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第四次学情检测(5月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7-06 类型:月考试卷

一、基础知识(共27分)

  •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臣不犬马怖惧之情  ②旧时栏楯,亦遂增 B、①复驾兮焉求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 C、①其莳也子  ②不过焉则不及 D、①比 , 以手阖门  ②不复顾
  •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帝乡不可期  ②终于尽 B、①况修短随化  ②聊乘以归尽 C、①名我当  ②余笑而不信也 D、①本图宦达,不名节  ②凡在故老,犹蒙
  •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臣险衅,夙遭闵凶  ②谨拜表 B、此独以钟名  ②臆断其有无 C、①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  ②若是,则与吾业者亦有类乎 D、①及其所既倦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
  • 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故病怠  ②不得暇 B、使人复葺南阁子  ②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事顺心  ②舍其名 D、曰爱之,其实害之  ②而渔工水师知而不能言
  • 5.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其肤以验其生枯 B、①审容膝之易安  ②又何以蕃吾生而吾性耶 C、种树  ②垣墙周庭 D、①眄庭柯以颜  ②则刘病
  • 6. 下列各项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是(   )

    ①遂见用于小邑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③将有事于西畴  ④仰观宇宙之大

    ⑤得双石于潭上  ⑥石之铿然有声者  ⑦则告诉不许  ⑧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A、①⑤/②⑦/③/④/⑥⑧ B、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C、①⑦/②/③⑤/④⑥⑧ D、①⑦/②/③⑤/④/⑥⑧
  • 7. 下列各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纪月,除了用序数,还会采用一些特殊的称谓,如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三个月分别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如“仲秋”指农历八月。 B、禊事,古代风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初三),人们群聚于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祷消灾。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C、古代表示官职变迁的词汇比较丰富,如“拜”“授”表示授官,“拔”“擢”等表示升职,“贬”“谪”等表示降职,“罢”“除”表示罢官。 D、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中央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以“三径”代指隐士住处。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冬奥会的设计美学集中体现了中国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北京冬奥会会徽,以书法形态的“冬”字为灵感,与滑冰、滑雪运动员的造型相(    ),表现出赛道起伏的曲线以及冰雪运动员的矫健身姿;吉祥物冰墩墩,以中国“国宝”大熊猫为原型,与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相搭配,象征了健康、坚韧和鼓舞人心的奥林匹克精神;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以中华文化图腾“龙”为创意,与雄浑曲折的山脊融为一体,俯瞰下去正如一条蜿蜒的游龙盘踞在山脊之上;首钢滑雪大跳台,以敦煌壁画中“飞天”为象形,与背后的天空相互辉映,寓意着朝着梦想腾跃和飞翔……立足传统文化,满怀文化自信,中国的设计师(    )。每项设计都烙上了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得以彰显,打造了靓丽的中国名片。回溯传统,面向未来,我们(    )地表达“自我”,释放出中华文化璀璨的光芒,让世界(    )中国文化之美、中国文化之韵。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融合  独具匠心  从容不迫  领略 B、融和  别出心裁  从容不迫  领悟 C、融合  独具匠心  泰然自若  领悟 D、融和  别出心裁  泰然自若  领略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让每项设计都烙上了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记,彰显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打造了靓丽的中国名片。 B、每项设计都烙上了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得以彰显,成为了靓丽的中国名片。 C、让每项设计都烙上了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得以彰显,打造了靓丽的中国名片。 D、每项设计都烙上了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记,彰显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成为了靓丽的中国名片。

二、 (共13分)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1年10月11日,在云南昆明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开幕式上,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从埃及环境部长兼COP14主席亚斯敏·福阿德手中接过COP15主席锤。时隔3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时刻”开始了。

    旨在同奏全球可持续发展乐章的COP15,被赋予引领未来的重要使命。中国作为COP15东道国,被广泛认为将在推动达成全面平衡、有力度、可执行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扮演重要角色。

    开幕式上,短片《“象”往云南》在开场时播放,人们再次见到了几个月前一路向北的亚洲象。它们洗澡、漫步、吃庄稼……顽皮可爱,引发人们对如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思考。这一路,人与象相伴同行,人象和谐的画面温暖了全世界。在时任云南省委书记阮成发看来,这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的生动写照,也充分说明“无论国界、肤色、种族、语言,保护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都是我们最大的公约数”。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说,只有不断提高国际各方和社会各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借力金融、立法等各种工具,在大自然与经济发展之间建立平衡,才能够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的路径与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为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样本。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代表提到,在世界上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国家中,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在“南南对话”的框架下,中国不仅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展示了如何谋求人类文明和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也积极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中东欧区域代表也认为,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表现出足够的领导力。

