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丽水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7-08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红楼梦》是一部鸿篇巨制,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在近几年的整本书阅读研究中,比较受青睐的有以下几种教学模式:一是跨媒介阅读,旨在通过引入《红楼梦》相关影视作品、戏剧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比较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一是跨媒介学习视域下的创意读写,比如绘制“红楼朋友圈”“群芳谱”,评选“最美丫鬟”等,旨在引导学生在创造性写作或跨学科融合创作中完成对人物个性和人物关系的把握;一是把教材中规定的六大任务进行分解设计,主要集中在前五回分析,人物形象与人物命运、诗词解读,青春红楼等。
这些教学策略以活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跨媒介阅读与创意读写等活动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整合能力,却集中在人物品评;从人物入手研读《红楼梦》固然有助于理解主题,但主要人物的主要故事抽取出来之后,无数描写琐碎生活的小情节要如何安放?要如何解读这些大情节、小情节才能贴合主题,助力整体阅读观的发展呢?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当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研究在“情节”方面着力不足。在西方叙事学中,从古典情节观到传统情节观,再到经典情节观,都强调情节需要“安排与组织”。情节的安排与组织不可避免承载着创作者意图,或指向人物形象,或指向主题演绎,中国古典小说亦如此。
《红楼梦》情节交错,人物众多,突破了古代小说的线性结构,编织出艺术水平极高的网状结构,加之作为世情小说,情节上少了些惊心动魄,多了些琐碎日常。这种因缺少波澜、多线并行的情节往往被追求阅读速度的学生“嫌弃”,阅读的搁浅甚至放弃是常态。“情节”是小说的要素之一,也是读者初读文本时最感兴趣和最需关注之处,是进入研讨、鉴赏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指导中应该先突破《红楼梦》的叙事艺术,帮助学生有效把握故事情节。关注情节艺术更有助于学生培养长篇小说的阅读策略,发展整体阅读观,更契合整本书阅读的内核。
(苏远勤《叙事艺术:<红楼梦〉整本书有效阅读的支点》,有删改)
材料二
选项
小计(人)
比例
完全未读
11
3.55%
读了一部分
98
31.61%
粗略读完,了解大致情节
145
46.77%
认真读完一遍,情节较熟
40
12.9%
读了不止一遍,情节很熟
16
5.16%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310
某中学高一年级对《红楼梦》阅读情况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
材料三
“整本书”的“整”,突出的是阅读的完整性和整体性,是针对应试教育背景下长期的片段阅读、片面阅读导致的支离破碎的“语文”体验,所提出的一种纠偏正误的补救办法。这对于弘扬我们的母语文化、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价值十分明显。“语文”原本是一门很美的学科,但不当的应试教学,把完整的美篇碎片成字、词、句,文字的意境、美感就在这样的分解中丧失殆尽。更可怕的是“微时代”带来的微文、微信息,每天都在冲击、充斥我们的视界,我们的阅读能力在方寸视屏中渐趋退化。各种碎片化、浅表化的快餐式阅读,带来的是暂时的愉悦与虚假的成就感,无助于养成完整阅读、纵深思考的良好习惯。
“整本书阅读”就是要读原著。感受那些文字,读懂整个的故事情节,认识故事中鲜活生动的人物,想象他们的举止言谈,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进而认识当时的社会人生,思考名著的主题,对名著的语言文字做多元化的审美鉴赏。
如何进行《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
首先要确定阅读的内容和重点,还需要设臵阅读任务。任务的构成应该包括:正确地选择版本,通读前言和回目;重点阅读小说的前五回,勾画主要人物关系图表;以两条情节主线为核心,通读相关情节并归类,认识小说的主题;深度阅读关键情节,理解它们在全书中的不同作用;体会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和命运遭际,试做点评;品赏小说的语言,撰写评析短文,或练习仿写。
当然,仅有“阅读”和小写作也还是不够的。新课标该项学习任务的全名可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研讨是增加中学生主体参与和体验难度的重要渠道。什么样的研讨才是有效的?一种好的研讨需要教师课前设计,指导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思考,要求学生小组开展互助式学习、讨论,推举小组代表课堂汇报交流;教师应善于从交流中发现闪光之处,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对那些奇思怪想需要纠偏指误,不能因为学生观点新异,就一概视为“创新思维”予以认同,那显然是更为有害的误导。
