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怀疑与学问》同步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7-07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知识

  • 1.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yí)和园     停(zhì)      众目(kuí)睽 B、(zǎi)      虚(wàng)     (huó)然贯通 C、(pì)如       步(zhóu)     (gè)尽职守 D、(shú)师      关(kǎ)       腐草为(yíng)
  • 2. 在下面的空缺处依次填写关联词语,正确的项是(    )

    我们对于__________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__________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__________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__________是自己的学问。

    A、不论   都   才    才 B、无论   都   可能  可能 C、无论   全   才    才 D、不论   全   可能  可能
  • 3.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B、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C、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 4. 补在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①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    ②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③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④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

    A、①④③② B、③①④② C、④①③② D、③②④①
  • 5. 对下列各句复句类型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假设复句) B、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因果复句) C、只有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承接复句) D、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并列复句)
  • 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各地纷纷开展与此相关的宣传活动。 B、通过“车让人”活动的开展,使我市交通秩序得到进一步改善。 C、学校举行的汉字听写大赛,极大地增加了我们学习和正确使用汉字的热情。 D、男篮之所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战绩,是因为他们团结协作、努力拼搏的结果。
  • 7. 下面是某学者对他的学生说的一段话,最能准确概括学者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有人说: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节衣缩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

    A、没有图书馆和实验室不能做学问。 B、有了图书馆和实验室也不能做学问。 C、做学问不仅需要图书馆和实验室,更重要的是要有决心。 D、做学问不需要图书馆和实验室。
  • 8.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标题“怀疑与学问”点明了论题。 B、文章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C、作者所说的怀疑,是建立在动脑筋思索的前提下的,是真正求知、做学问的表现。 D、本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语言准确,富有说服力。
  • 9. 请从括号内的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  省察)。
    (2)、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认  辨别)是非。
    (3)、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示  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懒散)。
  • 10. 用楷书抄写下列语句

    尽信书不如无书

二、阅读理解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的三种姿势

    孙绍振

    ①读书的姿势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躺着读,这是陶渊明所标榜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但是他自己并不一定实行的办法;而大多数文学爱好者就是这样读得,其特点是没有固定的目的,真所谓博览群书。这种读书姿势联系着一种态度,那就是读着玩的,读得顺就读下去,读不顺干脆就睡着了也无所谓。这种读法,是一种休息、消遣,也许还是一种享受。日积月累自然也可以增长知识,丰富精神生活,领悟人生的意义。但是,除非是天赋特别好的个别人,一般人要想迅速有效地提高自己某一方面的水平,是不可能这样轻松地达到目的的。

    ②要真正提高自己的水平,就得采取另一种姿势,就是要坐着读。古人讲的“正襟危坐”,不但是一种姿势,而且是一种心境、态度,一种目的。那就是求知的态度,通常我们说求学问,为什么要说“求”呢,那是意味着追求。要追求就得认真、严肃,注意力非常地集中,和躺着相比,这里有强制自己心无旁骛的意味。这是最基本的一种读书方法。大中小学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这种方法。

    ③这种方法的要领是对于书中的每一句乃至每一个字,都一丝不苟反复钻研,甚至背诵。上下左右联系,前后贯通思考,力求全面、准确掌握。正襟危坐的姿势表现出一种精神,那就是钻研,不满足停留在表面上。一般说文字的表面是很完整的,甚至给你一种天衣无缝的感觉。如果你没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即使坐着,也可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坐着读的关键是开放心灵,让它像海绵一样吸收书中全盘的精义。古人说的虚怀若谷,大致可以形容这种心灵状态。

    ④这种读书的方法虽然很好,但还不是最好。因为坐着钻研,全盘吸收,就意味着你承认所读的书本是绝对正确的,不包括任何错误的。但是这样囊括绝对真理的书是没有的。任何作品都免不了有某种历史和个人的局限。毛泽东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不犯错误,一种是已经死了的人,一种是还没有生出来的人。对于书,也可以这样说。坐着钻研的时候,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你的思路是被动的。读书是为了认识世界和人生,而这主要靠你自己在生活实践中去体验,书本只是一种向导和坐标。因而你要主动地用你自己的体验和智慧去检验它,或者用马克思的术语说,“批判”它。这时候,你就用不着虚怀若谷了,你也不用把书上的每一句话都当作天条,在追求真理的时候,任何的自卑感都是多余的。