    黄润秋介绍,在非洲一些铁路沿线,中国专门修建大量动物的通道,保障野生动物自由迁徙。在加纳集装箱码头工程建设中,还特意建立海龟孕产中心,保护并放生上万只小海龟。中国还积极推进生态扶贫,吸纳160多万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工程的建设,大力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生态产业,带动2000多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助力中国实现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奇迹。

    绿色是美丽中国的底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早已渗透在古老民族的朴素生活中。1300年前,在中国西南部,崇拜大自然的哈尼族祖先悉心保护着茂密森林,森林又涵养出丰富水源。哈尼族人在森林之下搭屋建寨,又在村寨周边依山就势,挖田取水,开垦出宛如天梯的哈尼梯田。

    20岁的哈尼族姑娘施晓悦在开幕式上向世界介绍,哈尼族人以木刻分水制度,保持了梯田用水的公平和谐,沿梯田而下的水,在河流中形成水蒸气,进入大气变成降雨。人的活动不仅没有破坏自然的循环,反而帮助它变得更加良性,形成了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农耕文明奇迹。

    千百年来,哈尼族人在这片土地上与自然融为一体,保护、促进了多样的生命世界,让巍峨连绵的哀牢山区拥有2000多种植物和460种野生动物,成为世界生物多样化的热点地区。今天的哈尼族人在美丽的自然山水之中,依托生态农业和体验式旅游,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

    (摘编自《“中国时刻”开启翻开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新篇章》)

    材料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六项原则’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17个目标紧密相关,高度契合。”在以“生态文明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为主题的COP15生态文明平行论坛上所做的主旨报告中,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说,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是中国传统的道教文化思想“天人合一”,阐释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通过对近两百年来流行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的反思,以及对西方主流文化视角和东方传统文化视角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比较,2020年魏辅文团队在《国家科学评论》发表文章认为,与仍然没有摆脱人与自然二分观点的2050年愿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比,“天人合一”理念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蕴含对自然内在价值的尊重和对自然规律的顺应,更有助于扭转自然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

    “对于当前出现的一些人和自然的关系矛盾应该如何处理?我们要向传统文化汲取智慧。”魏辅文举例说,比如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曾子说“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强调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李白说“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其意为自然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基于长期研究,他们进一步提出了2050年“天人合一”的新愿景,即自然本身得到尊重,其规律受到遵从,其组分获得保护,人类通过对陆地和海洋的可持续生产与消费满足自身需求,以此保证自然与人类的可持续性并使它们归于统一。

    他们同时以中国“天坛”的构建展示通往这一目标愿景的阶段性路径。其基石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的能力建设、概念主流化和资源调动,最主要的支柱是保护、可持续和福祉。通过这一路径到2030年,维护1/4个地球以保持完整、具有功能和连续的生态系统支持自然与人类的可持续性,同时解决其他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直接驱动因素;到2040年,将这个比例增加到1/3个地球;到2050年,将这个比例增加到1/2个地球,并最终实现2050年愿景。

    “当时,我们团队提出的2030年目标要稍微保守一点,因为我们的目标既要有雄心壮志,又要务实。”魏辅文说,“COP15第一阶段会议上一些国家提出了30%的目标,这个目标非常好,但我们也要考虑10年后能不能最终实现。”

    (摘自冯丽妃《魏辅文院士:中国正在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COP15东道国,在推动达成全面平衡、有力度、可执行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中国被广泛认为将扮演重要角色。 B、英格·安德森说,不断提高国际各方和社会各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在大自然与经济发展之间建立平衡,就能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C、2020年,通过反思比较,魏辅文团队在《国家科学评论》发表文章,文章认为2050年愿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仍没有摆脱人与自然二分观点。 D、“天人合一”的新愿景,是尊重保护自然,通过可持续生产与消费满足自身需求,以此保证自然与人类的可持续性并使它们归于统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路向北的亚洲象与人相伴同行,人象和谐的画面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的生动写照。 B、中国西南部历史悠久的哈尼族人尊重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保护、促进了多样的生命世界。 C、我们要向庄子、曾子、李白等古人学习,汲取传统文化智慧来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矛盾。 D、相比于COP15会议上一些国家提出的30%的目标,魏辅文团队提出的2030年目标过于保守。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难以支持“天人合一”思想的一项是(   )
    A、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 B、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天论》 C、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易经》 D、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庄子·外篇·马蹄》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三、(共15分)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环,字叔循。其先卢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 , 遂家金陵。环谨饬重然诺,好周人急。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哭于九江城下,无所归。或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念允恭尝仕金陵,亲戚交友,或有存者,庶万一可冀;复哀泣从人至金陵。问一二人,无存者。因访一元家所在,道上对以“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颇若尝见其面者,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坐,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存者,不足附,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时兵后岁饥,民骨肉不相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母性偏急,少不惬意,辄诟怒。环私戒其家人,顺其所为,勿以困故,轻慢与较。母有痰疾,环亲为烹药,进匕筯。以母故,不敢大声语。越十年,环奉诏祠会稽,还道嘉兴,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诒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将死,举手向环曰:“吾累杜君!吾累杜君!愿杜君生子孙,咸如杜君!”言终而气绝。环俱棺椁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史官曰: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