(俞晓红《<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理念与实践》,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充分肯定了跨媒介阅读与创意读写等活动对学生整合能力的强化,也指出了这种方式只集中在人物品评上的不足。 B、不管是西方叙事学还是中国古典小说,都强调情节的“安排与组织”,而时下整本书阅读的研究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C、“整本书阅读”必须要读原著。无论是简洁版、连环画版,还是电影、电视剧、戏曲等,都对“整本书阅读”毫无助益。 D、材料三中,强调“整本书阅读”中的一个“整”字,突出的是阅读的完整性和整体性,否定的是阅读的片段性和片面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运用跨媒介阅读教学模式,其目的之一便是通过引入《红楼梦》相关影视、戏剧作品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B、“情节”是小说的核心要素,是初读文本时最感兴趣和最应关注之处,是研讨、鉴赏的基础。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红楼梦》的情节。 C、“微时代”的各种碎片化、浅表化的快餐式阅读,导致人们阅读能力渐趋退化,对养成完整阅读、纵深思考的习惯没有帮助。 D、材料一和材料三都对“整本书阅读”推行予以了肯定,也都对当前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及建议。(3)、结合材料,对如何进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做法的阐述,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引导学生在跨学科融合创作中完成对人物个性和关系的把握,可采取“跨媒介学习视域下的创意读写”的教学模式。 B、教师可以《红楼梦》的叙事艺术为突破点,帮助学生有效把握故事情节,培养长篇小说的阅读策略,发展整体阅读观。 C、要进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首先应确定阅读内容和重点,然后再设置阅读任务,最后认真落实,这样就能做好这项工作。 D、在指导学生研讨时,教师可运用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思考,小组互助式学习、讨论,小组代表汇报交流等方式,并注意纠偏指误。(4)、从材料二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指出该结论形成的原因。(5)、周汝昌先生认为,“世人看《石头记》,多赞其写大排场,大局面举重若轻,笔力十分可观。我谓雪芹之笔能大能小,大则如屋椽,小则如绣针,大固可观可佩,而小却更觉有情有味”。请你就雪芹之笔“能大能小”各举一例,并作简要说明。2. 现代文阅读Ⅱ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
①话不絮烦,两个相别了。林冲自来天王堂,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与差拨一同辞了管营,两个取路投草料场来。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冲和差拨两个在路上,又没买酒吃处,早来到草料场外。看时,一周遭有些黄土墙,两扇大门。推开看里面时,七八间草屋做着仓廒,四下里都是马草堆,中间两座草厅。到那厅里,只见那老军在里面向火。差拨说道:“管营差这个林冲来,替你回天王堂看守,你可即便交割。”老军拿了钥匙,引着林冲,分付道:“仓廒内自有官司封记。这几堆草,一堆堆都有数目。”老军都点见了堆数,又引林冲到草厅上。老军收拾行李,临了说道:“火盆、锅子、碗、碟,都借与你。”林冲道:“天王堂内,我也有在那里,你要便拿了去。”老军指壁上挂一个大葫芦,说道:“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老军自和差拨回营里来。
②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③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祐!改日来烧纸钱。”又行了一回,望见一簇人家。林冲住脚看时,见篱笆中挑着一个草帚儿在露天里。林冲径到店里。主人道:“客人那里来?”林冲道:“你认得这个葫芦么?”主人看了道:“这葫芦是草料场老军的。”林冲道:“原来如此。”店主道:“即是草料场看守大哥,且请少坐;天气寒冷,且酌三杯,权当接风。”店家切一盘熟牛肉,烫一壶热酒,请林冲吃。又自买了些牛肉,又吃了数杯。就又买了一葫芦酒,包了那两块牛肉,留下些碎银子,把花枪挑着酒葫芦,怀内揣了牛肉,叫声“相扰”,便出篱笆门,依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④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作理会。”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拨将过来靠了门。入得里面看时,殿上塑着一尊金甲山神,两边一个判官,一个小鬼,侧边堆着一堆纸。团团看来,又没邻舍,又无庙主。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放供桌上。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
