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第16课《表里的生物》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2-07-01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面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子(xiē)  柔(huó)  子(bō) B、蝈(gō)   着(méng)   人(zhē) C、(fèi)   丑(è)   清(cuì) D、住(dìng)   的(sì)   单(diào)
  • 2. 选择恰当的一组词填入横线处。

    网络中所看到的有些事情和真相是_______相反的,我们不能简单________地下结论。(    )

    A、断然;粗暴 B、断然;残暴 C、截然;粗暴 D、截然;残暴
  • 3.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灿烂   呈现   模形   骑马 B、城镇    必须    幻想    诱人 C、攻击   海参   推动   铁矿 D、官府    滋润    刀剑    威武
  • 4. 下列四个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由于生活水平改变了,人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B、我们要共同爱护集体的利益,珍惜班级的荣誉。 C、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D、每年3月,金黄色的油菜花一齐盛开,五颜六色,十分绚丽。
  • 5. 下列对“后来我见人就说:‘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儿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句中分号写“我”对父亲表里有一个“小蝎子”的说法深信不疑,并感到愉快。 B、它证实了“我”的猜想没有错,表里面有一个活的生物。 C、这是对“我”的思考和判断的肯定。 D、分号表示后一部分比前一部分进一层的关系。

二、填空题

  • 6. 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单调—  远眺—  无济于事—

    真理—  浓稠—  乌合之众—

    空虚—  残暴—  没完没了—

  • 7. 句子品悟。

    这样的话我不知道说了多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1)、“这样的话”指的是
    (2)、写一写你自己曾经这样的经历。

三、语言表达

  • 8. 按要求写句子。
    (1)、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缩句)
    (2)、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改为反问句)
    (3)、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进科学家进行了许多实验。(修改病句)

四、现代文阅读

  • 9.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表里的生物(节选)

        ①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      )也没有机器的声音。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②(    )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子上,(     )它的秒针会自己走动,(     )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嘀嗒,嘀嗒……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
        ③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1)、把下列关联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

    不但   所以   而且    可是

    (2)、第①自然段是围绕着哪句话写的?把它摘录下来。
    (3)、文中“我”对于父亲表的“秒针会自己走动”“会发出清脆声音”的原因下的结论是
    (4)、节选部分表现了我是一个的孩子。
  • 10. 课外类文阅读。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①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梓里的念头。

    ②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对象。

    ③家人嗔怪他的愚昧,既是捐助,何必把程序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

    ④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⑤名单很快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有《泰戈尔诗集》《纪伯伦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相觑: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碜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砂。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XXX。落款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

    ⑥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⑦光阴荏苒,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⑧家人读懂老人的心,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的。祝您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的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 于找到了一个可资助的孩子。”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⑨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的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⑩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之情。

    (1)、选文第④段中老人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在老人眼里,哪些孩子才配得到他的资助?
    (2)、理解下面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①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问:文中的“黄金屋”指的是什么?

    ②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问:文中的“试金石”有什么含义?

    (3)、选文第⑦段中说“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请你用一小段话描绘老人此时的心理活动。
    (4)、怎样理解第⑨段中“纵使给了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