    (节选自宋濂《宋文宪公全集》)

    (1)、下列对文中化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 B、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 C、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 D、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东,中国历史的地理概念,古代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人地理左东右西;晋、南朝之时,又常称“江东”为“江左”。 B、兵部主事,我国明清时为兵部司官中职位最低的官员,掌管章奏文移及缮写诸事,协助郎中处理该司各项事务。 C、坊,城市中街市里巷的通称。古代把一个城邑划分为若干区,通称为坊。与“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的“坊”相同。 D、棺椁,我国古代丧葬文化直接相关的物品。棺,指的是装殓的器具;椁,套在棺外的外棺,就是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环因为侍奉父亲到江南一带做官,就在金陵安了家。他为人严正规矩,讲究信用,乐于解决周围人的困难。 B、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万般无奈之下,找到了常允恭故人之子杜环。 C、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热情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侍奉张氏,使张氏在杜家安度了晚年。 D、作者被杜环扶危济困、崇德重义的高尚情操感动,撰文记载杜环的事迹,并对他予以高度评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四、 (共12分)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放猖

    废名

    故乡到处有五猖庙,其规模比土地庙还要小得多,土地庙好比是一乘轿子,与之相比五猖庙则等于一个火柴匣子而已。猖神一共有五个,大约都是士兵阶级,在春秋佳日,常把他们放出去“猖”一下,所以驱疫也。“猖”的意思就是各处乱跑一阵,故做母亲的见了自己的孩子应归家时未归家,归家了乃责备他道:“你在哪里‘猖’了回来呢?”猖神例以壮丁扮之,都是自愿的。有时又由小孩子扮之,这便等于额外兵,是父母替他许愿,当了猖兵便可以没有灾难,身体健康。我当时非常羡慕这种小猖兵,心想我家大人何以不让我也来做一个呢?猖兵赤膊,着黄布背心,这算是制服,公备的。另外,谁做猖谁自己得去借一件女裤穿着,而且必须是红的。装束好了以后,再来“打脸”。打脸即是画花脸,这是我最感兴趣的,看着他们打脸,羡慕已极,其中有小猖兵,更觉得天下只有他们有地位了,可以自豪了,像我这天生的,本来如此的脸面,算什么呢?打脸之后,再来“练猖”,即由道士率领着在神前画符念咒,然后便是猖神了,他们再没有人间的自由,即是不准他们说话,一说话便要肚子痛的。这也是我最感兴趣的,人间的自由本来莫过于说话,而现在不准他们说话,没有比这个更显得他们已经是神了。他们不说话,他们已经同我们隔得很远,他们显得是神,我们是人是小孩子,我们可以淘气,可以嬉笑着逗他们,逗得他们说话,而一看他们是花脸,这其间便无可奈何似的,我们只有退避三舍了,我们简直已经不认得他们了。何况他们这时手上已经拿着叉,拿着叉郎当郎当的响,真是天兵天将的模样了。说到叉,是我小时最喜欢的武器,叉上串有几个铁轮,拿着把柄一上一下郎当着,那个声音把小孩子的什么话都说出了,便是小孩子的欢喜。我最不会做手工,我记得我曾做过叉,以吃饭的筷子做把柄,其不讲究可知,然而是我的创作了。我的叉的铁轮是在城里一个高坡上(我家住在城里)拾得的洋铁屑片剪成的。在练猖一幕之后,才是名副其实的放猖,即由一个凡人拿了一面大锣敲着,在前面率领着,拼命地跑着,五猖在后面跟着拼命地跑着,沿家逐户地跑着,每家都得升堂入室,被爆竹欢迎着,跑进去,又跑出来,不大的工夫在乡一村在城一门家家跑遍了。我则跟在后面喝彩。放猖的时间总在午后,到了夜间则是“游猖”,这时不是跑,是抬出神来,由五猖护着,沿村或沿街巡视一遍,灯烛辉煌,打锣打鼓还要吹喇叭,我的心里却寂寞之至,正如过年到了元夜的寂寞,因为游猖接着就是“收猖”了,今年的已经完了。

    到了第二天,遇见昨日的猖兵时,我每每把他从头至脚打量一番,仿佛一朵花已经谢了,他的奇迹都到哪里去了呢?尤其是看着他说话,他说话的语言太是贫穷了,还不如不说话。

    (有删改)