⑤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地烧着。当时林冲便拿了花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一个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得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⑥林冲听那三个人时,一个是差拨,一个是陆虞候,一个是富安。自思道:“天可怜见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三个人都急要走时,惊得呆了,正走不动。林冲举手,胳察的一枪,先搠倒差拨。陆虞候叫声“饶命!”吓得慌了手脚,走不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搠倒了。翻身回来,陆虞候却才行得三四步,林冲喝声道:“奸贼!你待那里去!”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阁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陆虞候告道:“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回头看时,差拨正爬将起来要走,林冲按住喝道:“你这厮原来也恁的歹,且吃我一刀!”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冲到草料场后,“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的描写,为之后草屋被雪压塌埋下了伏笔。 B、林冲出去沽酒前,“将火炭盖了”“把草厅门拽上”“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的细节,主要表现他隐忍与苟安的性格特点。 C、小说多处对火的描写,别具匠心:先写老军向火,再写林冲生火、盖火,最后写草场起火。前后相映,堪称绝妙。 D、“扯、剜、提、割、挑”等动词的连用,不仅把林冲手刃仇敌的过程痛快淋漓地展现出来,也体现了林冲的英雄本色。(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风雪”既写天气的恶劣,也暗指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黑暗。 B、选文对揭示《水浒传》这部作品的“官逼民反”这一主题,具有画龙点睛的重要意义。 C、选文与《祝福》的叙述视角完全相同,叙事灵活,内容客观真实,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D、选文以疏密有致的叙述,引人入胜的情节,展示了林冲由“忍”到“狠”转变的过程。(3)、古代章回体小说回目编拟相当精彩,请根据选文补写本章回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并说明理由。(4)、小说中的“突发事件”往往促成情节的发展或转折,甚至改变人物的命运。试概括选文中出现的几处“突发事件”。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
3. 文言文阅读
【甲】阿房宫赋(节选)
杜牧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乙】过秦论(中)(节选)
贾谊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见终始不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于在庾之粟粒庾:谷仓 B、使六国各爱其人爱:吝惜 C、蒙罪者众蒙:蒙受 D、是二世之过也过:过错(2)、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牧,号樊川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与同时期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B、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极言细微。 C、四海,指天下、全国,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环绕。 D、公侯,古代指公爵与侯爵。《礼记》把爵位分为依次递减的公、侯、子、伯、男五等。(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 B、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 C、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 D、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第一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揭竿而起。 B、甲文第二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和秦朝覆灭的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施仁爱民。 C、乙文指出秦二世比秦始皇更加暴虐无道,从而导致奸险欺诈之事纷起,天下人陷入苦难。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使说理更生动形象。(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②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
(6)、试概括甲、乙两文写法上的相同点。4. 古代诗歌阅读一络索·过尽遥山如画
纳兰性德【清代】
过尽遥山如画,短衣匹马。萧萧落木不胜秋,莫回首、斜阳下。
