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同步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7-06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知识

  • 1. 给加点字注音。

      惊 

      晨  野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掠夺  珐琅  脂粉 B、耗费  绸缎  制载 C、赞誊  缀满  赃物 D、分亨  恍若  行窃
  •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熙中依稀可见. B、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C、将受到历史制栽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D、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煌的破烂拿来展出。
  • 4.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                                                                。人们常说:希腊有帕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 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①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

    ②这座打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

    ③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

    ④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⑤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⑥是要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

    A、②④⑤①⑥③ B、①③⑤⑥②④ C、②⑤⑥③④① D、③⑤②①④⑥
  • 5. 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
    A、人情练达、开卷有益、天衣无缝、丰功伟绩四个短语结构不相同。 B、“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这个句子的宾语部分是“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 C、”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这个句子是转折复句。 D、“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这句话的主干是“日光强烈”。
  • 6. 下列句子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
    A、雨果曾撰文谴责英法联军劫掠并火烧圆明园。 B、他的行为赢得了人们的崇高敬意,不仅在人格精神上,更在文学上。 C、记者探访多家药店发现,部分药品价格上调,绝大多数药品价格保持稳定。 D、大家去郊游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 7.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反语手法的一项是(   )
    A、从前他们对帕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B、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C、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D、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 8. 填空。

    ①这封书信饱含着深厚的精神,愤怒地谴责了 , 表达了对 , 震撼读者心灵。

    ②雨果,(国籍)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和《九三年》等。

  • 9. 判断下列复句的类型。
    (1)、由于一两个零件没完成,耽误了一台复杂机器的出厂时间。
    (2)、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3)、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 10. 下面语段划线的三个句子中两句有语病,请找出并修改。

    ①法国作家雨果曾撰文谴责英法联军劫掠并火烧圆明园 ,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曾在英国发表声明斥责日本的侵华行为。②正因为这样,他们才赢得了我们的崇高敬意,不仅在文学上、物理学上,更在人格精神上。君子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就是雨果这样,就是爱因斯坦这样,③不仅仅对自己的专业有判断力,更有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力,却能公开地站在正义的一边,用自己的力量,增加正义的胜算。

    (1)、
    (2)、

二、阅读理解

  • 11. 课内阅读。

        (甲)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乙)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住,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节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1)、甲文是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可谓富丽堂皇,作者为什么将它写得这样美?
    (2)、甲文乙文感情基调、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3)、“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
    (4)、乙文多有对残存事物的描写,从主旨角度理解这样写的寓意。
  • 1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笔下犹能有花开

    肖复兴

        ①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想起春末,一架紫藤花盛开,在风中像翩翩飞舞的紫蝴蝶——还是季节厉害,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

        ②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这里人来人往,坐在藤萝架下,以静观动,能看到不同的人,想象着他们不同的性情和人生。我画画不入流,属于自娱自乐,拿的是一本旧杂志和一支破毛笔,倒也可以随心所欲、笔随意驰。

        ③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老太太,个子很高,体量很壮,头戴一顶棒球帽,还是歪戴着,很俏皮的样子。她穿着一件男士西装,不大合身,有点儿肥大。我猜想那帽子肯定是孩子淘汰下来的,西装不是孩子的,就是她家老头儿穿剩下的。老人一般都会这样节省、将就。她身前放着一辆婴儿车,车的样式,得是几十年前的了,或许还是她初当奶奶或姥姥时推过的婴儿车呢。如今的婴儿车已经“废物利用”,变成了她行走的拐杖。车上面放着一个水杯,还有一块厚厚的棉垫,大概是她在天坛里遛弯儿,如果累了,就拿它当坐垫吧。

        ④老太太长得很精神,眉眼俊朗,我们相对藤萝架,只有几步距离,彼此看得很清楚。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我两眼。我不懂那目光里包含什么意思,是好奇?是不屑?还是不以为然?正是中午时分,太阳很暖,透过藤萝残存的叶子,斑斑点点洒落在老太太身上,老太太垂下脑袋,不知在想什么,也没准儿是打瞌睡呢。