    文本二:

    莫须有先生教国语

    废名

    莫须有先生教国语,第一要学生知道写什么,第二要怎么写,说起来是两件事,其实是一件,只要你知道写什么,你自然知道怎么写。要小孩子知道写什么,其实很简单,只要你自己是小孩子,你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你便能引得他们写什么了。

    莫须有先生在金家寨小学教国语,有一回出一个“荷花”的作文题,因为他小时喜欢乡下塘里的荷花、荷叶、藕。凡属小孩子都应该喜欢,而且曾经有李笠翁关于这个题目写了一篇很好的散文,莫须有先生自己的文章还近于诗,诗则有时强人之所不能,若李笠翁的《芙蕖》能说到荷叶的用处,是训练小孩子作文的好例子,荷叶还可以拿到杂货店里去包东西。莫须有先生出了荷花这个题目,心里便有一种预期,不知有学生能从荷塘说到杂货店否?结果没有,莫须有先生颇寂寞。有一学生之所作,篇幅甚短,极饶意趣,他说清早起来看见荷塘里荷叶上有一个小青蛙,青蛙蹲在荷叶上动也不动一动,“像羲皇时代的老百姓”。莫须有先生很佩服他的写实。

    民间有“放猖”“送油”的风俗,莫须有先生小时顶喜欢看“放猖”,看“送油”,现在在乡下住着,这些事情真是“乐与数晨夕”了,颇想记录下来,却是少暇,因之拿来出题给学生作文,看他们能写生否,他们能将“放猖”“送油”写在纸上,国语教育可算成功了。作这两个题目的学生很多,但都不能写得清楚明白,令异乡人读之如身临其境、一目了然,可见文字非易事,单是知道写什么也还是不行的。小孩子都喜欢“放猖”,喜欢“送油”,然而他们写不出,他们的文字等于做手势而已。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已经重来大学执教鞭了,莫须有先生又开始有闲作文章,乃居然写了一篇《放猖》,此事令他很愉快,好像是一种补过的快乐。

    (节选自《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火柴匣子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文章将猖神庙比作火柴匣子,既强调猖神庙的小,也点出猖神世俗性的一面。 B、猖兵画花脸后显得有地位,而“我”天生的脸面反而不算什么,这个对比表达了“我”对猖兵的羡慕之意。 C、“仿佛一朵花已经谢了”,这个比喻写猖兵的“奇迹”不再,也写“我”因放猖结束而感到失落。 D、文章写了放猖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结构紧凑,不枝不蔓,这表明“我”对放猖这一活动的记忆十分深刻。
    (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须有先生让学生写荷花时,期待他们从荷塘说到杂货店,是因为他希望学生作文时能写到生活实际。 B、莫须有先生所说的“写生”,是指文章应该把事物写得清楚明白,让对该事物陌生的人读了也能一目了然。 C、小孩子喜欢“放猖”“送油”,却写不出,这说明作文除了要知道写什么,还要知道怎么写。 D、莫须有先生在乡下时要写“放猖”以记民俗,但未写成,后来弥补了这一过失,所以说是“补过的快乐”。
    (3)、文本二指出,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这一主张的。

五、 (共9分)

  • 1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怀素草书歌(节选)

    李白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注释】怀素:唐代书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题可以看出,本诗属于古体诗中的歌行体,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裁相同。 B、中间六句刻画了怀素酒后运笔挥洒时激情奔涌痛快淋漓、狂放疾书的形象。 C、作者在诗中既写自己的观感,又描摹怀素书法的神韵,二者水乳交融。 D、最后两句写湖南七郡虽人口不多,但家家户户都请怀素题字,表明其造诣非凡。
    (2)、“自有草书以来,未有能形容此妙者。”南宋诗论家刘克庄高度评价本诗,但也有学者怀疑本诗非李白所作。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本诗与《蜀道难》的相似之处,来证明本诗确为李白所作。

六、名篇名句默写

  • 13.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李密从“外”与“内”两个方面表现自己孤苦伶仃、孤独无依的句子是:“。”
    (2)、《项脊轩志》中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句子是:“。”
    (3)、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来批评的句子是:“。”
    (4)、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水的句子是:“。”
    (5)、《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作者将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居室虽简陋,却十分满足)的句子:“。”
    (6)、《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经验时说道,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很有启发意义。
    (7)、官命促尔耕,勖尔植, , 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种树郭橐驼传》)

七、作文(60分)

  • 1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尚书》说:“满招损,谦受益。”骄傲自满本为“加”,结果却是“落后受损”,实为“减”;谦逊虚心本为“减”,但结果是“进步受益”,表现为“加”。可见,加有时意味着减,减则是为了更好地加;是加是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以上论述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