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6月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7-01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
1. 西周至春秋时期,史籍中常有“国人皆咎公”“以说(悦)于国人”“国人不欲,故出(驱逐)其君”“盟国人于毫社”“国人助之”等记载。这表明该时期( )A、宗法分封制逐渐崩渍 B、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C、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 D、“国人”的经济实力强大2. 春秋时期,由于征战频繁,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战败贵族和失国贵族。如楚国的钟氏贵族钟仪,在和郑国交战之中被郑国俘虏,后又被郑国交给了晋国,类似现象屡有发生。这一现象( )A、导致了贵族统治的崩溃 B、加剧了楚国的人才外流 C、冲击了宗法分封的秩序 D、缓和了诸侯国间的矛盾3. 北魏在均田制的实施过程中,荫附户问题突出。孝文帝采纳大臣李冲实行三长制的建议,“应效法古制,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三年无过失者则升一等”。多数农民拥护新制度,“于是海内安之”。据此推断,三长制的推行( )A、推动了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 B、得到北魏各阶层的广泛支持 C、加速了北方的民族交融趋势 D、有利于农民摆脱豪强的控制4. 朱熹认为:“三纲五常终变不得,君臣依旧是君臣,父子依旧是父子。”他还认为“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这说明朱熹( )A、忽视事物的对立和差别 B、认同社会等级永恒不变 C、强调天理与人欲相并存 D、主张以人欲来规范天理5. 晚明苏州地方官黄希宪说:“吴中五方杂处,日食甚繁……吴所产米原不足供本地之用”。江南所需的粮食的一半是从湖广、江西及皖南运来。雍正帝在朱批中道“朕知江浙粮米历来仰给于湖广。”这主要是由于江南地区( )A、商品经济发展 B、农业发展迟滞 C、生产技术落后 D、奢侈习俗风靡6. 下面是汉阳铁厂创办之初的组织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出汉阳铁厂( )A、代表着时代前进的主要方向 B、采用了近代化的管理模式 C、实现了分洋利和求富的初衷 D、突破了“中体西用”的理念7. 1901年和1902年,梁启超先后发表《中国史叙论》《新史学》两篇文章,批评传统史学与国家、人民的事业毫无关系,主张为国民著史、为今人著史。梁启超呼吁“史界革命”,倡议建立新史学,强调历史研究“欲求进化之迹,必于人群”“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两篇文章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B、史学观念变化一定程度体现当时社会变化 C、用西方进化论完全否定中国传统儒家思想 D、两篇文章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8. 下表为20业纪20年代前期思想文化界的重要现象。据此可知( )
时间
重要现象
1921年
梁漱溟出版《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公开打出“东方化"和“新孔学”的旗帜
1922年
留美归国学者梅光迪汤用彤等创办《学衡》杂志﹐旨在整理国故﹐昌明国粹
1923年
留欧回国学者张君励在清华大学演讲《人生观》,反对科学对人生观的支配
1925年
章士钊创办《甲寅周刊》,激烈反对向西方学习的新文化运动
A、东西方文化开始出现冲突. B、西方文化受到部分学者质疑 C、欧美受一战影响实力衰落 D、复兴古代文化成为时代主流9. 如图为1949-2018年中国与世界人均预期寿命数据图。此阶段中国人均寿命的变化得益于( )①西医开始传入中国,西式医院建立
②持续广泛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
③中国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④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 1953年以后,中共上海市委先后开办了11所高级党校、中级党校、初级党校以及各类专业干校。至1955年底,从各级党校毕业的干部就有25300多人。上海的这一做法( )A、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B、为社会转型提供了思想保障 C、完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D、提高了广大干部的科学素养11. 下图为世界古代文明史中三部基于神话传说而撰写的长篇英雄史诗巨著。这些著作反映出( )A、古代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B、历史认知具有明显的时代性 C、古代文明带有明显宗教色彩 D、各地的交流推动文化的趋同12. 在古罗马城市建设中,水道占有重要地位,相关立法较多。就公共下水道的管理而言,裁判官告示规定:“你让人在公共下水道中所做的施工或堆放的物,由此使其使用状况恶化或将变得恶化的,你要恢复原状。就不得进行这样的施工和这样地堆放物,我也要发布令状。”这说明( )A、水道管理服从裁判官个人意愿 B、官员从政行为依法得到规范 C、私法规则得到进一步补充完善 D、国家治理实践丰富了罗马法13. 下表所示是冯承钧、张星烺等学者研究的与《马可·波罗游记》有关的史料(部分),据此可知,《马可·波罗游记》( )1