    ⑤这时,你得改变一下读书的姿势,当然绝对不能躺着读,也不能满足于坐着读,你得站起来,也就是用俯视的姿态,把书上的东西用实际情况去检验,去分析,用你自己的头脑去批判。当你发现书中所说哪怕是有一点与实际不符时,你就要揪住不放,因为这就意味着你的认识有了提高,你已经发现了问题,而发现问题往往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这就是说在这一点上,你已经比书本的作者稍稍高明了一点。这时你当然还要反复思考,但是千万千万不要轻易放弃,不要有任何的谦虚,这时候用得上孔夫子一句话,叫做当仁不让。这是一个机遇,你和权威平等了,你在真理面前站起来了。也许你当时还意识不到,但是当你日后回想起来的时候你会感到幸福的,甚至你的脸上会出现无声的微笑。

    (1)、通读全文,指出文章题目中“三种姿势”的含义。
    (2)、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
    (3)、结合下面材料,联系选文,说说你应该采用文中的哪种读书方法。

    材料:习近平在(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一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引用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要求“领导干部要同时防止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这两种现象”。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恩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
    (2)、开头两段引用名言,有什么作用?
    (3)、第④段划线的“一切”有什么表达效果?
    (4)、第⑥段举戴震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学贵质疑

    黄菊

        ①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又“问”。“问”从何而来?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用之于人民的事业。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所以,我们说:学贵质疑。

        ②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探疑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的确如此,如果达尔文没有对前人学说产生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③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达尔文对前人学说的怀疑,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在他观察和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考察和研究了无数的资料,经过综合探讨之后,才确立了自己的学说,并向前人学说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可见,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④可是我们有许多青年,他们不善于怀疑,不善于发现。他们相信,凡是书上写的便是正确的,凡是前人说的便是真理。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发现,更不可能有什么创见。他们对于社会的进步没有什么贡献,还可能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样的人多了,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人类的文明就会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必须提倡怀疑精神。半个多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曾通过《狂人日记》倡导这一精神。如今,历史的车轮已转过了一周又一周,我们也早该拿起反向思维这把钢枪,作为我们向科学进军的武器了。

        ⑤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应探疑,这才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年轻的朋友们,勇敢地拿起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文章开头引述前辈的话的目的是:
    (2)、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上下文,为文中第②段的横线处补写一句恰当的话。
    (3)、本文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得出了什么结论?
    (4)、第②段中“如果达尔文没有对前人学说产生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一句,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请你采用与这句话相同的句式,再补写一个例子来证明中心论点(不得引用本文中的例子)。

三、语言表达

  • 1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做学问有三种方式:一是像蜘蛛一样,整天忙于从自己肚子里吐丝织网;二是像蚂蚁一样,整天忙于把食物从外面搬回自己的窝里;三是像蜜蜂一样,忙于采花粉,酿造成蜂蜜。

    请参考第①句,用简洁、平实的语言分别概述材料中所说的做学问的第二,三种方式。

    ①自我封闭,不知借鉴;

  • 15. 学校正在开展以“爱阅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比2016年增加0.38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48本,比2016年增加0.13本。

    (2)、请根据下面两则材料,提出两条改善国民阅读现状的建议。

    材料一:

    材料二:某地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近40%的家庭“三无一有”:无文学书、无杂志、无报纸,有电视。大人和小孩每天一块看电视的时间可能超过一个小时,一起读书的时间却不到十五分钟。

  • 16. 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17. 学校开展“防止学生沉迷网络”系列活动,你参与其中。
    (1)、【集思广益】就如何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学校向大家征集建议。有位同学的建议是:学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教育,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谨慎选择、正确认识网络。

    他的建议有语病,把你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2)、【心系他人】课上,同桌李华精神不振。课后问他,原来是头天晚上上网时间过长。你该怎样劝说他?
    (3)、【经典引领】为消除部分同学的网瘾,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阅读经典”活动。一位网瘾少年受益匪浅,他准备拟一副对联,上联已拟好:沉迷网络误学业。请你对出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