别是柔肠萦挂,待归才罢。却愁拥髻向灯前,说不尽、离人话。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衣匹马”,写词人着短衣,乘骏马,奔驰在路上,一“匹”字,尽显轻松惬意。 B、“萧萧落木不胜秋”,承首句之“遥山如画”,景物之萧瑟和意境之深远,历历如绘。 C、“柔肠萦挂”,词人以直白的语气写出了浓烈的思念之情,在别后更显得孤寂和落寞。 D、纳兰词“以情真取胜”,本词感情真挚自然且感伤凄婉,而语言清新流畅,不事雕琢。(2)、现代学者张秉戍《纳兰词笺注》:“这首小词作法很别致,即虽然仍用上景下情的常见之法,但此篇却在落笔的角度上有所变化。”结合全词,指出上下片落笔角度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表达效果。5. 名篇名句默写。(1)、一个人的言谈是其性格特点的外在流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公西华谦虚的句子是“ , ”。(2)、《谏逐客书》中,作者以泰山、河海两个比喻作陪衬,引出“ , ”两句,表明领导者只有广纳贤才,才能彰明美好的德行。(3)、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也有非议,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荆轲刺秦事件: , 。(4)、《登岳阳楼》中,作者由叙述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表达感伤之情的句子是“ , ”。(5)、《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未曾留下教训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为了抵御外敌,蜜蜂舍身刺敌;大量雄蜂的产生,却仅为单纯的交配,交配结束便被它们能育的姊妹们杀死;枞树花粉惊人地浪费;蜂后对于其能育的女儿们存有本能的仇视;姬蜂在毛虫体内求食;以及诸如此类的其他例子:都不足为奇。依照自然选择学说,真正奇怪的倒是没能发现更多完美无缺的例子。
…………
再看一看本能吧。虽然某些本能神奇,可以根据连续、微小、有利变异的自然选择学说,可它并不比身体构造更难解释。这样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自然在赋予同一纲中不同动物的许多本能时是采取的方式进行的。我曾试图用级进原理来解释蜜蜂那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能力。习性无疑常对本能的改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并不是 的,就像在中性昆虫中所看到的那样,它们并无后代来遗传其长期连续的习性效果。根据同属内的所有物种都是从一个共同祖先而来, 继承了很多共同的性状这一观点,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边缘物种虽处于极不相同的生活条件下,但仍具有几乎相同的本能。例如:为什么南美洲热带和温带的鸫类,与我们英国的那些物种一样,要在其所筑的巢内糊上一层泥土?根据本能是通过自然选择而缓慢获得的这种观点,当我们发现某些动物的本能并不完美和易于发生错误,甚而许多本能还会使其他动物受害时,就无须 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循序渐进 缺一不可 并且 小题大做 B、循规蹈矩 不可或缺 而且 小题大做 C、循序渐进 不可或缺 并且 大惊小怪 D、循规蹈矩 缺一不可 而且 大惊小怪(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某些本能虽然神奇,由于根据连续、微小、有利变异的自然选择学说,它并不比身体构造更难解释。 B、某些本能虽然神奇,可是根据连续、微小、有利变异的自然选择学说,它并不比身体构造更难解释。 C、虽然某些本能神奇,由于根据连续、微小、有利变异的自然选择学说,它并不比身体构造更难解释。 D、虽然某些本能神奇,可是根据连续、微小、有利变异的自然选择学说,它并不比身体构造更难解释。(3)、下列各句中的冒号用法,与语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冒号属同一类的一项是( )A、鲁大海的声音:“放开我,我要进去。” B、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C、个别的建筑物,一般地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 D、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这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7. 以下是《雷雨》两个版本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的部分,看似差别不大,但意蕴有所不同。如果你是导演,喜欢选用哪个版本?请从舞台说明和人物语言两个角度说明理由。版本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版本二(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着鲁妈)
鲁侍萍: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前,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纷纷宣布开启或已经开始在个人主页等位置展示账号IP属地,这意味着,今后所有用户在网络上发言时,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IP归属地将被公开显示。
对此,有网友认为,这种做法可以打击网络暴力、恶意造谣、带节奏蹭热度等行为,加强了用户网络行为与现实世界的联结,让网民在发言时更加慎重。也有网友认为,这侵犯隐私权,是对互联网精神的背叛,会滋生地域歧视。
对以上现象,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班级将举行“涵养媒介素质,拥有最美和声”主题班会,请你结合材料,拟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