        ⑤我画完了老太太的一幅速写像,站起来走,路过她身边时,老太太抬起头问了我一句:“刚才是不是在画我呢?”我像小孩爬上树偷摘枣吃,刚下得树来要走,看见树的主人站在树底下等着我那样,有些束手就擒的感觉。我很尴尬,赶紧坦白:“是画您呢。”然后打开旧杂志递给她看,等待她的评判。她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不像,只说了句:“我也会画画。”这话说得有点儿孩子气,有点儿不服气,特别像小时候体育课上跳高或跳远,我跳过去了或跳出来的那个高度或远度,另一个同学歪着脑袋说:“我也能跳。”

        ⑥我赶紧把那本旧杂志递给她,对她说:“您给我画一个。”她接过杂志,又接过笔,说:“我没文化,也没人教过我,我也不画你画的人,我就爱画花。”我指着杂志对她说:“那您就给我画个花,就在这上面,随便画。”她拧开笔帽,对我说:“我不会使这种毛笔,我都是拿铅笔画。”我说:“没事的,您随便画就好!”

        ⑦架不住我一再请求,老太太开始画了。她很快就画出一朵牡丹花,还有两片叶子。每个花瓣都画得很仔细,手一点儿不抖,我连连夸她:“您画得真好!”她把杂志和笔还给我,说:“好什么呀!不成样子了。以前,我和你一样,也爱到这里画画。我家就住在金鱼池,天天都到天坛来。”我说:“您就够棒的了,都多大岁数了呀!”然后我问她有多大岁数了,她反问我:“你猜。”我说:“我看您没到八十岁。”她笑了,伸出手冲我比划:“八十八啦!

        ⑧八十八岁了,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活到老太太这岁数,能活到这岁数的人,身体是一方面原因,心情和心理是另一方面原因。这么一把年纪了,心中未与年俱老,笔下犹能有花开,这样的老人并不多。

        ⑨那天下午,阳光特别暖。回家路上,总想起老太太和她画的那朵牡丹花,忍不住好几次翻开那本旧杂志来看,心里想:如果我活到老太太这岁数,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花来吗?

    (选自《北京晚报》2017年12月12日,有删改)

    (1)、根据全文,按要求填写下表。

    场景

    偶遇老太太

    画像被发现

    老太太画花

    得知其年龄

    “我”的心理

    (2)、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我两眼。

    ②她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

    (4)、第⑨段划线句子中的“花”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文概括。

三、语言表达

  • 13. 这是一封义正词严、情感强烈的信,体现了雨果先生正义的立场和爱憎分明的情感。其中反语手法的运用尤其精彩。请你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描写一种心情。(200字左右)
  • 14. 综合性学习。

    信,在古代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人们用它交流信息,传报平安,倾诉情感,畅谈人生……在历史的发展中,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达到了完美的结合。某学校欲开展“以信传情”的主题活动,邀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阅读本学校的学生便用书信情况的调查表格,并写出两条探究结果。

    年级        项目

    从没写过信

    学作交时写过

    给亲人朋友写过

    七年级

    94.4%

    1.1%

    4.5%

    八年级

    89.5%

    5.2%

    5.3%

    九年级

    85.8%

    7.3%

    6.9%

    结果一:

    结果二:

    (2)、活动中你发现手写书信有着微信、电脑邮件等无法企及的优点。请至少写出两条。
    (3)、为体现书信在古人生活中的不可或缺,请你写出一句与“书信”有关的诗句。
  • 15.                   
    (1)、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写“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上文结尾也写到了“流泪”,简要分析“眼泪”背后两位作者思想感情的异同。
    (2)、文中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结合句中加点的词语作简要分析。

    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

    (3)、文章第④段的“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简要说说作者要“凭吊、拜谒”什么? “提醒”什么呢?
    (4)、请你为圆明园遗址准备一条宣传语,要能揭示遗址给人的警示。(不超过20字,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