哥伦布首次远航时,带有西班牙国王致蒙古大汗的国书。航抵美洲东部沿海后,他到处寻找马可·波罗书中的“行在”(杭州)
2
达·伽马接受率船队开辟通往东方新航路的任务后,他所做的重要准备工作之一便是再次通读了《马可·波罗游记》,然后感到准备就绪可以启航
3
卡波特父子于1497—1498年两次航抵美洲东北海岸时,也认为自己到了大汗统治下的中国,并寻找马可·波罗所称的刺桐城(泉州)
A、为新航路开辟奠定理论基础 B、描绘了通往中国的交通路线 C、对地理大发现产生重要影响 D、受到了欧美民众的广泛欢迎14. 美国学者伯格多尔在其著作《1750-1890年的欧洲建筑》描绘到:巴黎……也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超过165公里的新街道宽敞、笔直,并配有人行道、排水系统、照明设备和新种植的树木……私人建筑、公寓住宅增加了六倍。这反映出法国( )A、摆脱了城市发展带来的困境 B、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 C、工业革命带来城市化新问题 D、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增长15. “为了更像英国,他们脱离英国。脱离英国的理由是英国在美国践踏了自己的宪政原则——人民未经同意不纳税,按照这一原则,西敏寺的几只秃头碰在一起,就将他们商定的税额强加于千里之外的美国,而美国人民的起义正是对它的回应。”该学者认为北美独立战争的原因是( )A、学习宗主国的制度 B、启蒙思想家的宣传 C、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D、对自由民主的追求16. 1982年春,一场国民性的"东方价值观教育运动,在新加坡开展起来。运动的发起者对此解释说:“首要任务就是要增强国民对新加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出新加坡人,让每个新加坡国民将自己归属于新加坡,把新加坡看作扎根于斯的乡土。”这场运动兴起的背景是( )A、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弊端的凸显 B、国内封建思想残余的持续蔓延 C、美苏冷战对文化上的角逐加剧 D、外向型经济对移民社会的冲击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4题,共计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根据弗兰克的估算,大体如下:美洲生产的白银30000吨,日本生产的白银8000吨,总数380000吨,最终流入中国的白银7000-10000吨。弗兰克的结论是:“因此中国占有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这些白银并非一般商品,而是货币形态的资本,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整个世界经济秩序当时名副其实地是以中国为中心的”。
——据樊树志《国史概要》整理
材料二: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成功,固然得益于他的“本土化”策略,更重要的是他在传教的同时带来了欧洲较为先进的科学文化,令当时的知识阶层耳目一新。西学以前所未见的巨大魅力,深深地吸引了一批正在探求新知识的士大夫们,短短几年中掀起了一个学习西学的高潮,造就了一批放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如第一个结识利玛实的名士翟汝夔、可以与托马斯·莫尔媲美的徐光启、“以西法为宗”的李之藻、由佛教到天主教的杨廷药、“读书必开眼”的方以智。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材料三:十七十八世纪是“东学”西传的时代。中国文化的传入使欧洲学者开始认识到,欧洲的基督教文化并不是世界上最早和唯一的文化,东西方各民族不仅都有自己的文化,而且都具有自己的独立价值。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对中国有不少批评,但他仍然肯定中国文化是一种独立文化,有自己的优点。伏尔泰态度更鲜明,他认为中国文化具有宽容的品格,优于基督教文化,主张利用中国文化建立起中国式的“理性王国”。
——摘编自陈浮《明清之际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8世纪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中国的影响。(2)、根据材料三,概括欧洲学者对中国文化的认知。(3)、根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化角度评价16-18世纪的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七世纪之初,中国长期的分裂局面被隋文帝结束。他开通了从长安到潼关的广通渠,并对古邗沟进行修浚,大大便利了关中地区的漕运和交通。隋炀帝即位后,迁都洛阳,于公元605-610年,费时六年,征用五百余万民工,先后开凿并疏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运河。至此,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八百多公里的大运河全线贯通,巩固了隋朝对北方的政治统治,也使富庶的江南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东都洛阳。
