好地体现了当地居民因势利事的设计意图”,从全文来看,这里的“势”与“事”分别指什么?

三、语言表达

  • 13. 结合句意说出加粗词语的表达作用。
    (1)、浮雕的画面显示出学生们齐集于天安门前举行爱国示威游行的情景。
    (2)、根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年到1000年之久。
  • 14. 有人说本文主要采用了空间顺序,也有人认为本文主要采用了时间顺序,请你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要采取此种说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