——摘编自张鑫《中国大运河的发展变迁》
材料二:至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开放五口通商,英轮陆续进入中国内河航运业。……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条铁路,是1881年修筑的唐胥铁路。此后,随着开埠通商逐渐扩大与外贸需求、行政控制、国防与垦边的需要,也由于俄、日、英、德对在华利益的争夺与瓜分,缺少水运条件和拥有政治中心的华北、东北地区率先在建筑港口的同时修筑了京汉、津浦、胶济、北宁、陇海、南满、中东等诸条铁路。这些铁路线路不仅与港口连通,形成原料、农产品出口与工业品进口的重要通道和经济腹地,强化了区域间的经贸往来,也成为清末民初中国行政管理的重要通道和国防运输线,构成了今天中国铁路网络的基本格局。以铁路、港口为骨干,公路、水路、驿运互为关联而形成的这一现代交通体系,对于近代中国从自然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区域城市成长、工矿化生产与相关产业生长、农业产业化种植等,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推动作用。
——摘编自江沛《关于开展中国近代交通社会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大运河开通后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晚清时期新式交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代藏书楼,主要是为了维护和满足皇家或官府的利益和其他一些需要而设立的,当时只有达官贵人才有机会看到这些藏书。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创立强学会,学会创设了具备近代图书馆性质的“书藏”,所列图书主要用来“启迪民智”,但四个月后就被查封。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创办各种形式的图书馆和阅览室,到1914年,全国除个别省外,共创建了省级公共图书馆18所。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也直接参与了图书馆的工作,如:1919年秋,恽代英等人在武昌创办了利群书社,但一年后湖北兵变,书社在战火中被焚毁殆尽;1920年7月,毛泽东等人在湖南创办了一个公开发行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书刊的文化书社。
——摘编自赵玉光、文玉萍《中国图书馆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19世纪50年代,公共图书馆在英国逐步兴起,它们由地方当局征税建馆,免费为公众服务,且主要集中在工业城镇,以工人为重点服务对象。1753年创建的不列颠博物馆图书馆是英国以及世界图书馆界的巨擘,该馆建馆的藏书除一部分来自皇家图书馆外,大多为私人藏书汇集而成,许多伟人、学者在这里阅览群书,旁征博引,为自己的著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77年在伦敦成立了英国图书馆协会,这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图书馆协会之一。该会成立后推动了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同时开展了国际协作。
——摘编自周楠《欧洲图书馆史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近代图书馆兴起的原因及其发展面临的困难。(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公共图书馆兴起发展的特点。(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发展图书馆事业的社会意义。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木兰形象最早来源于南北朝时期的叙事诗《木兰辞》,该诗讲述了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以下作品均是以木兰为原型进行的创作。
时间
作品
主要片段
明代
杂剧《雌木兰
替父从军》
花家女子木兰因父亲年老而易装从军,参与征讨黑山叛军的战役,最终凭借高超武艺生擒贼首豹子皮,得胜回朝,后辞去官职与王郎成亲。
1939年
电影
《木兰从军》
木兰从军所去之地为匈奴所在严寒之地。木兰提出“不许贪赃枉法,不许欺侮百姓,不许临阵脱逃,不许徇私舞弊”等军纪.后来,她识破匈奴诡计,大败匈奴。
1956年
豫剧电影
《花木兰》
木兰从军路上,同伴一直抱怨:“为什么倒霉的事,都叫男人来干?女子们在家中坐享清闲。”木兰大声争辩:“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代代出英贤,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
1998年
迪士尼动画片
《花木兰》
木兰被发现是女儿身后,被大军遗弃在冰天雪地中,这时的她异常沮丧。宠物木须龙安慰她,她是为了救父亲才到这种地步的,而她回答:“或许我并不是为了爹爹,也许这么做是想证明我自己有本事,这样往后再照镜子,就会看见一个中帼英雄。”
——摘编自刘婷《中西方“花木兰”形象的建构》等,
请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